2018-02-20 1:00 |黄岩高桥官方微信
春节,“家乡美食”是大家绕不开的话题。远道回来的人们,那些销魂的故乡小吃,安慰过你的香水吗?
黄岩区高桥街上,霞浦町村这个名字简直是“米面”的代名词。每天,通过人们勤劳的双手和机器的完美结合,成千上万斤米粉从这里走向人们的餐桌。
当秋风掠过无边无际的田野时,弯得像新月一样的镰刀在金黄色的海洋中收获丰收的喜悦,吸满汗水和阳光的稻谷炸开了第一粒谷壳,就开始了从“大米”到“棉”的奇妙旅行。
河浦町村制作米粉的历史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古人称制作米粉为“小米面”,根据河浦町村的村书记杨方法,米粉的最初生产完全依赖手工制作。
传说元朝,屠夫和老师乞讨状元,乞丐,乞讨了一天,组织了夜宿庙堂。有时乞讨需要更多的食物,也可能浪费,所以他们会自己做工具,用剩饭,人们习惯用米饭做种子。
把大米浸泡在水里,做成米浆,揉成铅球大小的面团,在锅里点火,然后把这个面团放到水里烧掉。没熟的时候,再捞出来放进石臼里,捣碎年糕,放进牛面盆里,外力把年糕从牛面盆底部的小洞里挤出来,就成了好吃的米粉。
根据祖先们流传的制作经验,霞浦町村生产的米粉口感凉爽,米香浓郁,深受大众喜爱。霞浦町村也成为黄岩地区,甚至整个台州市也成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米面村”。
“米粉村”的米粉分为干米粉和新鲜米粉。两种制作方法不同,形状和食法也不同。干米粉又细又细,晒干后吃。新鲜米粉也被称为粗米粉,做好了就可以拿来吃火锅,吃的是它的“新鲜”。
去年12月,下浦町村筹集300多万元资金,建设统一的现代化米粉加工基地,占地1500多坪,以前的小车间加工模式更加规范,米粉集中加工、污水统一处理、工艺更加规范彻底
目前,加工基地内约有10家生产工厂,各车间由几家承包。
今年52岁的杨仁德是其中的承包商之一,是土生土长的河浦町村人,做了30多年米粉。和村里大多数做米粉的人一样,杨仁德的手艺也是跟着爸爸学的。
&index=6" width="640" height="427"/>从磨粉机中出来的米浆顺着机器的槽口顺势就被灌到了米浆袋里,用绳子绑住袋口之后,再把它们依次放到压浆机下面,把水分压干。压好之后,将变得扁扁的米浆袋拿到阴凉处晾干,大概4、5个小时后,就可以准备做米面了。
由米浆变来的米糊块敲碎之后,会被倒进一个叫做“做股机”的机器内,混入散面进行“打股”。不要小瞧了这些散面,它们在方言中被称为“娘”,因含有酵母菌,可起到帮助米面发酵的作用。
“股”打出来之后,用蒸笼接着,开始上锅蒸。蒸熟的“股”被倒在拗面机上,一缕缕米面自动落在了置于自动旋转机上的蒸笼。等到米面盘满整个蒸笼,再上机器蒸,这就是让下浦郑人引以为傲的“双炊”制法。
经过“双炊”的米面被做面师傅用刀切成一挂挂,拿到太阳下晒。因为米面的晾晒对阳光的曝晒程度和通风条件都有一定的讲究,为了弥补自然风力的不足,人们常常还会借助大功率电扇。
关于米面,最地道的食法要属“姜汤米面”。生姜性温,米面好消化,在当地,刚生完孩子的妇女在坐月子的时候都要吃这个,期间要有亲朋好友上门看望,主人家也会煮一碗给对方吃以示好客。
“姜汤米面”具体做法是:将生姜洗净切片后晾干,再放入高压锅中炖煮成姜汁,然后再用来煮米面。汤汁中通常还会辅以各类蔬菜、佐料,其中要属姜蛋最为特别:鸡蛋打散,混入姜丝,再下锅煎至两面金黄放入米面汤中。
无论是汤煮还是煎炒,米面的好滋味不会失掉一分。到现在,除了姜汤面以外,以下浦郑米面为原料的各类炒面也深受食客的喜欢,漫步黄岩街头,那些随处可见的米面面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米面市场可观,但也有村民表示:现在下浦郑村里制作加工米面的人虽然多,但年轻人很少,长此以往下去,怕米面手艺的传承有一定的风险。
中国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米面可以说是稻作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它由米升华而成,饱含人们的辛劳与智慧。只要人们还对熟悉的下浦郑米面留有眷恋,相信,传承会依旧在。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如今这常见的米面,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稀罕物,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喜事,才能尝到一口鲜。天气寒冷,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面下肚让人犹如置身于暖阳下,身心也得到了全然释放。新的一年,照顾好自己,从暖胃开始!
(原标题《『高桥 · 食味』千丝万缕汇成盘中食,每一口都是对脾胃最好的慰藉》;编辑 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