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三千载
小麦尤物九字言
——话说宝鸡擀面皮之十
岐山臊子面,素有“神来之食”的美称。诚哉斯言。因为岐山臊子面本是敬神礼饭。岐山臊子面上场,所敬的神真就来了。孔夫子老人家说过:“祭神如神在!”意思是当你诚心诚意地祭祀的时候,神真的就来了。神是“祭”出来的,所以,孔子的话,倒是“真”的。你在臊子面的故乡的街道摊摊上是看不见臊子面的。
岐山臊子面有“九阳真经”,就是能使所祭的神过来享用美食的秘密——九字诀:
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汪。
作为岐山臊子面的黄金搭档,岐山锅盔,也有自己的九字诀:
亁(gān),硬,黄;酥,甜,香;脆,挺,爽。
作为岐山臊子面与锅盔的金三角,岐山擀面皮的“九字诀”是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薄,劲,光;酸,辣,香;脆,挺,爽。
非常有趣,不愧小麦面食“三胞胎”。擀面皮与臊子面和锅盔,俩俩之间,九字诀中,各有3字相同,6字不同。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臊子面是汤食,敬神待客之道,没有汤水,无法酹祀(泼汤);锅盔是亁食,当地人叫“乾粮”,也有调料,只是在制作过程中,已经融溶于馍体,无需另行预备。吃的时候,无需碗筷,拿在手里直接啃,吧唧吧唧嚼,诸味具足。
擀面皮既不是汤食,也不是乾食,而是介乎汤食与乾食之间的半汤半乾之食。所以,从汤食之臊子面特色中取若干字,又从乾食锅盔特征中取若干字,加上自己的特色便是擀面皮的九字诀。
擀面皮“薄劲光”“酸辣香”六字与臊子面一样;“挺脆爽”三字与锅盔一样。现在,我们把这九字诀剖析一下,就知道中外人士都喜欢吃擀面皮的原因了。
①薄,岐山当地人读bo。属于触觉感受。意思是厚度极低、尽可能的低。厚度是多少呢?没有谁说得出来。泛泛地说句“薄如纸”,显得有些过头,但具体地说“薄如牛皮纸”,则恰如其分。擀面皮的“皮”,就是牛皮的“皮”。拿一张擀好的面皮,在灯光下,发现擀面皮竟然透光!效果与白纸好有一拼。可是,面皮能够做到“包水不漏”、“抹油不透”,任何一种纸包括牛皮纸,都是不可能的。
“包水不漏”,用双手捏住擀好的面皮之四角边缘,在凹处倒水,竟然滴水不漏;“抹油不透”,是说在擀面皮一面搽上油,另一面竟然不会渗印过来。小麦面粉经发酵在蒸烙而熟以后,油水不入,六亲不认,恁是这般神奇。
②劲,就是劲道。劲还是属于触觉感受。这是含碳水化合物密度大的原因。营养指数格外高。一般的小麦面粉含糖平均70%,蛋白质仅仅11%,那就不错了。但是,岐山县的小麦面粉含糖量在75-78%,蛋白质只有6-8%,做擀面皮的时候,就这点蛋白质,还嫌其碍事,就被“洗”掉了,蛋白质归零。这样一来,岐山擀面皮,只是劲道而不欻(Cha,松垮无力的样子),撕扯力度大,耐咀嚼,吃了之后,耐饿有撑头。擀面皮之所以能任意地“薄”,就是因为“劲”。孩子开始吃擀面皮,家长总是站在一边看着,一边叮咛:“嚼烂!嚼烂!”其实,这是多余的操心。劲道是劲道,却十分容易消化,因为擀面皮是发酵食品,有大量的益生菌,不次于面包发糕。所以,家长的心,是白操了。
③光,这是触角感受与视角感受双系统。一是光亮亮,二是光溜溜。看着舒服,摸着舒服,吃着舒服。这纯粹是审美范畴的命题。光亮亮也罢,光溜溜也罢,都与充饥和营养,乃至口感没有关系,属于精神享受,心理觉受。
哲学家说,人总是按照美的要求安排生活。岐山人的饮食就是这样。不仅追求内容上的实用,而且追求形式上的好看。光,就是擀面皮的“好看”处。“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光,是岐山擀面皮的“形而上”的追求。追求“好看”,超越“好吃”。
④酸,这是舌尖上的生意,作为饭,这才属于真正的味觉系统。酸既是面皮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自有”的“内味”,也有来自佐料的“外味”,外味在当地叫“调和”。“调和”根据五行原理打造,理论上是酸甜苦辣咸,样样都俱全,所谓“五味杂陈”。实际超过五味,百味具足,以酸辣出头。当地人有“酸麵咸搅团”之习。以小麦打头的夏粮主粮饭,酸要出头,调和由醋,雁领琼空;以玉米为主的秋粮饭,咸要出头,调和由盐,压舱稳船。这里面含有中医五行生克之养生机理。擀面皮是小麦打头的夏粮饭,当然要酸。当地人叫“尝着(方言读ShangChuo,意思是感觉到了酸)”。
由于擀面皮自身在发酵过程中已经生酸,也就是自有的“内味”,对个别的脾胃虚弱,不胜高酸的人来说,此酸具足,那就用蒜泥盐水做调和,不用或少用醋,这叫“蒜水调和”;对嗜酸的人,嫌面皮自酸内味不过瘾,就用外味醋酸强化,叫“醋水调和”。就面皮大家族来说,后者是常规,前者是另类。可是,对自带内酸的擀面皮来说,正好相反,多数人要“蒜水”而不要“醋水”。在街市面皮摊上,摊主会问顾客:“你要啥调和(蒜水还是醋水)?”就调和来说,岐山擀面皮用的是当地酿造醋,不用勾兑醋,酸度通常是2.5-3.5%。岐山醋的第一道醋,当地人叫“头茬(方言读Can)”,酸度可达8-9%。市面常见的醋,是头茬二茬混合而得中间值,酸度是5-6%,处于“黄金分割点”上,当地人叫“割(方言读Guo,合的意思)味”。
宝鸡又叫“小河南”,河南人对陕西醋情有独钟,总说“中”。改革开放后,许多民国时期逃难来宝鸡的河南人回河南了,可是,大多数人在宝鸡随遇而安。问起原因,他会笑着说:“俺河南的醋不中!”这可不是笑话。宝鸡当地以麦为主,以醋打头的吃食,河南人实实在在割舍不下啊。河南土层浅,除了盐和陕西的盐一样咸,其它土生食品的味道,都没有宝鸡“深厚”啊!味道出于土地,地厚则味厚,有道理。
哪里出美酒,哪里也出美醋。这是通例。例如汾酒与山西老陈醋;苏酒与镇江老陈醋;茅台酒与赤水晒醋等等。
醋与酒是孪生兄弟。宝鸡的凤香型白酒不但是“四大名酒”之一,还是“百大名酒”之首。是国酒之源,烧酒之祖。凤翔海拔比岐山高80多米,两县房连脊、地连界,两个县城相距25公里。就这一点差距,凤翔出好酒,岐山出名醋,打不得颠倒的。
中国的醋神——姜太公的地望就在岐山。姜太公是在京当镇的邻居黄堆镇(周原一部分)做的“封神演义”,在封神仪式之结束时,把自己封为醋神,居108位。黄堆,就是黄土堆成的高台,是姜太公封神时站立的高台。有人说京当的京就是这个土台,有道理。黄堆上面还有储水做醋的立体水库,当地人叫“云塘”,就是云中水塘。那里过去有中国难得一见的“醋神庙”。周王室当时设有“醯人”主管宫廷食醋,是硬硬的“正部级干部”,用这个职位安排姜太公的徒弟。醯人就在京当宫廷上班的。岐山县,是中国的醋都、醋源、醋乡。当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来岐山品尝“周室王醋”后,欣然命笔:“人间第一醋”。由此可见,岐山醋有多么诱人。以“人间第一醋”为佐料“调和”擀面皮,该有多么美妙!
⑤辣,哇噻!话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怕不辣,陕西人辣不怕。”辣味,不是自寻苦吃,而是自寻辣受。与喝酒原理一样,苦中作乐。历史上中国没有辣子,所以,老先人连个“辣”字都没有造。到魏晋时代,人们说的辣,还是写成“辢”,是“辛”“麻”范畴。从明代开始,欧洲传教士陆陆续续把美洲印第安人的辣椒作为观赏品传入内地,聪明的陕西省岐山县人,首先用在医疗食疗方面,用以“发汗解表”、“排毒养颜”、“佐脾化食”,后来干脆用在调料中,把辣椒碾成粉,用热滚油一泼,“吱”地一声,一缕白烟升起,万缕清香扑鼻。辣字这才姗姗来迟,虽然迟到,却一下子使饭食“变味”了。让人在剧烈的、先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辣”中享受刺激的美感。岐山辣椒之辣,已经超越一般的味觉阈限,是小小的疼痛。可是,岐山人就这么不可理喻:我疼痛,我快乐。岐山辣椒的厉害,给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由于辣椒脾气大,要轮耕而且周期长达三、五年以上,这几年,外地对擀面皮需求激增,宝鸡人、岐山人等不及农耕轮回,就从新疆购回沙漠绿洲辣椒,品质不输岐山辣椒,品质或许还更上一层楼。加上陕南菜籽油、凤县花椒粉,这样,擀面皮集中了全国优质资源,再从岐山、宝鸡行销全国各地,所以,深受外地食客喜爱。
⑥香,也叫“麦味”、“麦香”、“五谷气儿”。大凡粮食成熟以后,都有这个味道。做熟了就更加诱人。所谓“香喷喷,热腾腾,爨[cuàn]乎乎”是也。
宝鸡的麦香、岐山的麦香、京当的麦香,是从三千年前的周王室氤氲而来,婆娑而至,自有别处所不具备的“妙香”,已经超越词汇的表达力量,非吃不可感受,言辞难以表述。这是几千年形成的本地益生菌群落,对人味觉,不,对人统觉系统的综合刺激,别的地方没有这个益生菌群落,所以,就没有这个特殊的香味。再在调料中配些花椒、八角、桂皮、豆蔻、草果、香叶等,就更沁人心脾了。
⑦脆,相当于“酥”,可是,却不是“酥”那么单纯。酥是发酵面包的特征,面包空隙大,不瓷实,所以咀嚼起来没有力感。“脆”就不同了,有力感,非用力不可。因为擀面皮瓷实,密度如砖,你不用力,面皮宁折不弯,品性如同牛皮,不用劲咬,觉受不了“脆”的魅力。所以,人们经常说“嘎嘣嘎嘣贼脆贼脆”,只有用“嘎嘣脆”三字可以形容。
⑧挺,把擀面皮卷起来成柱状,硬如棍子。不用绳子扎,竟然可以像木垛子一样磊起来。展开经刀切,竟然可成麻丝一般,能从针眼穿过。切面皮,要多细就可以有多细,在当地是考验厨子手段的硬活儿。
⑨爽,就是吃过面皮之后,“哇噻,美美哒”的一声感叹,是综合感受。你纵有千口,口有千舌,也难以名其一端,只有感叹一声“爽啊”,胜过万语千言。诚哉“此处无声胜有声”,何须多言。如果人能说出擀面皮的美妙何在?那还是美妙吗?
黑格尔说“美是难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宝鸡·岐山擀面皮的美妙之处,就在这个“爽”字中。究竟什么是个“爽”,不可为人所能尽道也。
大浪淘沙三千载,
小麦尤物九字言。
一日三餐有莱牟,
下辈降生在岐山。
杨玉璋咏家乡美食,真是不吝溢美之词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