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到了,谈论最多的是吃。现代的饭菜似乎使人失去新鲜感,摆满桌子的大鱼肉给人的感觉是节日气氛越来越浓。毕竟,在物资匮乏的过去,新年是最大的期待。
不过,在宋朝的酒局上:一切还是新鲜有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今天,来聊聊宋朝饭局里的饮料和酒。
宋朝版“喜茶”
古代没有红火的“喜茶”,但是宋朝的饮料选择也是异常丰富: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
“冰雪”是宋朝版的冰糕,“凉浆”是冰镇的发酵米汤,“甘草汤”是冰镇甘草水,“药木瓜”是用蜂蜜和好几种中药材把木瓜腌制一番,再搁到水里煮到发白,捣成泥,然后跟冰水混合均匀的清凉饮料。而“水木瓜”比较简单,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水里就成了。“凉水荔枝膏”跟荔枝基本上没有关系,主要是用乌梅熬成果胶,再把果胶融入冰水。
可谓是花样百出,而且不含色素,防腐剂。
迎客茶:滚蛋汤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宋朝的规矩:“客至则设茶,客去则设汤……”客人来的时候,端茶迎客,客人离开的时候,则送上一道汤,从官场到民间都是这样子。
宋朝人送客,其滚蛋汤里倒未必有鸡蛋。事实上,那时候的滚蛋汤根本不是汤,而是一种味道很甜的药水。送客时的汤要用甘草、砂仁、陈皮、白檀、麝香等等中药,加上竹叶、莲子、薄荷、杏仁、蜂蜜、金银花等等配料,熬成一碗浓浓的、甜甜的、温中补气、清热败火、对健康有益的饮料。
有点类似广式凉茶。
用羊肉酿酒的宋朝人
宋朝没普及白酒,酒的度数都特别低,酒桌上推杯换盏热闹的多是黄酒、果酒、药酒。如你所知,十几、二十几度的黄酒,烫着喝才够味。
但用羊肉酿酒……真的是超乎我们有限的想象力了。
用猪肉酿酒是岭南人的绝活儿,中原人打死也想不到这个创意。但是在宋朝,我们中原人曾经想到用羊肉来酿酒,叫“羊羔酒”。
北宋首都开封皇城前面有一条东西大街叫麯院街,这条街上有很多酿酒作坊,其中一些作坊主要酿造羊羔酒,售价很贵,一般人喝不起。——《东京梦华录》第二卷
由此可见,羊羔酒很名贵,或许跟现在国产名酒里的茅台和五粮液处于同一个档次。
羊羔酒的酿造首先当然是用料,羊羔酒用大米和羊肉酿造;其次是放肉的时间不同,羊羔酒是一开始就把羊肉汤跟米饭混合起来,然后拌曲酿造,其成品酒始终未经蒸馏。
例如南宋养生大全《寿亲养老新书》记载羊羔酒酿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诸曲皆可。将羊肉切作四方块,烂煮,留汁七斗许,拌米饭、曲,更用木香一两同酝,不得犯水。十日熟,味极甘滑。”
雪花酒和苏东坡的鸡尾酒
宋朝还有一种调酒方法:取羊腿一只,去皮去骨去筋膜,只留精肉,用温水泡净血丝,切成薄片,先煮后蒸,蒸到烂熟,切成肉丁,捣成肉糊,掺一点儿羊髓。
再掺一点儿龙脑,拌匀了,放凉了,装到小瓷坛里,什么时候喝酒,舀一小勺出来,往酒壶里一放,墩到热水里温一温,大功告成。
宋朝人管如此精心调制好的酒叫做“雪花酒”。
最后讲到苏东坡的鸡尾酒,当年苏东坡惹朝廷不满,被发放到黄州务农,工资停了,奖金没了,津贴什么更不用说,靠几十亩薄田养活家小,整天累得跟孙子一样,可是家里却不缺好酒。
他曾经异想天开,用糯米掺着蜂蜜来酿酒,以为酿出来会很甜,没想到最后蜂蜜腐败变酸,糯米长满绿毛,好像如今的臭水沟……喝完就不行了。
朋友送的多,他喝的少,自然会剩下,苏轼怕酒坏掉,也是为了保存,他找了一个大缸,把那些剩酒统统倒进去,盖上盖子,封上黄泥,什么时候来了客人,就从缸里舀酒待客。
这就样,他把不同牌子不同种类的酒混合在一起,就成了苏式“鸡尾酒”!事实上,苏东坡虽然博雅,绝对没听说过鸡尾酒,他也根本不懂真正的鸡尾酒应该怎么调制,他只是胡乱勾兑一下,胡乱喝喝罢了。
其实苏轼应该顺手从鸡尾巴上拔根毛,哗啦哗啦把酒搅匀,然后改名叫“鸡尾酒”。
大约要到八百年后,纽约某酒馆一个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的服务员曾经把几种剩酒倒进一个大容器里,冒充新酒给客人喝,结果鸡尾酒就横空出世了。
以上内容根据《宋朝饭局》一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