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萁
◎ 胡华业
说起豆萁,大家就会想起二月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古老的谚语已经有许多人不会背诵,但约定俗成“炒蝎豆子”的习惯却一直流传,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其实,我家“二月二”是不炒“蝎豆子”的。上小学的时候,每到这天,我会显得比较尴尬。因为同学们都会给老师带上一份自己家炒的豆萁,他们趾高气扬的样子至今我仍清楚记得。中午放学回家,我一进门就哭喊着直扑娘的怀里,向娘讨要豆萁。娘为我 擦了擦脸上的眼泪说:“好孩子,再等几天,等到你二姨生日的时候娘再给你炒豆萁,好吧?”。
二姨的生日是二月初五,为啥要等到二姨生日才炒豆萁呢?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只是哭闹而已,长大了才理解娘的用意。那时二姨家的家境也不富裕,日子过得很紧巴,因为儿女多的缘故,二姨更不舍得给孩子们炒豆萁,表哥表姐也会像我一样焦急地等待我娘炒制的豆萁。母亲就在二月初三这天开始泡制黄豆或者是黑豆,大约泡一天的时间,等豆子完全泡大膨胀,再在水中加点盐,让盐味融进豆子里。然后捞出,控干水分、稍微晾干。在等待豆子晾干的时间,娘开始做面萁。只见她挖来两大瓢白面,打上两个鸡蛋,加盐少许混匀,放适量水,将面揉成面团。面要和得比平常硬一些,然后放在面板上用力揉成大大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饼,再在上面撒上一层芝麻,最后用菜刀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面萁子”就做成了,再放到阳光下晾到半干,就等待炒制了。
等待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焦急地等待着。等到二月初四的晚上,娘拿来柴火,把做饭的大铁锅烧热,把擀制的面萁子放进锅内。娘左右翻炒着,并告诉我说,炒豆萁不能用急火,要用小火,火大了面萁会被炒糊。不一会儿,随着母亲不停地翻动,一个个面萁子鼓起大大的“肚子”,圆圆的、胖胖的,十分可爱!娘随手从锅里捏出一小把放在锅台上。“小馋猫,等急了吧!尝尝吧!”我迅速把面萁子放在嘴里使劲嚼着,面、鸡蛋、芝麻的香味涌上鼻尖,又脆又香,我心里美滋滋的。
接下来就是炒豆子了。只见娘找来干净的黄沙,把黄沙放在大铁锅内炒热,再把晾干的豆子放进沙子里,边炒边搅拌。娘的动作非常娴熟,她细心、耐心地炒制。这时就听得一个个豆子在锅里“噼里啪啦”响,有的”肚子“慢慢鼓起,”嘴角“也笑得合不拢,刹时变成金黄色,好了!该出锅了。娘又随手从锅里抓出一小把豆子放在锅台上,我急忙去抓,被娘用手打了一下,“孩子,豆子热,小心烫坏你的嘴巴。”是啊!豆子是有点热,我用舌头把豆子在嘴里来回转动着,把嘴撅起来,憨憨地朝着娘笑了!嘴里却喊着,”好香呀!“
一觉醒来,娘将豆子和面萁子混放在一起、拌匀,给我盛了一大碗,给哥哥姐姐一小碗。然后,娘又给我一大碗让我送给老师,嘱咐我路上不能偷吃。剩下的豆萁,娘全部都带到二姨家去了。娘回来后,说二姨家的亲朋好友都说她炒得豆萁好吃。这时,我看到娘的脸上洋溢着与平时不一样的笑容!
小时候的我非常调皮,母亲总不舍得打我一巴掌。每当我淘气时,娘总会说:“你不哭、你不闹,娘给你变个好好(土语)去”。这时,娘会让我闭上眼睛。娘一转身,我会偷偷地看,只见娘打开盛衣服的箱子,从箱子底下拿出一个大大的棕色瓶子,里面盛着豆萁。然后,每次给我拿出一小把。我看到豆萁,马上就不哭不闹了。我曾好几次问娘,“二月二不是过完了吗,你又哪来的豆萁?”娘总是笑着说,“我会变魔术。”我长大了才知道,其实母亲”变“来的豆萁,是她的那份,不舍得吃,留下来哄我解馋。
岁月是一条河。母亲已离我远去,但那份为我炒制的又脆又香的豆萁,在我心里暖暖的,我愿把这份爱珍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