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一项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
立秋之后,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又是一年京城好风景。每到此时“贴秋膘”这项传统群众活动又要开演了,场地就定在京城各大烤肉馆,大家呼朋唤友、成群结队,联络感情顺便长几斤肉。炙子烤肉可说是京城最有烟火气的传统美食了,本文选几家最具代表性铺子的聊聊,分别为:烤肉宛、烤肉季、烤肉刘、刘记烤肉、大槐树、厚味居,说不到的欢迎补充。
河蚌绘·老北京炙子烤肉图鉴。
炙子烤肉相传的起源于清初,是京城汉、满、蒙、回四大民族烧烤技艺融合的产物。从前蒙古人讲究整个儿烤,甭管多大动物,都烤完再切;汉族传统是脍炙,也就是烤小块,回族习惯串烤,后经逐步改良形成了今日的炙子烤肉。炙子也写作“支子”,是用铁条钉成圆铁板架在火上,烤肉产生的油可以顺着缝隙流出,既减少油腻,受热也更均匀。
老北京炙子烤肉馆,多在院子里露天摆桌子。
过去北京人讲究不时不食,吃爆、烤、涮需得立秋过后,直到冬尽方止,这段时间京城大部分饭馆都经营烤肉。另一种专门的烤肉摊子,卖主推个车下街去卖,早先烤肉宛、烤肉季都属此类,后来买卖好了才成为坐商。过去烤肉一般都是在当院吃,露天摆几张桌子,上面搭个天棚,通风豁亮。
河蚌绘·北京炙子烤肉六大家对比图。
烤肉的炙子有大有小,大点儿的店面后厨设几个大铛子,肉烤好了装在暖锅里端上来,这是文明吃法。如果去吃室内小店,每桌摆一两个小炉子,自己动手烤,一屋三四十个炉子烟熏火燎,肉味儿、酒气加上烟火气、煤气一齐招呼,场面绝对震撼。
烤肉宛,京城老字号第一家
烤肉宛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烤肉店,开业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烤牛肉为特色。最初为宛姓回民在宣武门一带推车售卖,到第二代在车上安置了烤肉支子,卖起炙子烤肉。第三代宛玉魁在宣武门外安儿胡同购置了店面,正式设立“宛记”字号,到了第五代宛起瑞时,已经成为驰名京城的烤肉名店。烤肉宛历代牌匾均为名人所赠,拥有众多铁杆粉丝,旧时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齐白石等大师均为这里的常客。
烤肉宛老掌柜,宛起瑞。
旧时食客们来吃烤肉时,皆围炉而立,一脚踏在长板凳上,一脚踩地,一手托佐料碗。碗内是酱油、醋、姜末、料酒、卤虾油、葱丝、香菜叶混成的调料。一手拿长竿竹筷,将切成薄片的羊肉,蘸饱调料,放于火炙子上翻烤。待肉熟,就着糖蒜、黄瓜条、热牛舌饼吃,也可佐酒喝。特别是寒秋冷冬,吃得大汗淋漓,豪情万丈,即所谓“武吃”。
炙子烤肉单人吃法示意图。
到烤肉宛吃饭,必要点的就是烤牛肉。不过现在都是文吃,点了等着他端上来就成,过去这是太太小姐才能享受的待遇。烤肉宛所选的是小牛,部位只用上脑、头里脊等处;厨师用一尺长的钢刀,把肉切成柳叶形肉片,一斤出一百五十片;烤肉燃料中加入松枝提香;烤时先放上葱丝,再放肉片,来回翻烤至熟,吃时佐以糖蒜、瓜条、辣椒油和芝麻烧饼。
烤肉宛烤牛肉。
汉字里原本没有烤这个字,过去北京一律统称为烧,烧鸭子、烧鹅、烧羊肉,烤应该是个外来音,一般用“考”字代替,现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这种写法。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烤肉宛请齐白石题写招牌,查了几部辞书,未有确切的烤字。白石老人干脆自己发明了一个,火字旁,加上“考”,取其形声,当即挥毫题写“清真烤肉宛”五个字。因烤字造得合理,遂被收进字典,广泛使用。
烤肉宛后厨。
老字号网红店烤肉季,后海一拐弯儿
过去北京烤肉俗称“南宛北季”,一在宣武一在西城,烤肉宛是牛肉,烤肉季是羊肉,两家老店似乎商量过,各有各的照顾主,各有各的绝活儿,互不冲突。烤肉季创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创始人季德彩起先也是推车下街售卖,活动于银锭桥至荷花市场。到了第四代季阁臣时生意做大了,遂在银锭桥畔买下一座二层小楼,题写了字号“潞泉居”,不过人们还是习惯叫烤肉季。
一溜河沿儿烤肉季。
烤肉季地处什刹海畔,小楼虽然不大,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美景就着烤肉,不觉就要多喝两杯。若赶上冬日大雪,邀上三两好友,窗边一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更是极为雅致。能把市井烤肉升华到如此境界,烤肉季可算作民国时期的网红店鼻祖了。烤肉季的拥趸者很多都是西城名流,如溥心畲、梅兰芳、老舍、溥杰等等,现在的牌匾就是溥杰给提的。
八十年代的烤肉季老楼。
作为一家网红店,年景好时自然无忧,一遇时局动荡往往最先受波及。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烤肉季的生意就渐渐不行了,解放前夕终于关门,一直到1955年才重新开业。解放后烤肉季经过多次翻建,我小时候每天都从门口路过,当时的楼窗户比现在大,更适合把酒望景。近年来,烤肉季菜品上也多有添置,各式清真海味扩充到百种,不明就里的生人过去点菜极易踩雷。
烤肉季烤羊肉。
烤肉季传统名菜有无非就是烤羊肉和芝麻烧饼,这两样是官方认定的中华名菜名点,剩下的随便拆兑两样下酒菜就得了。十多年前,我一姐们儿在烤肉季宴请上海闺蜜,点了烤肉之后,服务员给推荐了小瓶装信远斋酸梅汤,几个人一口一个喝了一打儿,结账时烤肉一百多,酸梅汤喝了二百多。现在的“南宛北季”都高端气派,气氛仅适合小酌,有种第一次去老丈人家喝酒的感觉,您要想痛快的喝大酒,还得去胡同里的小馆子。
烤肉季包间,后窗对着钟鼓楼。
炙子烤肉知何处,美术馆旁大槐树
大槐树我有快十年没去过了,不过鉴于它在我们东城孩子心中的地位,还要写一下。我们去大槐树大抵是从1999年到2012年之间,当时比较重要的会议,比如打完架了事儿、新女友官宣、某某人退学、家里封了阳台,都会约到大槐树庆祝。当年没有手机,大家都是提前打电话约,然后自己过去,还会遇见很多熟人,也都坐一桌,反正最后都是凑钱结账。
大槐树烤肉。
大槐树的烤肉是比较传统的炙子烤肉,有牛肉、羊肉、五花、鸡胗、腰子,所有生肉都经过腌制,上来直接烤,蘸料是酱油加醋加糖。最开始大槐树用的都是大盘,满满登登一盘子肉,后来物价逐步上涨,他们采用不涨价、改小盘的做法,仿佛就为让你看看,十来块钱从能吃一盘子到只吃两口仅用不到二十年。我们最先赶上了大盘时代,飞速涨价期大约从零五年开始,至于今后,不知花十块能不能买个“瞪眼食”。
大槐树如今的菜量。
烤肉的另一个核心是炙子,这东西由生铁打造,用久了充分吸收油脂,没有铁锈味儿。大槐树的箅子中间缝隙很大,好处是烤的透、不腻,坏处是存不住汤,都漏下去了。我们在大槐树一般都是平铺上、单片烤,先烤五花、其次是牛羊肉,烤时候撒点孜然,烤完蘸料。这样够味儿但是费箅子,饭点儿时候伙计就容易忙不过来,一般都是我们自己去换。大槐树的炸虾片和炸馒头片裹鸡蛋也不错,都是家常食品,十多年前大槐树的主要食客以北京人为主,后来游客慢慢增多,性价比也下降了。
大槐树烤肉馆内部。
大槐树老板是个北京老太太,尊名于英,店里伙计都是他们家郊区亲戚,经济干练。这是很多年前一哥们儿酒后问出来的,当时他喝大了,拉着于大妈的手,深情道,大妈咱娘儿俩都姓于,又都是双鱼座的,都是水象、富于幻想,感情细腻,追求柏拉图式爱情……于大妈赶紧回应,宝贝儿,咱今儿可不能再喝了,就到这儿了啊,听见没?
大槐树烤肉馆入口。
腊竹胡同炙子烤肉一条街,刘记烤肉和烤肉刘
京城人气最旺的炙子烤肉曾经都集中在宣武区腊竹胡同,整治开墙打洞运动之前,腊竹胡同常年飘散着肉香和人间烟火、酒友们一趟趟去公厕走肾、吉祥物(傻子)们走来走去。整治之后这片儿消停了不少,不过烤肉刘和刘记烤肉这两家留了下来,之前我以为他俩是一家,后来发现同姓各家。
腊竹胡同刘记炙子烤肉。
刘记炙子烤肉位于腊竹胡同西口,地理位置极好,常年爆满,早些年都是外头支桌子,洋洋洒洒铺半条胡同,后来不让这么折腾了。南城烤肉用的炙子都不带窟窿,烤的时候整盘往上一倒,拿筷子迅速扒拉几下,借着烤肉的油再下点菜或者豆腐,收了汤就可以吃了。刘记的特色是烤牛肉、烤羊肉和鱼豆腐,至于炸窝头配臭豆腐,我们就点过一次。腊竹胡同几家店带有明显的宣南气氛,满满一屋子人,高谈阔论,觥筹交错。食客们穿着衬衫进来,光着膀子出去,坦诚喝酒、无拘无束,充满了市井江湖味道。
刘记炙子烤肉。
烤肉刘位于腊竹胡同和阡儿胡同交口,开业于九十年代初,感觉他们家味道似乎更好一些,如今也开了不少分店,不过来客还是认准了阡儿胡同。烤肉刘家的牛肉更细致,分为烤肥牛、牛肋条、牛舌、牛心管等等,服务方面也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风格,适合喝酒聊天。他们家有几张露天的桌子,隐藏在夹墙之间,我们每次去都想方设法坐到这里。立秋之后,晚风中透着些凉意,半斤二锅头下去,幸福感就慢慢上来了。
阡儿胡同烤肉刘老店。
从腊竹胡同再往南不远,南纬路上还有个厚味居,也是老店了,从店名您就能体会出他们家的特色。厚味居的环境比前两家稍好,他们家的炙子比前两家大,适合四五个人烤,中间放肉,边上一圈蔬菜,一锅出了。厚味居的服务员比较活分、有眼力价儿,不太忙时会帮你烤上两轮儿,一边儿讲解一边儿指导,对于外省来客还是非常受用的。
厚味居烤肉炙子。
北京炙子烤肉这个方式由来已久,但过去一直没人觉得特别,最先注意到的似乎是梁实秋。三十年代他在青岛时曾专门托人从北平打造了一架烤肉炙子,自己购买山东大葱和羊肉,又从林中捡来松塔烧火,做炙子烤肉宴客。后来汪曾祺的文章中也详细写到炙子烤肉,认为这种吃法起源于北京回汉两族,和蒙古关系不大。闲话不多说了,立秋已过,牛羊正肥,烤肉酒局又可以约起来了。
——2020 0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