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越来越晴朗凉爽,适合腌生姜。
今天一大早就看到单位德姐在清洗买来的嫩姜,中午在饭堂,那特有的红糟香味,加上晾晒的嫩姜又不断散发出的清香味飘满整个饭堂,儿时的记忆就这样慢慢被勾起。小时候,武宣县的人们,基本家家户户都会腌制红糟酸。那个年代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立秋过后属于青黄不接的季节,没有太多的青菜送饭送粥,能腌出一坛上好的姜酸,除了说明这家的媳妇心灵手巧会过日子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这一家人下半年至来年年初餐桌上大部分无菜可吃的日子。下雨天,红糟水凉拌酸粉是一种美味;割谷子、砍甘蔗时一碗姜酸一盆粥,只有肚裂,没有天崩!
红糟酸起源于什么时候,出自哪里,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和考证。只记得小时候头苗收割完,插好二苗田,便是到了腌酸的季节。那时的红糟本每家都会留有,所用的红糟都是自己用大锅头烧柴火煮饭酿制,所以那时整个村子里经常闻到锅巴的香味,嘴馋的小朋友就会成群结队的在一旁等候起锅,那个黄双双、咯嘣脆的锅巴就是最好的馈赠
具体的红糟酸腌制过程已经有点模糊,只记得出锅的米饭会被分装进几个簸箕,待到自然晾冷了以后,放入提前泡好的红糟本,然后放在房间阴凉通风的地方,为了防灰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纱布,经过洗、晒自然发酵后就会形成正式的红糟。在等待红糟发酵得差不多时,就是晾晒酸坛、买姜来洗晒,豆角、辣椒、刀豆是后来才逐渐增加的材料。
各种材料齐全以后就是正式的腌制、封坛,然后等待一个礼拜左右。在这期间顶不住嘴馋,经常会偷开来看是不是可以吃了,最后只能让老人家的辛苦付诸东流,一坛臭风的红糟酸被自己做成了,然后小竹子经常被刷断无数。
如今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吃的也越来越丰富,红糟酸也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了,只是吃来吃去总是缺少了曾经的那个味。时常听到在外地读书、工作的武宣人说想念家里的红糟酸了,可能大家想念的就是那个曾经的味,这种味觉的记忆,缠绕着思乡的点滴情怀,也就成为人们最原始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