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下午,我在人群中突然看到机长的奇诺七第二天要扭动的消息。想吃的话就打电话联系。
我当时就把电话号码保存了,因为对捻捻转,我只是在群里看过小视频,听年长的朋友谈论过。这是在麦子灌浆之后,离着成熟还有五六天的时间,也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为了活命,发明的一种吃食。吃过捻捻转的老人,记忆中始终是在回味那个艰难的年代,这就是最美味的吃食。当天下午我就加上了纪老七五香冬菜的微信,问问情况。原来是天津电视台的记者前来录制节目,做捻捻转就是特意给他们拍摄录制的。我冒昧提出来过去参观。
6月3日,晨。我们开车沿着新104国道,来到了纪庄子。
村口有巨大的仿古建筑牌坊,三间四柱,正脊下颜体楷书四个大字“纪家庄村”。四柱前有两对石狮子,守卫村口。
牌坊背面,正脊下是隶书四个大字“国泰民安”。
过了牌坊,路过纪庄子公园。这个公园已经建成了四年了,是村民带着孩子休闲娱乐的场所。容后补记。
过了公园,就到了纪老七五香冬菜的公司。
我走进去,跟公司老板纪执来(纪老七五香冬菜)见了面,说明了来意。
我看到三个姐姐正忙碌着,就过去攀谈,拍照。通过交谈,了解了这个捻捻转整个加工的流程。简单的说就是割麦、切穗、蒸穗、搓粒、磨条、拌油卤。她们五点多就起来去麦地割麦子,回来就切穗,蒸穗,我到的时候,她们正在搓粒。我拍了几张照片,就跟着搓粒,体验一下。
这是切穗的刀,本来是剜菜疙瘩用的。
天津电视台的记者来了,他们的拍摄录制开始了,先去麦子地拍摄割麦子。我没有跟着去。他们割了麦子回来,按照流程,全部拍了一遍,我也在旁边跟着沾光。
切穗之前,还要把麦穗捋齐了。
切穗之后就是蒸穗。在蒸穗之前,还需要在水里洗一下。
洗完了上锅蒸,大约二十分钟就蒸熟了。
蒸穗之后,就要把麦叶子挑出来,然后就是搓粒。
这个搓粒的过程,最耽误功夫。成熟的麦子,在麦场用碌碡轧完了,随风一扬就干净了。而这刚煮熟的青麦粒,柔软有弹性,只能手工揉搓,虽然不扎手,但是要麦糠跟麦粒脱离,挑拣干净,还真不容易。三位姐姐忙乎一上午,也就搓粒大概二十斤。
这是带电机的石磨。准备工序都完成了,最后一步加工程序就是用石磨捻出条来。可能这就是这道吃食的名字来源。
这就是成品。调上花椒油、麻酱,砸点蒜末,拌一拌,这道美食就直接可以吃了。
据纪老板讲,年年都有人远道慕名而来。可是因为这个吃食做起来麻烦,效率太低,他也没有时间接待。今天也就是电视台的人过来录制节目,特意为他们准备的。
最后我看见老记者王强,认出他来。他跟我们介绍捻捻转。在过去年间,用大麦做捻捻转。大麦是粗粮,跟小麦不一样,缺少黏性,不能蒸馒头,只能蒸饽饽。咱当地的大麦是芒大麦,春天播种,芒种收割。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没有粮食吃,就用绿绿的大麦粒做捻捻转吃。我问他,据他了解的情况,静海还有没有其他人做捻捻转?他说,不清楚。天津好像也没有人做这个吃食。
临走前,老板娘给我装了一点,带回去尝尝。
回来后,我跟李庆坤老师又了解 了一些大麦的情况。老年间,人们舍不得用小麦做捻捻转,因为小麦是细粮。大麦主要是芒大麦,也有米大麦。米大麦做不了捻捻转。芒大麦主要是喂牲口的粮食。人也可以吃,口感不好,所以不是主食。芒大麦春种夏收,还可以抢种玉米,一年种两季。
晚上我用西红柿打卤,黄瓜切丝,调了点麻酱,切碎了蒜末,煮了一点面条。先尝了捻捻转,后吃了面条。我比较了一下,捻捻转口感略微有点粗糙,确实有麦香味。面条滑爽,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吃面条。我在微信里问了问去参观的刘老师,她说,还是小时候吃的那个味道。
我的感想是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为什么很多老人怀念过去的吃食,感觉它特别好吃,我想,可能那种饥饿之后的饱腹感实在是令人难以忘怀。捻捻转加工的过程如此繁杂低效,而且只有这三五天的时间可以吃到,没有可以持续开发的市场,所以这吃食也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渐渐离开了人们的饭桌,渐渐濒临失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