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培镇五美共同体的熊建军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大年。过年那天,艾瑜专门做农家头肉,给孩子们“打牙祭”。
到今天,熊建军把记忆中的“家肴美味”又搬上了餐桌,并且做得名传四方,最多时候每天卖2000多斤。本期的《回家过年》特别报道,我们去品尝熊建军记忆中的美食——农家发肉。
记者:老板,你们这里有什么地道菜吗?
农家发肉制作者 熊建军:我们这里的地道菜就是农家发肉。
发肉上桌,散着带甜味儿的热气。一片片酥酥软软,外观上看。倒不像是肉。
所谓发肉,是一种发酵肉,利用发酵作用使肉质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形成口感独特、易于保存的肉制品。
熊建军所做的发肉,就是把面粉、白糖、鸡蛋、茴香、早餐饼、甜酒、肉泥等食材糅合,用高压锅调配烹制。四五个小时发酵后,用大面积热油煎制而成。待到食用时,切片,撒上白糖,放入锅中蒸15分钟。这样,一碗看不见肉的发肉就能端上饭桌了。
市民:我们是从雨花区过来的,听说这里的农家发肉很有名,特意过来尝尝。
农家发肉制作者 熊建军:农家发肉基本上每天要销售一两百斤,销往长沙县和江背镇农村家庭。
发肉并不是熊建军独创的美食。早在物质匮乏时期,聪慧的江背镇村民就把肉掺在面粉里,做出了给小孩子们解馋的发肉。但随着生活越过越好,肉制品不再稀奇,用肉末做成的发肉,也就渐渐地消失在饭桌上。
真的只能在记忆中反刍发肉的软香吗?凭着一颗“吃货”的心,2003年,熊建军开始尝试制作发肉。
第一次做的时候根本不成功,做的时候按照嗲嗲娭毑的传统做法,把肉糅在面粉里面后,放在太阳下面晒,慢慢发酵。
按照传统工艺,单纯地将肉和面粉糅合,做出来的发肉质感干硬,口感似馒头。头几回做出来,“嘴吃叼了”的熊建军不仅没吃到记忆里的满足感,反而大失所望。
是不是改变工艺,让发肉口感能更好呢?不认输地熊建军又花了几年的时间潜心钻研烹制方法,一个食材一个食材的尝试。终于,他做出的发肉就是比别人做的都要香甜。
我们现在是用大面积的油,大火。再通过肉和面粉糅合,高压锅蒸,让面粉变得柔软。再通过用手糅合,等它发酵。发酵的越多,炸出来的就越酥软。
一传十,十传百,熊建军的农家发肉不仅在江背镇出了名儿,更是有长沙市各地的食客专程来品尝。熊建军不满足于此,他想把农家发肉做成江背镇的美食名片,让儿时的这份幸福感、满足感继续传承。
发肉再上桌,就好像遇到了旧时老友,品的不仅是肉的软香,还有美好的童年记忆,感受到是现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