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人才一直是开放和包容的,所以现在有大家都熟悉的九年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掘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开设,在过去的几年里,所有人都想去的大学也越来越多。我以为这将是所有国家的栋梁之材的福音,没想到这将成为国家的噩耗。越优秀的人,他的学习深度就越大,因此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入海外的现象。
“天才”这个身份应该是无数人希望的自己的模样吧,但天才总是稀缺的,世界上不乏类似于你我的普通人,但却很少有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型选手,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人的一生不在于你度过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译者许渊冲如是说,人生二字,寥寥数字,却给人拿得起放不下的感觉。对于张益唐来说,他的人生真的是放不下的。
张益唐
(一)天之骄子的诞生,数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1955年出生在上海的他从小就被周围的人称为“神童”,原因无他,张益唐从小学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数学天份,尽管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建设阶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发挥,因为家里条件的原因,书香气是很足的,小小的张益唐也在父母的庇护下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都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节,也正是因为家人的正确引导才让张益唐没有像同龄小朋友一样讨厌学习讨厌上学,相反,对于数学他像是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一样,几乎日日夜夜都思念着。
上学之后张益唐很快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别人需要动笔演算的数学题对他来说只需要听一遍,是的,你没听错,老师不过念一遍题目张益唐几乎就将答案脱口而出。这已经可以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天赋了,而且他还对数学十分上心,夸张点说,他对数学“上瘾”了,达到了一种忘我的迷恋程度。
九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是在跟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爬树掏鸟窝,还是在和小姐妹商量今天下午放学要不要去小卖部看看?张益唐可不一样,九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研究马大定律了,才九岁啊!在别的小朋友还要被父母天天监督着看数学题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自学成才”了,而且除了马大定律外他还开始思考哥德巴赫猜想了,真的是让人头皮发麻。
九岁研究世界难题,我想只有像张益唐这样的“变态天才”才能做到吧,本以为像他这样百年难遇的奇才在学习路上一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谁曾想,他却遭遇到了红灯。按现在的规定大学根据高考成绩而定,而他那个时候国家的高考机制还没有恢复,所以高中毕业之后的张益唐有些“无处可去”的迷茫。
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被分配到工厂的决定,即使如此在工厂工作的他也没有放弃希望,依然在坚持学习等待高考制度的恢复,最终果然不负期望,高考制度一恢复他就迅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这对他来说应该是十分开心的一件事吧,毕竟自己终于可以离开那个没有学习的工厂日日夜夜和自己最爱的数学题相处在一起了。
大学期间他顺理成章地修完了本科,拿下硕士学位,并且因为表现出众成绩优异也拿下了出国留学的名额,本以为像他这样的天才在国外进行二次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学习程度也会更深一层,然后回到国家报效祖国,但谁曾想这命运造化弄人,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时间内,让张益唐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命运带来的痛苦。
毕竟一个人不论是谁,他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定是一帆风顺的,但在这个求学路上最让人难以坚持的就是是否能熬下来,只有从那片荆棘林里面冲出来,你才能蜕变成自己梦想中那样强大的样子。
在他刚进入国外学校的时候的确是因为自己的能力突出,才高八斗被学校的人们熟知,优秀的专业知识让他十分如鱼得水,当时的他和导师一起研究当时最为著名的雅克比猜想,导师的造诣比张益唐多少要深一点,两人的组合当时被学校好多人羡慕,也都期待着两人都做出一些震惊世界的成就。
但事情都是有变故的,两人的合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正是因为有导师的帮助,张益唐在毕业论文里也提到了自己对此的观点,谁知道这篇论文“一炮而红”,直接就成了当时的“范文”,多少学术界有头有脸的人都表露自己对张益唐这个年轻人的赞许。可能是外界声音加上张益唐自己年轻的原因,别人夸他的同时却连带着批判他的导师,什么不好听的话都往外输出,这场面那叫一个厉害。导师一看大家怎么都开始骂他了,这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导师看这网上的舆论,把自己的矛头对向了张益唐,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导师辛辛苦苦在数学界耕耘了这么多年,结果却摊上这么个事,他怎么肯呢!所以即使事情出来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张益唐的观点表示不屑,但数学是无比严谨的,有一个对的,那其他的必然就只能是错的,很残酷但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导师不愿承认,自然也不愿意站出来为张益唐的论文发声明,更过分的是,他还把张益唐的论文给收了回来。
当时张益唐只是当导师受不了自己辛辛苦苦研究这么多年的知识全是错误的,所以也一直没有催促也不着急,因为他觉得这是导师必须接受的事情,对的就是对的,错的也要勇于承认改正,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张益唐渐渐感到事情没这么简单了,因为导师真的开始冷落他了。于是早就应该毕业的张益唐因为这个毕业论文被拖了一年又一年。
国外学校有个规定是7年之内毕业论文没有通过的就没有办法正常毕业,这可苦了张益唐,他无论怎么找导师,导师也不愿意见他或者说把他的毕业论文通过。后来还是学校看不下去张益唐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在这么被熬下来真的就是要被泯灭了,才给他换了一个导师,最后通过了他的毕业论文终于成功毕业。
但这光毕业也不行啊,你出去工作没有导师的工作推荐信在国外几乎就可以说是完了,因为正规的公司招聘大学毕业生都需要推荐信。这让张益唐没有办法赢得众人的信服,也没有任何的研究机构愿意用他。当时的生活可以说是凄凉无比了,以致于张益唐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难以睁眼。
去不了自己想去的研究机构,做不了自己热爱的数学事业,对于张益唐来说这比什么都痛苦,但已经走到这一步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无奈的他为了能赚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钱,不得已做一些苦活累活,比如餐厅里的洗碗工、服务员,还做过外卖小哥,总之是怎么辛苦怎么来,但即便他已经如此努力地赚钱了,生活还是没办法得到保障,就连自己吃穿住都依然不能被解决。
没有钱租房子的他只好需求朋友的帮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帮他一把的,在太多人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他有些心灰意冷,但上天还是不愿意让他就这么如此凄惨,终于有位朋友愿意将自己家的地下室免费借给他居住,从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来张益唐当时的生活多么凄惨了。
即使生活已经如此凄惨了,但张益唐还是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和研究,不管多忙多累每天都坚持做数学题,七年生活潦倒的生活里处处可见他对数学深沉的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有什么事情,他都不愿意先放下自己手中演算一半的数学题,生活很苦,尽管期间自己国内的老师曾邀请他回到母校北大的怀抱,他保证张益唐生活一定可以有保障,这话一出来,张益唐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不愿意认输的拼劲又出来了,直接当场拒绝,表示一定可以靠自己过上正常生活。
但不得不说天才终归就是天才,是金子总会发光。1999年有人帮他牵了根线,张益唐终于离开了那个满是油烟气的工作环境,来到大学做了一名临时教授,虽然只是临时的,但这对张益唐来说已经足够了。工作期间,他又凭借自己出色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认可,一时间竟成了全校的风云人物。
自己喜欢的东西真的很难忘掉,这句话在张益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第一次接触数学到现在,不论中间遭遇什么变故,最不能让他放下的就是数学,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它。
也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学习,在2013年5月,张益唐在研究方面终于有了质的飞跃,写出了《质数间的有界距离》直接就证明出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
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数学界上真的可以说是轰动全场,让整个界都有了质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一大步。这篇文章的出现不仅是数学界的福音,也是张益唐的转折点。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他在短短数月几乎可以说是拿奖拿到手软。那时候的他,已经过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来改变自己的精神!
都说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张益唐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能总想着一步登天,这谁也做不到啊!像张益唐这样比你我优秀千百倍的人都在一直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松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