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转载自文章考点的来源《京华时报》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于11月2日正式取消万能细胞(STAP细胞)学术造假事件主人公苏宝芳青瓷博士学位。
此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去年1月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成功培育出STAP细胞,此次发现一度被认为是日本科学家对于万能细胞制作方法的一次重要改写,小保方晴子也被日本国内追捧为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日本居里夫人”。但经调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最终确定,所谓新型万能细胞,实际来自该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细胞。小保方晴子的“学术女神”形象就此崩塌,其博士论文问题也被摆到聚光灯下,被质疑有大篇幅内容几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早稻田大学认定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论文存在问题后,要求其在1年内进行修改。今年11月,校方认定修改后的论文未达到博士论文水平,从而宣布取消其博士学位。
小保方晴子的遭遇远远不是大起大落可以形容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成也科研,败也科研。科学研究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行当,这里处处显露出来的是严肃与神圣,但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稍有不实,就会被清算。可以说从事科研学术重在一个“诚”字,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造假。科研以人类发展为目标,名与利只能作为意料之外的附属品存在,若是本末倒置,就注定会走上歧路。毕竟从名满天下到万众唾弃,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科研,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科研不仅仅意味着坐冷板凳,还可能意味着终其一生的无望。因为每项研究结果都要接受反复验证,每项研究都要承受“没有结果”的风险。正如屠呦呦一般,她在耄耋之年才获得她一生中最大的荣誉,但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五十多年的艰涩,她和她的团队四处走访中医,他们在自己身上试毒,在高温酷暑下整日守在患者旁边……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忍受科研路上的寂寞与风险,在屠呦呦与小保方晴子的选择中,后者的选择似乎是一条侥幸的捷径,自然而然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
在今天,屠呦呦也许不多了,小保方晴子身上却能折射出大多数人的影子。真正的学术之路何去何从,恐怕也只在于内心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