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乡愁是一碗米酒,须到沉醉时才能忘忧;也有人说,乡愁是一杯苦茶,入口苦涩,饮尽回甘。没有什么比食物更能串联起人与故乡山川之间的联系。
在游子心中,怀化是什么味道?怀化文旅推出【“味”见怀化】系列报道,循着游子记忆中的家乡味,发现怀化的美。
王一丁,离别洪江古商城已41年,在提及家乡美食时,仍对洪江区的血粑鸭,赞不绝口。王一丁对家乡的记忆,对亲情聚散离合的感悟,也由这道血粑鸭,慢慢铺展延续开来。
“印象中第一次吃血粑鸭,是在3岁多的孩童时期。”王一丁回忆道,时值春节,为了招待从外地来洪江拜年的托口乡亲,一大清早,奶奶就踮着一双三寸金莲去菜市场精心挑选血粑鸭所需食材。“奶奶在厨房忙活着,年幼的我就倚在灶台一旁,痴痴地望着。”
味道会有记忆,自从吃过这一次的血粑鸭后,王一丁对这道菜的热爱便只增不减。“当时大家的生活都相对艰苦,我们家也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打打牙祭’吃上这道菜。”童年时期,血粑鸭对王一丁而言,是一道“相思”菜,唯有在期盼中慢慢酝酿。
少了鸭肉的“血粑鸭”却不少亲情
王一丁的妈妈是人民教师,有一年暑假,妈妈带学生出去勤工俭学了,当时爸爸也被下放至会同,家里只剩下王一丁和二哥王又凡两个人。
“我记得二哥当时已经参加工作,是机床厂的一名车工,好不容易等到他休息,我就缠着二哥说想吃血粑鸭,那时也不知道血粑鸭的价格,反正就是想吃这道念念不忘的菜了。”王一丁微笑着说道。
两兄弟开开心心在菜市场走一圈,却发现囊中羞涩,口袋里的钱不敷所需。为解嘴馋,二哥只得草草买些五花肉、仔姜,拌了甜酱,两兄弟围着那道没有鸭肉和血粑的假血粑鸭大快朵颐,边吃边聊,不亦乐乎,亲情也在这道假血粑鸭中持续升温。
而这些与亲情相关的情愫,也成为王一丁日后追寻梦想的不竭动力和情感来源。
离开的是家乡,离不开的是家乡味
1981年,王一丁离开了洪江古商城这块胞衣之地,远赴长沙,之后在东莞一呆就是34年。
“或许是我离开家乡太久了,我在东莞的30多年里,会经常在某一时刻,特别怀念家乡的味道。”王一丁说道。
在高速发达的物流业的推动下,那一味裹挟着嵩云山雾气和沅江号子的美味佳肴,从洪江古商城出发,带着亲朋好友的真切关怀,送到了远在东莞的王一丁手上。
“每每拿到家乡亲友快递过来的美味山珍,我都特别兴奋。好东西不能独食,我就赶紧叫上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家做客。”在远离故土的城市,王一丁经常与友人推杯换盏、纵情高歌,快乐分享这道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家乡美食。
以己之力,让家乡美食在外“开花”
在家乡吃到血粑鸭是一种幸福,在外地吃到血粑鸭又平添几分快乐。身处外地,吃不到家乡美食怎么办?酷爱血粑鸭的王一丁于是选择了亲自“操刀”。
有一次,王一丁受邀参加朋友公司的团建活动,当时在农庄里面,一个了解王一丁厨艺的朋友说道:“一丁,听说你上次都一口气做了13道菜,要不今天就露一手,让我们大家也饱饱口福呀。”在朋友的再三“邀请”下,一道掺和着东莞味的血粑鸭上桌了。伴着洪江甜酱的鸭肉,虽是黑色的,却香飘四溢。一只鸭子上桌不到五分钟,便被大家一抢而光,旁边不相识的食客也提着筷子腆着脸过来凑热闹。
如今的王一丁,虽已定居在东莞,但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在不同季节带着孩子们回到家乡洪江古商城走走看看,住上十天半个月不等,在“星星点灯”鸭王的农家小院里品尝几次洪江血粑鸭,重温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找寻心中的那份宁静和悠然……(雷文霞)
王一丁简介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洪江区古商城,当代知名赋人、文学活动家,东莞原创文学重要作家之一。已公开出版旧体诗集《印园诗草》《风中莞草》,散文随笔集《梦居吟草》及长篇小說《国家责任》。近年主攻骈体文创作,计有《洪江古商城赋》《托口赋》《新沅江号子》《半界赋》《怀化赋》等四十余篇,被各门户网站大量转载,近十篇赋文还被景点刻石传播,影响较大。
洪江血粑鸭的做法
选用优质小头鸭,这种鸭子个头不大,一般在两斤之内,肉质紧,味道鲜,少腥味。另外要用上好的仔姜佐味,姜嫩松脆,祛寒化腥。灵魂则是甜酱了,甜酱由灰面和黄豆粉一起发酵,风干半月以上,形成酱块,去掉表层曲霉,和水搅拌,置于缸中曝晒,称为“晒酱",一般一年可出缸,但三年为上品,甜酱香糯绵长,咸甜相宜,是洪江血粑鸭的核心配方。
首先是血粑入菜。先将糯米适量加盐浸泡,再将新宰鸭的鸭血淋浇拌匀,再蒸熟,冷却后将糯米切成小块状,煎炸即成。
再就是爆炒鸭肉。将鸭掌、鸭头先行爆炒至焦黄,再将鸭肉全部进锅爆炒,加盐、桂皮、八角、仔姜等香料,煸炒去掉鸭肉水分,等肉呈黄色,再将洪江甜酱放入锅中,并加水没过鸭肉,中火焖约一个小时左右。这时鸭肉软酥汁浓,放入鲜红辣椒,再放入炸好的鸭血粑,略翻炒,旋即加葱条,一道色香味嫩酥糯俱全的洪江血粑鸭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