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筷子面、岐山吉林面、建县鸡面、杨陵深层睡眠、武功潭水、大岛路牙齿表面、灵水礼面、合阳面、三元应鱼面、林流血面、霍县陈列汤面,还有猴头、纸浆表面、急性面、翡翠
到了关中,就像到了面条的世界,一天三顿吃面条,保证样样不重复,眼观鼻闻都是面条的灿烂与馨香。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就得看陕西人吃面,陕西人吃面,端的是当地人叫做老碗的大海碗。这种大老碗,尤以耀州做的最有名,大得就是南方人盛汤用的盆。中午饭时,走进西安大街小巷任何一家饭馆,只要是老陕,肯定端着堆得岗尖岗尖的捞面条的大老碗,埋头苦干。只听见满堂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用豪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今天大家就和小豆我一起去见识一下陕西那香喷喷的面食文化吧!
(红红火火,就是陕西面食的一大特征)
劲道的扯面
扯面是历史最悠久的“面条”之一,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团一尺见方的面在手中转来转去,不断甩击在宽宽的案板上,发出有力的“砰砰”声,而后扯拉成较粗的面条,再按食客要求,有时扯的粗如筷子,有时细如线针,但不论粗细,都筋道的狠,也许是这个地方缺水的缘故,所有这边做出来的面食,就是有嚼头。伴随面盛入碗里,一定要浇上红乎乎的油辣子,看着就勾人的食欲,面还没有吃到嘴里,香气就扑进鼻子里去了。陕西人吃辣子也是出了名的,产自秦岭北麓的凤县就是以线椒闻名的。吃的时候再加一些当地柿子或者苹果酿造的醋,酸酸甜甜的,甚是可口!
(面必须不惜气力地反复揉压,才筋道滑溜)
摔出来的面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面馆门头,都有一个偌大的牌匾,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陕西有句俗谚“打出的媳妇,揉出的面”,意即刚过门的媳妇必须隔三岔五地打骂,才驯服听话;面必须不惜气力地反复揉压,才筋道滑溜。前一句当然已过时(笑),后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韧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来的。揉好的面,用杠子反复叠压成铜钱薄厚,再切成寸宽的长条,抻起一条面,双臂舞动,在案上用力甩击,发出一连串“彪彪”的响音。大约最初的“biangbiang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过几滚的面捞起,盛入的粗瓷大碗里,或油泼,或拌上腊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陈年老汤,都是精化啊!)
爱的就是那碗老汤 户县摆汤面
摆汤面乃户县传统名吃,与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肉丁(用酱油、醋、盐、大料、葱姜、肥瘦肉盘好的臊子肉)。摆汤面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汤,越是陈年的越好,黑黑的酱油色,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吃时,夹一小箸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故名“摆汤面”。
(陕西的面食,个个都是“硬货”)
男性化的实物 腊汁肉揪面片
如果食物也按口味分男女的话,腊汁肉揪面片就是很男性化的食物了。大老碗,厚厚的面片,很实在的腊汁肉块,再浇上一层油泼辣子,几乎看不到绿色。腊汁肉讲究的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嫩肉烂,入口即化。对于关中人来说,吃面是很有讲究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是手擀面。而好的面片必须是表面光洁、 入口滑爽、咀嚼筋道、搅拌不糊,这对于和面人的技巧和力度也是有相当的要求的。力度不够,面片没有嚼头,容易黏糊;力度过大,面片太硬,不容易入味。一碗 ‘腊汁肉揪面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肉和面两者缺一不可,哪一个味道不对,都会是整碗面的特色荡然无存。
(臊子的配料非常丰富,其实很符合现代的健康饮食理念:在一餐中的食材,要尽可能的丰富)
来头不小的岐山面
岐山面来头极大,据说是西周时期的王家祭祀食品,充分说明了陕西面食悠久而光荣的传统。岐山面面条用上好面粉擀制,擀得极薄,如纸一样,几乎透亮。然后用大铡刀切,高明的师傅铡刀切得飞快,但面条切出来一律整整齐齐,宽不过韭菜叶。面煮好之后,再浇上臊子。臊子尤其讲究。臊子肉是把上好的肉用醋慢火炖出来的,入口酸香,肥肉丁入口就酸酸香香的化在舌尖上了,瘦肉丁还能嚼两下,也被炖得很烂。臊子里还有鸡蛋摊成薄饼切成的旗花小丁、土豆切成的菱形小块,再加上黑的木耳、黄的黄花菜、红的胡萝卜、绿的菠菜,五色齐全,五味俱全。
(刀削面X扯面,跨界诞生的个性面食啊~)
宝鸡名面之桥头面
宝鸡的西府,自古这里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府小吃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这次我们不说宝鸡的美丽风光,单说说这个奇特的宝鸡面食。此面因在宝鸡市的一桥头买而得名,但是桥头面的做法很像刀削面,又像扯面,面条宽宽的,很劲道。浇上店家自制的面卤,真是香喷喷,好吃看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