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团”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属于清真小吃中的一种食物,深受北京大多数人的喜爱。
据说,京剧大师马连良老先生经常在晚上演出后到“恩源居”点上一盘炒疙瘩,然后和老板边聊边吃,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儿。炒疙瘩其实是有历史起源的,大叔在这里简单介绍下,相传,民国初年(1912年),有姓穆的母女俩在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东北的臧家桥,开了一家小面食店,叫“广福馆”。店里主要供应各种价格低廉的面食。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所以开始的时候,“广福馆”生意只够维持家用,很不景气。有一天,店主只活了十斤面,可是一天都过去了,却还剩下了一半多呢。母女俩都愁死了。怎么办?眼看再不做出来,面就要变质了。母亲只好把剩下的面重新揉了揉,然后揪成比骰子稍微大一点的小疙瘩,放到开水锅里煮熟,之后捞出来在阴凉处晾着。
晚上,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点青菜炒着吃了。谁想到这样随便做出来的面食,竟然味道不错。于是,母女俩就决定第二天试着给大家做着吃,并且给这种新发明的面食,起了个名字叫“炒疙瘩”。就这样,炒疙瘩的雏形初步形成了。果然,因为“炒疙瘩”的味道香鲜,价格也便宜,许多顾客都抢着吃,而昨天晚上那五六斤的面疙瘩,一会儿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之后,母女俩就开始精心制作这种炒疙瘩,并且在配料上逐步改进,终于创出了别具风味的小吃。
炒疙瘩现在可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在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可谓是京城的一道名吃。在北京吃炒疙瘩一般我们都会到卖面的地方去买现成的面疙瘩,考虑到很多朋友可能买不到面疙瘩,所以大叔这次详细的教你做好吃的炒疙瘩~
高筋面粉、鸡胸肉、青虾、毛豆、胡萝卜、香菇、红辣椒、葱、姜、蒜、料酒、酱油、花椒粒、干红辣椒、盐、花生油、香油
1、首先把高筋面粉加水,和成较硬的面团,加盖醒置30分钟,毛豆去除外壳取粒,胡萝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粒,焯水过凉,香菇焯水过凉备用即可;
2、然后把香菇焯水后去蒂切丁,红辣椒切丁,鸡胸肉切丁,青虾取肉切丁,面团醒好后,擀成半厘米厚的饼,先切条再切成小方块,撒上干面粉用手搓一搓(防粘);
3、接着等水烧开后,下入面疙瘩,煮熟(点3次凉水),捞出过凉,热锅起油,爆香葱、姜、蒜、干红辣椒、花椒粒,先下入鸡胸肉炒至颜色变白,再放入虾肉翻炒变白;
4、最后烹入料酒、酱油后翻炒入味,依次加入香菇、红辣椒、毛豆、胡萝卜翻炒片刻,最后加入煮熟的面疙瘩,加少许热水和盐,翻炒至收汤,淋入香油出锅上桌~
鲜香入味,口感劲道,不在北京的朋友学会后也有口福啦~喜欢的话,自己试试吧~
大叔小提示
1、菜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2、酱油不要多放,味道会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