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诗歌将中华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凝结为诗词歌赋;将历史激荡泛起的涟漪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传递,这些共同的记忆和感受,经过几千年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诗歌记录、表达、分享等功能被电视、电影等新文化载体承接分流,同时其理解和创作的较高门槛,使得难以契合当前大众流行语境,一时很难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然而,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热播,到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给国人带来的感动。人们惊喜地发现,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古诗词,穿越时空仍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从历史课本走来,与现代文明镶嵌。如今中华古诗词正借助更多元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唤醒国人沉睡的文化基因。
借助数字力量 让经典走近大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为白居易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就被人们以小说、戏剧、影视、音乐等形式广为传颂。
古典诗词与大众媒介的相互联姻,让传统诗词穿越时光重焕新生。然而在传播媒介不断迭代的今天,如何依托数字技术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时尚传达?近日,腾讯游戏的五位年轻毕业生做出了探索,创作了解谜游戏《画境长恨歌》。他们通过数字化、具象化的形式对《长恨歌》进行了全新演绎,一上线便在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讨论和再创作热潮。
一篇长恨有风情。为生动重现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宛转动人的爱情故事,游戏以水墨画残卷的形式呈现,《长恨歌》中的诗句则被巧妙地安排在每一画的首尾,既衔接起了剧情又给玩家留下了品味鉴赏的空隙。文字的起承转合配合水墨画风、典雅古韵,玩家们能在感官上更立体、真切地体会诗人白居易在凝练的诗句中寄寓的丰富情感。
为坚持恪守诗歌文化本身,《画境长恨歌》配以诗歌原句注解赏析,对每句诗都做了全面和细致的考证,玩家只需点击游戏底部按钮就可一探究竟。这些诗词注解并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更多地呈现古往今来多重视角,引导用户进行自主解读。力求做到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诗歌含义,平衡专业性与艺术性。对此,不少玩家评价:“一首首词、一幅幅画,《画境长恨歌》以更加诗情画意的方式展示了诗词中丰富的情感与百转千回的感叹,让人们于玩乐之间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融合演绎诗词歌赋美感 实现一体化传承
因历史变迁、语言流变等因素,当下诗词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传其形,不承其意”、音律美流失等困境。尤其在将诗词歌赋进行影视和音乐化演绎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令人啼笑皆非。
当诗歌的本义都难以传达时,诗歌的想象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无论是从无形的语义、典故,还是从有形的器物、建筑等,对传统古诗词的传承应做到一体化传承,以确保“传其形、立其意、承其脉。
《画境长恨歌》在进行游戏化演绎时,便将诗词文化与千年古曲相互融合,展现出了游戏作为新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创作态度。如游戏中的“金石录”,就对“步摇”等唐代流行的器物形制等做了整理和介绍。从汉魏时的“花树式步摇”到唐时的“鸟雀式步摇”,或是点灯方式从唐以前的“盏中立柱式”演变为西域传来的“盏唇搭柱式”,抑或唐代衣裙款式由初唐的窄小向盛唐的宽松流行,这些深入生活点滴的介绍可以帮助玩家在细节中去感受更加“真实”的盛唐气息。
此外,通过参考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机构出版的文献资料,《画境长恨歌》让玩家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横笛乐伎”“琵琶乐伎”等盛唐雅韵。细节考究带来的具象化表达,既能够帮助人们穿越历史迷雾更有代入感,也提供了“触景生情”的情感支点。
而在音乐部分,《画境长恨歌》中的配乐随游戏剧情而动,既有庙堂正声的威严,又有文人雅乐的情致,交替流转的音律美让人更能体会长恨歌叙事的跌宕起伏与意味悠长。在游戏推出的短短几天内,大量玩家涌向QQ音乐、酷狗等音乐平台,通过翻唱、电台直播、评论互动等形式自发交流与再创作。
经典文化搭上流行载体 驶上传承快车道
人们常用“新瓶装旧酒”指摘没有新意,但在当前互联网语境和媒介转变下,“新瓶装旧酒”的积极价值日益凸显,这也正是文化传承所需要的。否则,极有可能重蹈古人覆辙,留下因重视口授、忽视精确记谱而导致古曲失传的相似遗憾。
与此同时,随着传统文化日趋回归大众视野,旧内容与新形式的结合,已被证明能激发出活力与新意。近来,弹幕追剧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他们对《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电视剧的熟知与热捧,让不少担忧“年轻人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人颇感意外和惊喜。在某视频网站《红楼梦》专区下,网友们迄今已留下总计36万多条弹幕,有对传统风俗与礼仪的详尽科普,有对原著与电视剧改编的差异对比,也有将剧中对白与当下热点结合而开启的改编接龙,以此将经典文化的精髓纳入到年轻的话语体系中。
而拥抱文化、承载文化也正让新媒介被更多人重新认识和接受。当下很多长者,在互联网上重温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弹幕功能,便加入到与年轻人一起品味经典的行列中,这无形中形成了受众对新媒介、新形式“陌生-认可-参与”的观念转变。
当前受疫情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急剧上升。在与数量繁多的新品竞争中,经典诗歌和老剧等频频走红,或许可以打消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些许顾虑。如果主动走近新媒介,人们会发现年轻群体同样在走近传统文化。只不过,他们表达热爱的渠道和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