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两年前陈凯歌导演的那部《妖猫传》吗?虽然剧情是褒贬不一,但我们却在大屏幕上看见了一场属于大唐的盛世繁华。长安夜里,杨贵妃的翩翩起舞,还有最豪放的大唐代表李白醉倒在酒池里,连带着他的那首《清平乐》又再次火了起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多美啊!可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却是我们的诗魔白居易白乐天,为了写出《长恨歌》,他走访唐宫,穿越历史,探查出了一段与王朝兴衰有关的惊天秘密。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学过《长恨歌》这首长篇叙述诗,知道它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凭借历史传说,白居易创造了一个凄凉又动人的故事,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的读者,也让无数人记住了其中的经典名句,例如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再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还有最后那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写《长恨歌》,也算是触景生情了,那时,白居易与三两好友一起外出游玩,正巧去了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杨贵妃就是在马嵬坡被赐死,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曾写过《马嵬二首》,其中就记述了这段历史,“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算是种惋惜吧!
而《长恨歌》就是在白居易游马嵬之后创作的。当时白居易的一位朋友就说了,像唐玄宗个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倘若没有大手笔加工润色,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淡忘。于是友人就鼓励白居易以这段故事为背景,创作一首诗歌:“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长恨歌》由此而生,却成就了一首千古名篇,其名“长恨”来源于最后一句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可以说是白居易诗歌的最大成就之一,语言精练,形象优美,叙事抒情相结合,既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生活,也写了由此引起的国乱,即安史之乱的爆发,再到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层层递进,感情真挚动人。这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代表着中国文学史上极高的艺术水平,也成了一首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在《长恨歌》里,却体现了属于白居易的浪漫主义情怀。白居易在叙事的同时,不忘运用自己的想象,将整个故事赋予了更悲剧却又浪漫的色彩,使得读者沉迷,并对此产生一种同情。尤其是在诗歌的最后部分,当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对她充满了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种思念,无法排解,尤其是在回宫之后,面对物是人非之景,那真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啊!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为了再见到杨贵妃,玄宗请求道士帮忙寻找贵妃,这儿的浪漫主义手法是最突出的一部分,仙山、仙境,这种“恨”也在诗歌之中一步步深化。现实与梦境交汇,梦境与仙境融合,反复渲染的是唐玄宗的深情,在层层渲染下,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首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也有人说乐天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讽喻重色轻国的玄宗,凭此来警戒后世君主,当然也有人说它是揭露与歌颂共存的双主题,所以才带有深深的遗憾与悔恨,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情。至于白居易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认为是两者皆有吧,爱情故事虽然感人,单若因“色”而荒废国事,不仅误国,就连自己喜欢的人都不能保住,此后只有在怀念之中得以慰藉,还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这既有对国家的遗憾,亦有对美人的惋惜。
《猫妖传》里,杨贵妃的出场代表的是最繁华的盛唐,可当国家没落之时,一切的祸源就变成了那个可悲的女子,没有人能保住她,所以留给她的只有牺牲,只有死亡。天长地久也总有到头的那一天,可那遗憾与悔恨却是无论如何都到达不了尽头,留给后世的,是对盛唐衰落的痛惜,也是对贵妃死亡的惋惜,这是时局造就的悲剧,也是一个晚年昏庸的帝王的不作为造就的悲剧。
人生总是有遗憾,有的遗憾可以补救,有的遗憾错过就是终身。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那些所谓的不朽只是一个人费劲心思去维护的美好,当我们真正想要去守护一个人,一种美好的时候,就不应该像晚年的玄宗那样,只一味的沉迷美好,却不去考虑最后的后果,最终造就了一段悲剧爱情,当面对熟悉之景,却再无那个熟悉的人时,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遗憾,无法挽留,也无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