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上海闸北,爱国将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全体将士奋勇反击。同年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词《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上海交响乐团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演出《都市风光幻想曲》片头音乐的海报。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辞去教职,以大部分时间从事著述,但计划写作的几部专著均未及完成。1938年5月9日即病逝上海。
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创作了歌曲四十五首,改编歌曲十首。其中有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是“九一八”后最先出现的两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歌曲,唱出了群众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歌曲《九.一八》,《南乡子》《玫瑰三愿》等作品,民间风味很浓,曲调优美,广为流传。此外还有《点绛唇》《思乡》《花非花》《雨后西湖》等很有特色的作品。
作品简介:
《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体裁的声乐作品。韦瀚章词,黄自曲。这部抒情--戏剧性的清唱剧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升的传奇《长生殿》。作者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的严重局势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长恨歌》是黄自回国以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暂一生中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声乐作品。虽属未完成之作,但已包括了白居易原作的主要内容和场面,不失其情节的连贯性与结构的完整性。1972年林声翕补写了四、七、九乐章。黄自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当时我国合唱教材中“中国作品”的缺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描写,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进行了批判,有“针砭时弊”的积极倾向,反映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乐曲简介:
清唱剧《长恨歌》原计划要写十个乐章,但属于独唱部分的第四、七、九等三个乐章因故未及完成。
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和男中音、女高音的重唱)。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和男中音独唱)。
其中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用扩大了的“二部曲式”写成;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和“分节歌”写成,描写了边关警报;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是采用“二部曲式”写成的女声三部合唱,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部作品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有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长恨歌》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清唱剧,作品的主题形象和艺术构思清晰集中,场景音乐的设计方面也比较细致,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也比较鲜明,特别是合唱部分中对音乐民族风格和复调的处理具有很高独创性。
谱例: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简史》夏野 编著
2.《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向延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