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张益唐多年心血的力作《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诞生,一举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他的研究,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个此前没有数学家能够实质推动的著名问题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
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是,张益唐的研究成果,相当于是将“大海捞针”这件事,简化成了“水塘捞针”。
并且,张益唐给出的方法,还可以将“水塘捞针”,继续简化成“浴缸捞针”“水桶捞针”“水杯捞针”,直至这个针被彻底捞出来。
数学界最高期刊《数学年刊》以评选严格著称,几乎所有论文都要1到2年的审核时间,但张益唐这篇论文,只用了3个星期就被该刊采纳,创下了历史纪录。
数论界顶级专家亨利·伊万尼克,罕见地公开了自己审稿人的身份,并高调地表示:
“作者成功地证明了素数分布领域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理。我们巨细无遗地研究了这篇论文,但没有找到瑕疵。他的论文将引发持续的雪崩式的优化和改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理论创新。”
加州大学数学教授爱德华·弗伦克尔说:“张益唐的证明拥有‘文艺复兴之美’,尽管深邃繁复,但思路清晰明了。”
哈佛教授马祖尔表示:“为他的坚韧、勇敢和独立而感动。”
各种奖项和荣誉也纷至沓来——
罗夫肖客数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晨星数学卓越成就奖、美国亚裔工程师协会终身成就奖……
张益唐也因此跻身世界重量级数学家的行列。
成名之后,张益唐依旧低调淡定:“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也时常回到中国,开展学术访问与讲座。
当被问到当年为什么宁愿在美国端盘子做服务生也不回国发展,他的回答耐人寻味:
“国内的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 虽然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
张益唐的话有着一个学术研究者一贯的实在和直白,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许多海外留学者的心声。
这或许也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回国的原因。
学术环境,评价体系,晋升机制,薪酬待遇……成了横亘在这些人面前的一道道坎。
每跨过一道坎,都带着顾虑。
很多时候与是否爱国无关,而是一旦回来,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是像金子一样闪光,还是大概率像石头一样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