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开始,这是2014年6月两院院士会议章程修改后的第一次院士增选。
两院为规范院士增选工作,均在去年12月底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选实施办法或细则,而新的办法或细则则提出多个遵循去年修改后的章程精神的新规。中国工程院内部人士对新京报记者介绍,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1月7日《新京报》)处以上干部不得成为院士候选人,成为院士制度改革亮点中的亮点。
处以上干部不得成为院士候选人,意味着做官与兼职院士从此两道。此次两院院士增选,两院均要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此规给官员当选院士设置了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高“门槛”。从官员的升迁看,成长为处级干部时年龄绝大多数在30~40岁之间。而上一届(2013年)新增选的104名两院院士,平均年龄55岁,年龄最小45岁,最大77岁。新当选院士的年龄结构与官员新任处级干部的年龄结构几无交集,表明官员与院士几乎无缘,更是杜绝了“高官院士”的产生。
处以上干部不得成为院士候选人,是院士增选去行政化的重要体现。2007年,由于铁道部的推荐,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成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候选人。张曙光落马后,其两次参选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钱”,组织系统内专家为自己编撰“专著”,铁道部门动用公权资源襄助其参选等问题被披露出来,院士评选中学术沾染权力广受诟病,引发院士制度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声高涨。而今,院士增选新规明确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单位和归口部门不再具有提名资格,表明新的院士增选办法在尽量避免行政干预的影响。
处以上干部不得成为院士候选人,推动从政与搞学术各归其位。从政与搞学术,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讲究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在事务繁忙的高官位上取得高深的学术造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是院士“去官化”的体现,目的是使做官的断了当院士、当院士的断了做官的念想。院士身上的官位色彩全然腿化,有助于做官的全心干好从政的事,当院士的努力争攀新的学术高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处以上干部不得成为院士候选人等院士增选新规的出台,表明院士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