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在现在看来并不美味的食物,在那个时候却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即使十几年过去了,回忆起来,仍能回味无穷,唇齿留香。那已经不单纯是食物了,而是发酵后的醇香美酒,是令人无法忘记的一段泛黄的回忆。它可以久久地围绕在当事人的脑海中无法散去,直至长眠在地下。
在不知道要吃什么的时候,我喜欢做上一锅咸稀饭,简单又不费力。特别是冬季,做上一锅香喷喷的咸稀饭,配上一小碗小菜,在寒冷的冬天,绝对是一种享受,可以免去洗很多菜的痛苦,可以减少在厨房烹饪的时间。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只可惜,我的女儿并不喜欢吃这样简单的食物。新生代的年轻人,没有受过食物短缺的苦,在他们的眼里,那些西式的餐饮更符合他们的胃口。我们那个时代追求温饱,现在的时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早前的那种饮食习惯已经不符合今天的胃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追求和时尚,咸菜就稀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可贵,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美好。令人记忆深刻的东西往往都跟人或者事有关,我对咸稀饭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它的本身味道,更多的是味道背后的人和事。
一想起母亲煮的咸稀饭,我的鼻子好像就闻到了咸香的鱼干味。母亲煮稀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村里的父母都能煮,家庭富裕一点的放些海鲜,比如鱿鱼干,或者贝类干。一般的家庭多少也得放点便宜的秋刀鱼干,我家多数放的就是秋刀鱼。母亲把鱼干用猪油过火,煎至香味扑鼻,再把淘洗好的大米和鱼干,蔬菜(一般用的是黄瓜、丝瓜之类的)放在一起熬煮,不用什么佐料,不用多久,一锅香喷喷的咸稀饭就可以出锅了。每次我都会迫不及待先来一碗,直吃到肚圆。
也并不是经常能吃到咸稀饭,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村里的民俗节,播放电影或者唱社戏的时候,这是必定要准备的一道美食。村里的民俗节多数是在冬季,所以煮一锅咸稀饭再合适不过了。由于那个时代娱乐节目少,去每个村里的民俗节看电影、听戏是大家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了。村与村之间都有交流,有交流就有朋友。哪个村里播放放电影、唱戏,主人就到戏台前去走走,碰到熟识的朋友,就拉到家里坐坐,朋友呢,假装客气一下,拧不过主人的热情,还是去了。喝点酒,吃上一碗咸稀饭,回家躺入被窝,舒舒服服的。农村人讲究礼尚往来,下次他们家过节了,也必定邀请他去喝酒,吃饭。
所以,无论是哪个村子有民俗节,我都会跟随父亲去窜门。因为可以吃到每家必做的咸稀饭。上学后,也和自己的小伙伴到同学家去做客,免不了吃上一顿咸稀饭。下次我们村节日,同样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里。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印记,不知道什么时候,节日准备的待客食品已经把咸稀饭抛弃了,换上的是海鲜、山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退步。进步的是大家生活变好了,但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了先前的朴素。再用咸稀饭待客,会被人瞧不起,被人带上抠门标签。摆不上宴席的咸稀饭被历史淘汰了,它撑不起场面了。
也许是我比较恋旧,总要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感动一下。咸稀饭虽然简单朴素,但它承载着我的一段回忆。即使是今天,我仍然时不时地自己做上一顿咸稀饭,但已经体会不到那种滋味了。时过境迁,时间在改变周围的一切,在逼迫着我们遗忘内心仅存的一丝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