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从粗到细,从生到熟,一面延伸了1600多公里,一锅汤沸腾了黄河的水,咆哮着古今,享誉全国。因此,农园子女们将一碗面条制作到极致,像色香味美、灿烂的星星一样,无法超越。
甘肃人吃面首选一碗牛肉面,开启一天的时光也是从牛肉面馆排队买票开始,牛肉面起源于兰州,众多百年老字号店将分店发展开拓至各个城市,经络相通,同气连根, 人气十足。也有不少年轻人拜师学艺,寻一门谋生的手艺,行内人称“拉面将”。从始如一,日益精进,传承不息。
早的时候7点不到就有吃牛肉面的客人,拉面师傅们5点多就要进店,开了灯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轻车熟路。和面的师傅从面垛上扯下一袋子“甘青拉面粉”,双手并用哧啦哧啦地拆开封口,弯腰抬腿将面粉拱进斗形的和面机,打两颗鸡蛋、约莫两把100克盐,十斤上下的凉水,启动和面机,伴随着轰隆声淋水,面梭子逐渐抱团成型,再淋入适量蓬灰水打底灰,最后将整个面团揽上刷了油的案子,裹紧塑料醒面。
昨天夜里熬制的牛肉、牛骨汤调好了料子,白净地萝卜片、细碎辛辣的蒜苗、红汪汪地一钵盆辣子油,一切都准备就绪。
醒了一会的面周身瘫软,像是服帖了。使入少量的碱面,扯一下面试试韧性,如果灰小,右手抱拳、左掌包拳,或彼此替换,互为掌拳,不断摊开面团,五指浸蘸淋撒一些蓬灰水,上下左右折叠成面饼,兜住蓬灰水,左右臂配合腰臀部交替发力,面被揉成麻花状均匀的隆起,然后对折再揉,再对折……扯面,对折,再扯面……摔打,对折,再摔打……
面逐渐的韧性十足、可拉可折,面团发黄。看着饭点到了,有客人不断涌进来时。双手捋住面团向前拉,那种感觉就像大象鼻子突然间伸了开来。左手扶面,虎口卡面,右手提压,一个体积若玉米棒子的面剂子就脱落到了案子上,然后一律把剂子整齐地码放在刷了油的案子边上,面案中央抖落少许面粉,提过面剂子,放平手掌来回推赶,到适合的长度和粗细时,双手各拾起面的两端拉长,右端回到左手,再拉长,如此反复。面的品系有荞面棱、韭叶宽、大宽、小宽、毛细、二细、三细等,从面剂子拉成均匀的面须,动作收放间超不过12秒,就投锅落水,霎时间游滚在沸水之巅,翻上几番,捞入碗中,纬线分明,调入萝卜片、蒜苗、牛肉丁,一勺清汤撩起,尺余高,又如瀑而泻,落入碗中,浇上几勺辣子油,一碗面就活了,红绿相间、汤清面黄、牛肉萝卜。端到饭桌上,配上小菜和鸡蛋,筷子一挑,就拎起了一川山河,于是有了气吞山河,酣畅淋漓,面行天下。
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苏寨村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师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牛肉面制作风格和口味传延至今,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至今在兰州蜡像馆和众多老子号牛肉面饭店门口都有马保子当街开坊做生意的塑像和场景。一老者斜扣着维族帽,双臂张弛,掌心相对间面须跃跃欲试,根根如弦,旁边的炉火正旺,锅中沸水翻腾,旁边的面案上有红薯状的面剂子,其它分别摆放的碗里大约也是灰水和佐料吧。吃面者或围桌而坐,或蹲立于条凳子,皆是随意,吃相专注而逼真。有从西域贩卖奇珍异宝到中原的胡人,也有从中原倒卖茶叶瓷器到西域的商贾,也有跑单护商的兰州人,想必大家都吃过这碗担担拉面,饱过口福,解了一路艰辛。想必这汤面手艺口传面授,沿途传播,落户于瓜州、永登、甘州、新疆……不限于种族肤色,因为实惠方便、味道可口,逐渐红火于坊间饭店,壮大成为一种产业,想必这道美食沿丝绸之路成燎原之势,贡过敦煌的佛,也喂过京城的传教士。
牛肉面,面质筋道爽口,汤汁浓郁清香、辣椒穿肠而过、蒜苗清香提味、萝卜冰雕玉砌。真的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始终如一的保持着牛肉面的品系,兼具品牌和烟火气息。
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下了飞机高铁,一定要迫不及待的去吃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这面永远是家乡的最地道。陇上这碗面也就成了乡愁的寄托。
作者:杨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