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谭,资料来源:唐诗宋词史(ID:tsgsc8)
公元前479年,孔子已经老了。他拄着拐杖在门前散步,徒弟来了,孔子用歌回答。
泰山不好!大梁塌了!铁人凋谢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唱完了歌,又过了七天,龚圣人不久就去世了。
他享年73岁,在那个年代,已属长寿。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气,他去世之时,桃李满天下,号称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圣人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为了缅怀老师,集体服丧三年。
三年期至,弟子们洒泪分别。唯独有一个叫“子赣”的学生,在坟墓前建起一间房子,共守孝六年。
大家或许对子赣感觉陌生,据学者考证,子赣即是子贡。
1、儒 商
孔子诸多弟子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莫过于颜回、子路和子贡三人。
颜回太过完美,反倒让人感觉不太亲切。
子贡和子路,各自有各自的“粉丝”。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就喜欢子贡多一些。他曾经说过:“《论语》一书以子贡、子路的形象最为人喜爱欣赏,盖一以智一以勇,又均为平常活人也。相比之下,子贡更胜一筹,智胜于勇也。”
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只是他的字,而他的名,哪怕在今天看来,也颇为洋气:端木赐。
旧时的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铺内,悬挂八个大字,即“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这八个字里,包含着两个人:“陶朱公”就是功成身退后经商致富的范蠡;而“端木”指代的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儒商”的理念和风气,刮遍了大江南北。但要说中国历史上的“儒商”第一人,无需争议,非子贡莫属。
早在师从孔子之前,子贡就已经是一名商人。史书里如此记载:“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子贡思想活络、伶牙俐齿,连孔子也比不上他。
某一次,有人专门问孔子:“子贡何人也?”孔子实事求是地答道:“辩人也,丘(即孔子)弗如也。”
长着一副伶牙俐齿,是成为“儒商”的先决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
孔子不能教给他诡辩之能,更不会与他谈论经商之道。孔圣人传授与子贡的,听着最是缥缈,某种意义上,却是人间的大道:
信义、忠恕、仁爱。
子贡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觉得老师的回答不够极致,于是追问着去掉其中两条。孔子先是省去军备,其次略去粮食,他认为为政之道,万万不能缺少的,是民众的信任。
一代圣贤如此谆谆教导,连后世最散漫的李白也不由得肃穆,他也曾经写诗,言诚信与承诺的重要: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
——《酬崔五郎中》
“诚信”益于修身,利于治国,于经商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
孔子还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个词汇之前,孔子还说了三个字:“其恕乎!”
子贡问他:“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想了很久:“那大概就是‘恕’吧”
在商战当中,自然免不了尔虞我诈,“饶恕”包含着强者的自信,也代表了最强大的人格力量。
“仁”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子贡在他的经商生涯中,总是恪守并且尊崇这个理念。
譬如,他去外国经商,遇到鲁国人在那里沦为奴隶做牛做马,子贡将他们赎回,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
诚然,孔子批评了子贡,说他以私德而废规矩。但子贡这份“仁爱之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抹杀。
子贡买卖做得很成功。据说,当他带着贵重礼物拜见诸侯时,所到之处,国君无一人不与他“分庭抗礼”。
就在子贡来来往往之间,孔子的名声也逐渐传扬天下。
2、外 交
子贡的形象,除了出现在《论语》中,《左传》和《史记》也曾用浓重的笔墨介绍之。
尤其是《史记》,司马迁将子贡刻画成,无比伟大的外交家。
他靠着自己的一张嘴,甚至影响了春秋时期的版图。
春秋末年,天下割据,田常在齐国作乱,想攻打鲁国。
孔子听闻,对众弟子说道:“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之所在,是所谓‘父母之国’,如今国家垂危,你们何不挺身而出?”
众弟子听罢,摩拳擦掌,准备行动,孔子皆不允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先到齐国,劝田常说:“鲁国城墙又矮又薄,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愚昧不仁,大臣狡诈无用,你打它也没用。”
田常听后表示:“你是不是以为我傻,鲁国都这样了,我不打它打谁?”
子贡继续说道:“你去打吴国呀。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士兵精悍能打,铁甲坚固且新,国君深谋远虑……”
田常立刻让子贡闭嘴:“吴国这么强,你还让我攻打它,岂不是自寻死路?”
子贡说道:“非也。我听闻,有内忧的攻强国,有外患的攻弱国。如今齐国有内忧,你轻易打赢鲁国,国君必然骄纵,并且不认为那是你的功劳。如此这般,你和国君的关系便一天天疏远……恐怕不利于田常你呀。”
彼时的田常,虽然只手遮天,暗地里也有取代齐君的想法,但最起码在明面上,他还是一个臣子。田常觉得子贡分析在理,他竟然被说动心了:“好,我现在就去打吴国!只是现在齐国的士兵已经在半路,转而让他们伐吴,别的大臣会怎么看?”
子贡的眼中,泛着胜利的光芒:“没事,我马上去让吴国打你!”
说到做到,他风尘仆仆地赶赴吴国,面见吴王夫差:“齐国要来打你们吴国了,现在正是你称霸天下的好机会,何不迎头痛击?”
夫差颇为头大:“主意倒是不错,但我正准备收拾越国呢,我听说勾践苦身养士,有报复吴国的意思。”
子贡一板一眼地分析说:“越国强不过鲁国,齐国却比你吴国强。要是等到齐国拿下鲁国,哪怕您灭了越国,齐、吴双方的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
“大王若是果真忌惮越国,且让我去说服勾践。”子贡拍着胸脯大包大揽,“等待您灭掉齐国、威慑越国,还可以一鼓作气吃掉晋国。”
于是乎,天真的吴王夫差,也被他忽悠了。
听闻子贡出使越国,勾践扫清道路,亲自驾车迎接。遇见子贡之时,越王表现得出奇的卑微:“越国乃是蛮夷之地,您怎么屈尊过来了?”
子贡当然知道勾践低声下气的缘由,他给了勾践一颗定心丸:“为求自保,你应该带上丰厚的礼物,求得吴王的欢心,言辞也要卑微懦弱,以示对他的尊重。”
“当然,无论吴国胜负与否,你的机会都来了,”狡黠的子贡看着勾践:“如果吴国兵败,你可以趁机攻之;如果吴国拿下齐国,必然兵临晋国,你可以暗中和晋国结盟,到时候前后夹击,吴国必亡。”
子贡的最后一次旅程,便是直奔晋国,让晋王修造武器,休养士兵,只等吴军来攻。
作为年度大戏“五国大战”的幕后导演,子贡的智谋,为后世之人所折服。后世的诗人,曾借他所栽之树,表现子贡的智慧与胆识:
绕茔多异树,世世莫能名。
一楷存梁柱,孤标出鲁城。
——清·屈大均《子贡手植楷·其三》
3、质 疑
一切果真如子贡所料,吴王夫差发动大军攻打齐国,大败之;其后,夫差陈兵晋国,在黄池与晋人相遇。
晋军整装待发,大破吴军;越王勾践听闻此消息,也趁机渡江攻吴,夫差只得舍晋返国,两军在五湖决战。凡三战,越王勾践皆胜利,吴国因此灭亡。
经由子贡一张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
关于他的行为,后世的文人夸耀者有之,质疑者同样也不少。
譬如,唐朝诗人如此评说:
救鲁亡吴事可伤,谁令利口说田常。
吴亡必定由端木,鲁亦宜其运不长。
——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子贡》
诗人的意思是说,吴国并非因子贡而亡,夫差显然是自己作死的;至于鲁国呢,你也得长点心吧,自己不上进,靠着小把戏,早晚也是玩完。
除了诗人,大政治家王安石,对子贡之举,同样不以为然:
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子贡》
后世的儒生除了质疑子贡所为,同样对他的商人身份,表示不能认同。
他的老师孔子,对于经商之事,其实也并不怎么感冒。据《荀子·哀公》记载,孔子拜见鲁哀公时,说过一句话:“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善于经商之人不使所守资财折耗,德高望重之人却不去市场做买卖。换言之,在孔子眼中,商人不算品德高尚之人。在这句话中,孔圣人将“市”(即做买卖)与“窃”相提并论,他的主张不言自明。
前文说过,颜回同样是孔子的高徒。他曾经将子贡与颜回,互相比较。孔子是如此说的:“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老夫子的意思是,颜回的道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但他是个穷光蛋;端木赐(即子贡)呢,不安本分,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次都猜对了。
关于这段话,现代人常常解读为,“多元化的世界,多元化的人才”。但彼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他显然是在为颜回鸣冤叫屈,同时讽刺子贡。
汉朝的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人分作三六九等。孔圣人位居第一等“上上圣人”,颜回、左丘明等人位居第二等“上中仁人”,而子贡呢排名虽也不低,却差了颜回一个等级,屈居第三等“上下智人”。
诚然,有些人对班固的分类嗤之以鼻,但对子贡的争议,却也未曾消停。
子贡也想知道,自己在老师眼中,究竟是何种地位。
《论语》一书中,记录下了这个瞬间。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琏瑚”,即祭祀才用的精美器具。在孔子眼中,子贡是精巧的玉制祭器,这个评价不可谓不低,却不是最好的评价,在圣人的心目中,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高度。
然而,如司马迁所言,“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将孔子的名声宣扬四海的,恰恰是这个成功的商人,不那么成功的儒者子贡。
如此说来,历史还真是爱开玩笑呢。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朱国华:《子贡与孔子》
3,梁雪芳:《以子贡论儒商》
4,郭德茂:《子贡与孔子之关系新论》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