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争,又名“小鬼哺乳先生”,是我省晋城市陵川县六川乡(元夜头乡)赵活治村独有的具有古老故事的舞蹈。
因有五名表演者扮演小鬼且持叉表演,所以被称为“五鬼盘叉”。五鬼盘叉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位刘氏,虐待公婆,作恶多端。人们认为她罪孽深重,必有报应。“阴间地府”判定刘氏阳寿已终。于是小阎王带领五个小鬼来捉拿刘氏,先找到地方(土地爷),领着众小鬼来到刘氏家。奉阎王之命捉拿一贯打骂公婆、欺侮邻里、作恶多端的刘氏。众小鬼在地方(土地爷)的带领下,找到刘氏并与其展开搏斗。刘氏则四下逃窜、躲藏,虽撒泼抵抗,但最终被五个小鬼叉于空中,拿回阴间。舞蹈就表现了这一传说内容。小阎王、众小鬼、地方、刘氏是舞蹈中的主要人物。“五鬼盘叉”完全以舞蹈形式表现,该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小阎王带领众小鬼旋风似地绕场,融民间舞蹈、武术、戏曲动作为一体;众小鬼既有“吸腿、跳转、扑步”等基础性动作,又有“烤火、磕转、迈顶”等单一的个性动作;刘氏不仅有“虎跳、跌叉、吃叉”等技巧性动作,还有手握叉前翻360度的高难度动作;特别是小阎王的“足尖步”,五趾着地,左右颠拐,飘忽不定,更增加了神秘色彩。当五个小鬼用钢叉将刘氏托于空中时,更使人望而生畏。
“五鬼盘叉”于每年正月初四,民间俗称的“接香会客”时在本村佛爷庙门外的广场上表演。此外,还在农历六月初一、初六赶庙会时,到邻村去表演。民间叫“行香走会”。在整个表演中,乐队始终视演员情绪变化急缓有致地伴奏。表演者既在音乐之中,却又不受节奏约束,然而动作又十分协调默契。对于晋城市陵川县冶头乡赵活池村的村民来说,“五鬼盘叉”是全村老少皆知。全村是一个大家族,都姓赵。村里的年长者说:从光绪年间,祖辈由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此舞就世代传习,流传至今。
“五鬼盘叉”只用打击乐伴奏。乐器有大墩鼓三面;大镲六付;铜锣十二面。乐队共需27人,其中抬大墩鼓者6人。行进时仪仗队先导,后跟乐队,共分为三组,每组打击乐均为:前排拍镲者居中,左、右各一击锣者;中排两人抬大墩鼓,一人敲;后排拍镲者居中,左、右各一击锣者。队列次序是:先为第一组打击乐,然后是四名耍三股叉的小鬼,接着是第二组打击乐,后边紧跟另一小鬼及刘氏、小阎王、地方(土地爷),最后是第三组打击乐。在场地表演时,三面鼓成一排,由一鼓指挥;六副镲围鼓成半圆形;十二面锣站在外圈。其锣鼓点较简单,锣与镲打相同节奏,唯鼓点略为花哨,但重音与锣镲相同。音乐伴奏与舞蹈只做大体配合,烘托情绪,不求节拍吻合。除开始和结尾外,只有一个常用鼓点连续演奏起来能造成急促、紧张、阴森而有几分恐怖的气氛。
当地村民在表演“五鬼盘叉”前素有跪拜祭叉的习惯。表演时以打击乐伴奏,并燃放鞭炮加助气氛,只舞不唱,整个舞蹈在打、逗、闹中渲染气氛。表演题材取材于传说,意在劝人弃恶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