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家乡带来的最后一盘库存花生,给我做了一盘油炸花生,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睢宁是徐州的一个县,大部分的农村都会种花生,而我所在的那个镇,花生也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记忆中在老家的日子,一年四季只要有客人来,总少不了一盘油炸花生米,既是下酒菜,也承载着收获的美好心情。
在老家,只要想收入高些,总少不了要种花生,印象中,它售卖的单价是最高的,然而,它又是从种到收最费时费力的,但是,为了有限的土地,收入更高,家乡的人们不辞劳苦。
咱们国家地大物博,东北只种一季,华南地区可能可以三季,徐淮地区基本是两季。每年六月份高考期间,便是收麦子的时节,从老早的镰刀收割,打场,晾晒,基本人工为主,也体会了父辈的辛苦,到后来收割机直接收割,晾晒,大人们才少了些辛苦。
秋收时节
麦子收完,爷爷和母亲便协助父亲往地里施肥,父亲开着拖拉机犁地,把地要翻几遍,然后再往地里点花生种子,这个也是我们小孩子很乐意做的一项农活。大人拿着镢头刨起一个又一个小坑,我们小孩子跟在旁边往里头扔花生种子,从一开始端的可能装不到一斤种子小筐,到用脸盆大小的器具,我们年龄在增长,力气也逐渐变大。两粒或者三粒都可以,大人往前挪步的时候,顺势就把放入花生种子的坑用脚填平,踩实,动作一气呵成。总不忘回头看看直不直,其实真是多虑了。
接着就眼看着她们发芽,长叶子,慢慢变高,期间要给地里除草,以免争夺庄稼营养,割草也是我们力所能力的农活,所以也会被大人拉到地里干活,母亲总不忘提醒我,穿深色的裤子,不然花生叶子的水会染到裤子洗不掉。到了放暑假的时候就开花了金黄的小花点缀在花生叶中间,既阳光,又充满希望。这个时候去到地里,大人会提醒,小心碰掉花儿,不然花生就结得不好。
转眼9月,暑假结束开学了,期盼着他们早日成熟,收获,来回馈父辈的辛苦。大概九月底就开始收获了,那时候学校会放秋假,时间是一周,学校的本意是学生在家可以分担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体会大人的辛苦,但对于我们孩子们来说,那是难得的可以玩的假期,后来直到我上初三了,才开始有国庆长假,秋假和六月份的麦假才算取消。
秋收时节
秋假的时候,一早一晚已经有点凉了,需要穿外套,白天天气好,一件薄的长袖或者短袖都行。但是大人也总不忍心老早喊我们起床下地去干活,而是让我们自然醒,回来吃早饭的后,让我们跟着去地里干点活,有时候醒得不算晚,除了要准备早饭的奶奶,爷爷,父母早已在晨雾中忙碌起来,那是我们那时候无法理解的拼命赶活。天气好的时候抢收,是为了万一下雨,好好的花生可能就会烂根,花生就直接留在土里,弄出来要麻烦很多。
成熟的花生叶子还是绿色为主,大概有大人膝盖那么高,但是埋在泥土中的花生已硕果累累,通常是力气较大的父亲或者母亲,把花生周围的泥土刨松,其他人用力一拔,就可以拔出整棵,整齐地摆成一堆,要为拖拉机留出一个通道,方便开到地里装车拉走。同时也会人手一个铲子,再把拔出后的地方挖一挖,把掉落的花生捡起来,即使这样,再挖再刨一遍,依然捡拾到一些花生。所以那时候街里一些没有地的人 就会到收完的田地里找拾花生,人家一般也不会管。
大片成熟代收的花生地
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会和奶奶直接在地里摔花生。找一个直径大概一米的藤编框,在上面绑上比较粗的木棍子,拿起花生棵子,把花生根部的地方往上面使劲摔,花生就会被摔到筐里,总免不了会溅落到外面,天黑之前会检查捡拾一遍!同时,会把大块的花条布铺在地里,框里差不多的时候,就倒出来晾晒。干农活也得很有条理才行。
秋季的中午还是比较晒,比较热的,大人们总舍不得让我们干到很晚。有时候为了赶进度,索性不回家吃饭了,让我们先回家吃饭,再把饭菜给他们送来。我们带上奶奶准备的饭菜,带上半桶水方便给他们洗手,骑着爷爷的三轮车就出发了。那个时候,感觉在大自然中吃饭是特别的香,总想再跟着吃几口,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又变成了运输员,很开心。
待收的花生、玉米
到了晚上,大人也是不闲着的。天黑了,回到家,吃完晚饭,就要在家门口摔花生,我们也会帮着做一些,但是熬不过很晚,而大人们,我们不知道他们熬到几点,又是多早起床,那是他们最辛苦的时段。第二天,家门口已经收拾干净,到了晾晒的场上,花条布上多出了不少新花生旁边散落着晾晒的花生秧,晒干了可以当柴火做饭。
天气晴好的时候,印象中八九天就能晒得差不多了,一切顺利。但是种田人,是人种天收,一旦碰到阴天下雨,地里未收的要遭殃,已收在晾晒的也倒霉了,阴雨天多的话,可能会晒发霉,就很难卖了,他们也会发愁。而那时候,我们拾无法深刻理解他们的。多些收成也就多些希望,生活也更有盼头。
一次在地里干活,突然乌云来了,父亲叫上我,赶紧去场上盖晾晒的花生,他骑着爷爷的三轮车,我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在转弯过一座小桥的时候,因为骑得太快了,连人带三轮车甩进了湖里,好在水不深,也没事,当时已经顾不得这些,赶紧上来赶到场上,在雨点落下来之前盖好了晾晒的花生,那场景,至今难忘。
最开心的当属卖花生,一麻袋一麻袋的花生过秤,计算重量,最后拿着钞票,父母脸上笑开了花。他们还需要提前留出来下一年的种子,再留一部分自己吃的。而留的种子,基本上每年二月份就开始剥壳了,基本要前后剥两个月,得空就剥。手工剥,我们小孩子没剥多久就会手疼。后来有了剥壳的机器,他们总觉得会把花生种子剥坏,影响发芽率,一直都是自己剥。
秋天收的还有玉米,黄豆,还有各种留着自己吃的绿豆,红豆,赤小豆;芝麻;红薯;又黄又大的南瓜,充盈了秋的色彩。田地里的人们谈笑着,忙碌着,分外热闹。
全家人没有不喜欢吃花生的,但是只有爷爷喜欢吃生花生,他说,生花生甜甜的,最有营养。每逢花生收获的季节,奶奶总喜欢洗上半盆,放在大铁锅里,放上盐,八角煮熟,糯糯的,咸中带点微甜。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冰箱,熟花生容易坏,当天煮的如果不及时吃完第二天就不能吃了。为了避免浪费,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多吃点,晚上是父亲最惬意的时候,喝点小酒,哪怕只有熟花生作菜,一样吃得津津有味。九十月份的苏北,褪去了热气,晚风习习,分外舒服。
秋收结束,长辈们再次施肥,翻地,种上小麦,这些农活在他们看来就超级简单了,也省力了,种小麦用播种机就可以了,接下来,就是属于农人们的欢乐假期了。天气也渐渐冷了,印象中的小时候,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聊天,纳鞋底,做新鞋,织毛衣,时不时会约上一起赶集。那个时候,没有一应俱全的超市,商店里卖的都是吃穿用度的。平时吃的菜、肉、水果之类的需要赶集买,每个乡镇的集时间不太一样。我们老家临街,妇女们早已去腻了,便约了去其他的地方赶集,有可能去了一趟,基本不买,那是不舍得买,但是收获了满足的好心情。
除了秋收时节,其他季节想吃花生就只能是晒干的了。基本上就是煮好花生米凉拌和油炸花生米。因为是晾干了,煮花生的时候,时间要比较长才会吃起来软软的,煮完之后,放点生抽,醋,香菜,麻油,很是好吃。再者就是油炸花生米,那是每次家里来客人必备菜之一。一定要小火不停翻炒,直到听不见砰砰的声音,基本就炸好了,趁热倒入盐或者糖拌匀,等放凉以后,也就化完入味了,大家更喜欢咸的多一些。
也可以不放油,直接把花生米炒香,放凉后直接就可以把皮搓掉。把糖炒成糊状,倒入搓完皮的花生米,放量后,外甜里脆,可以当零食吃。或者妈妈会把花生米碾碎一些,再炒些芝麻,买来磨好的辣椒粉,做成辣椒油,辣椒,花生米和芝麻多,香喷喷的,包在新出锅的馒头里,一口咬下去,那股喷香的味道至今萦绕心头。
每年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已经把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总少不了炒花生。记得这活都是爷爷做的多,他总能炒得很完美。看起来跟生花生没两样,剥开壳,嚼起来又脆又香。再后来,会有人会带着大号的桶状的工具来到村口,来做炒花生的生意,这个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那就是家家户户要炒花生。桶状的来回转均匀受热,又不用人来回翻炒,省力。爷爷也总是提前把生的花生挑挑拣拣,算好自家吃的和送给城里亲戚的份量,乐呵呵地过去。过年看春晚,瓜子少不了,当然熟花生更少不了……
那时候人们吃的油基本都是自己种的大豆,送到榨油坊榨的。压出来的豆饼可以喂猪,连豆饼闻起来都是很香的。人们不舍得用花生榨油,因为如果有多余的,基本都会拿出来卖钱了。渐渐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工作了,不需要家里给钱了,老人们总会每年都留不少花生用来榨好花生油给我们带走。再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父母年纪也大了,地种不动了,他们依然留了两亩多地,说种了能活动活动,也能给我们带点,买了不也要花钱嘛,而且自家种的吃得更放心。
三个种类的花生
印象中的爷爷奶奶慈祥能干,父母整天忙忙碌碌,自己还是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殊不知,父母也老了,我们也即将进入不惑之年,我们更需要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乐观,勤劳,学会苦中作乐,更积极地面对未来,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