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长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全长6387公里,全长667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和6400公里长的亚马逊河,同时长江的年净流量也居世界第三位,年净流量接近7万亿立方米,3年半就能填满贝加尔湖的亚马逊河。
长江无论是道路还是径流,在世界上都只有第三名,但对于长江1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它不能进入世界前十名。比排名第10位的中俄界河少4.3万平方公里,比排名第11位的加拿大麦肯济河只有0.5万平方公里。
世界水力第一河
但是长江发源于名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三江源,主要通过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湿润地区,由于长江丰富的冰川和冰雪融化的水补给和流域内丰富的降水,下游径流很大。
同时长江从西向东通过我国地势的一级台阶和二级台阶,深巫山形成长江三峡(九塘峡、武侠、西陵峡)后进入中下游平原。上游干支流差距大,水流湍急,丰富的水和巨大的差距使长江成为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然而,正是由于长江流域具有优劣动机的特点,约7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特别是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年出现的梅雨、持续的降雨会给王强强中下游带来严重的洪水情况。对这一带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三峡大坝的核心功能之一——防洪
为了有效治理长江中下游的水患,提高防洪水平,保障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长江水资源配置,实现防洪、发展、航运、供水、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一体化,1994年12月14日正式启动。
随着河流关闭、三峡水电站主体工程三峡大坝建成,正常蓄水到175米低水位后,三峡大坝的长江干流河道形成了长约600公里、宽约1.8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从而结束了向西到达重庆、千里川江不夜航的历史。
三峡大坝位于世界水电明珠、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宜昌三头坪镇内,是一座巨大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全长2335米,顶部高度185米,坝基宽度130米,坝顶宽度15.18米,正常水位达到175米时三峡水库的总蓄水量
雨季来临前,三峡水库要开闸放水,确保仓库容量,与上游水库群共同调度,水库总储存容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总调整储存容量可扩大到46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年出水量的4.8%,实行联合调度,大大削弱长江洪峰,缓解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三峡水库的鱼有多少?
2003年6月三峡水库首次关闭闸门蓄水,大坝前的水位提高到135米。随着三峡大坝水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的发展,对于长江幸存的鱼类来说,三峡水库已经成为许多鱼类生活和繁殖的天堂。特别是最常见的“四人鱼”是草鱼、鲤鱼、鲱鱼和鲭鱼。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1998-2003年这6年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标志着水库初期蓄水、第一个单位发展、实现永久船闸通航,也就是三峡水库蓄水快20年了,这么大的人工水库里鱼到底能长多少?
据初步统计,长江流域有424种鱼类,其中183种是长江特有的鱼类,是最常见的“四人鱼”和国内外著名的武昌鱼、长江刀鱼、长江白鱼(已灭绝)、中华鱼、燕济鱼等稀有鱼类栖息或游泳的天堂。
/>实际上,在三峡水库还没有建成之前,长江里就有体型巨大的鱼类生存,从四川一带的渔民中一直流传的"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的谚语就可见一斑。这里面的“腊子”指的是黄腊丁鱼中华鲟,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公斤;“象”指的是有着中国剑鱼之称的长江白鲟,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体重在900公斤以上(据说可以长到上万斤);“黄排”指的是胭脂鱼,由于它的模样奇特,尤其是幼鱼形体别致,以至于长大之后就变样了。
由此可见,长江中最大的鱼类当属长江白鲟,不过受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捕捞、水体污染、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修建等的影响,“长江鱼王”这种半溯河洄游性鱼类已于2019年12月23日被宣布灭绝,其第一的位置被中华鲟取代。
同属海河洄游性鱼类且性成熟较晚的中华鲟,其幼体会随着江水顺流而下,到达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的浅海大陆架海域觅食,以此来获取丰富的食物,当雌鱼14岁达到性成熟并完成交配后再洄游3000多公里到达长江的宜宾一带水质好、多砾石的江段产卵。
然而由于葛洲坝的修建,中华鲟洄游的生命线也被大坝斩断了,而失去“出海自由”和最佳产卵地的中华鲟,由于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江水或海水单一的水环境而濒临灭绝。
不过虽然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先后修建,导致中华鲟的洄游之路被斩断,但并不是说大坝的上下游就一定没有中华鲟的踪迹。例如2017年三峡库区附近的重庆忠县,有一位渔民就曾误捕了一条疑似野生的中华鲟成鱼,其体长约1.8米、重约120斤,后被渔政部门救治并放生。
除了中华鲟这类体型较大的鱼类之外,长江流域常见的“四大家鱼”也有长成大鱼的潜质,例如早在2004年,有人在南京金牛湖水库就捕到一条重达212斤的青鱼;有人还曾在长江上游捕获到了一条重约400斤的青鱼,而在重庆云阳龙缸景区河段(长江支流石芦河)也发现一条长约3米、重300多斤的鳙鱼(胖头鱼)。
就连处在长江支流汉江支流白河上游的鸭河口水库(河南南阳境内),也曾捕到一条132斤重的大青鱼。
而三峡大坝拦水将近20年,水域面积达到了1084平方公里,坝前最大水深达到一百多米,如此大的水库本理论上应该有很多大鱼,因为英国的尼斯湖,整个湖泊的水域面积相对小很多,湖长才39公里、最宽也只有2.4公里,只不过平均深达到了200米,但是“尼斯湖水怪”的消息报出,可见三峡水库应该也是大鱼生活的天堂。
尼斯湖“水怪”
并且随着长江10年禁捕的实施,在此期间绝大多数鱼类能繁殖2-3代,这对提高长江流域特有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改善野生鱼类基因库等方面意义重大。
修建三峡大坝的利弊
据统计,在上世纪末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害发生,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涝灾害,每到我国的主雨带北移,沿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都会面临极大的防洪压力。
而三峡大坝修建后,所形成的三峡水库直接控制上游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也就是说能够优化56%的长江流域内的水资源配置,以此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除了在汛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减洪峰降低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实现三峡大坝防洪这一核心的功能,而且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既能满足发电、航运、灌溉等对水资源的需求,即便是枯水期万吨级海轮也可常年直达武汉。
目前三峡大坝内部安装的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能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40万千瓦,近三年来年发电量都超过1000亿千瓦时,这里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重庆、广东等省份输送优质的清洁电能,既可缓解我国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三峡大坝的修建也存在一些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将长江干流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一分为二,斩断了洄游性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尤其是对中华鲟、白暨豚这类生物的影响最大。
但是导致长江鱼类等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并不完全归结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过度捕捞尤其是电捕鱼的大量进行、航运以及水污染等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影响同样也很大。
不过好在我国已经实施了长江10年禁捕和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上我国对一些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10年后长江的鱼类资源将会是另一番景象,长江里的鱼会更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