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叽叽喳喳,你有没有想过这美丽的自然声音来自什么虫子?
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听虫子”小程序来了。
今天,《亚青虫音》——2019年《我的自然宝箱》启动仪式和绿螺堂特别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听虫子”小程序正式发布。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明虫声识别”中尝试。
录下一段虫鸣,小程序助你闻声识虫
2019年,“我的自然宝箱”活动通过博物馆创新性地启动了“明虫认识”公民科学项目。
在qual(QR)代码搜索或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听虫子”就能找到。
在小程序中,你可以以明虫的名义搜索这个虫子的介绍。或者,根据主页上列出的名虫,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每只虫子的页面除了相关介绍外,还可以播放录音,听“声音样本”。周到的君听到了“宽翼纺织母亲”的叫声,不刺耳,不吵不闹,非常和谐的自然声音。
当然,人工智能也可以为你识别,直接录制虫子叫声。
还有一个教程,指导如何更好地收集野外哭声。
还可以看到自己采集的鸣虫声音数量在所有用户中排名,其他用户的最新采集也出现在通知栏上。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组绘制了“名忠信息数据库”,试图解决科学家采集叫声样本的问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在大众和科研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公民科学”的新形式,鼓励大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收集的数据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和分享给明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未来昆虫叫声研究。
在活动期间,观察将征集来自全国各地近30个城市的“自然联络员”,成为此次公民科学项目的“种子选手”。
他们将有机会在明忠采集的网络教育和全国采集明忠声音,还将担任“明忠天下”展览的“公共馆长”。
在
“鸣虫工作坊”指导户外鸣虫采集方法
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发表开幕词,并向此次活动的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贺祝青颁发了纪念证书。
与同时,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应邀向公众讲授名为《闻声识虫话暑秋》的科普讲座。
银馆长通过节气和中国传统虫文化、明虫的形态结构、发音机制、叫声分析,介绍了明虫的种类和叫声特征,说明了昆虫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讲座结束后,主办方还举办了“明忠工作坊”。讲习班由专家沙龙、昆虫标本制作和野外活动三部分组成。
华东师范大学的贺祝青老师给观众带来了野外鸣虫声采集训练。观众在科普达人的指导下开展了昆虫标本制作。那天晚上,科学家亲自带领群众在大宁灵石公园收集鸣虫声,学习野外鸣虫采集方法。
“我的自然宝箱”活动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品牌教育活动,旨在鼓励公众进入自然、记录自然、收集自然。从201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4年的该活动,以“四季、上海话自然、家养动物”等主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超过10万名观众参加了活动。今后将继续与热爱自然的市民朋友们同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家门口尝试有趣的科学探索。
据悉,此次活动将持续到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