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营业模式”正常化时,为什么外国网红的“中国爱情”内容会引起这么多争议?
YouTube红瓦戈(Bart)
钛媒体参考: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 Ciweigongshe)、作者、沈丹阳、编辑、石灿、钛媒体授权发表。
几天前的一篇文章《那些喊着“我爱中国”的外国网红》,将“伏拉夫”及其妻子“瑞拉”在内的一众外国网红,推向了舆论风口。文中指出部分外国网红,通过拍摄大量“爱中国”的短视频内容快速吸粉走红,而作品中很多细节暴露出他们“营业性质”居多,真情实感有待确认。
当事人之一,俄罗斯网红伏拉夫被“网暴”了。
他的抖音私信和短视频评论区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网友的谴责与谩骂,微博与B站里抵制他的声音也络绎不绝。
对此,伏拉夫沉默几天后,用一个抖音短视频回应了广大中国网友。
“最近很多很多人评论、打电话、私信,说很多非常不好的东西。真的因为这些,我整个星期睡不了觉。” 镜头里的他,一如既往地瞪大眼睛,用略显夸张与激动的语气,述说着自己近期的困扰。
突然,伏拉夫话锋一转,又开始抒发起他对中国绵绵不绝的爱意。
“但现在我已经完全没有沮丧。因为我是真的太爱中国了,我在中国生活7年,在这里上学、工作、结婚,我梦话里说的都是汉语!”
伏拉夫表示,他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想为大家带来正能量的东西。自此,舆论也开始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支持伏拉夫,声讨网络喷子过于刻薄;另一部分人则越骂越狠,称“我爱中国”是外国网红们的财富密码。
外国网红爱中国这件事,真的变成一门生意了吗?
(截至发稿前,刺猬公社联系了上述舆论事件中的几位外国网红。伏拉夫与瑞拉夫妇礼貌地婉拒了采访,巴哥则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本文希望结合巴哥、中国MCN机构、互联网内容平台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的视角,呈现出客观且多维度的“外国网红生态链”。)
漂洋过海的“爱”
与伏拉夫一样,巴哥(Bart)也是这次舆论事件的当事人。
不同的是,他来到中国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拥有1000万粉丝的YouTube红人。
出生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巴哥是家中的独子。他从小就对表演、唱歌和视频制作极为感兴趣,大学的专业也顺理成章地选择了电影系,梦想是成为一名导演。
Youtube红人巴哥(Bart)
2006年谷歌(Google)以16.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刚成立一年的视频网站YouTube。这笔收购案完成之后,科技领域很快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全球化、宽带提速、智能手机开始普及,YouTube等在线视频网站走向时代的风口。
此时巴哥大学刚毕业,没有选择传统影视行业,他开始在YouTube上做视频。
“大家好我是Bart! 我是恶搞音乐视频(music video parodies)之王!” 这是巴哥YouTube个人主页的自我介绍。在YouTube平台,巴哥通过制作恶搞明星的音乐MV一举走红,他自行出演并拍摄的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和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恶搞视频播放量过亿。
巴哥恶搞Katy Perry的音乐MV《Dark House》
美国Billboard曾称其为“最多产的恶搞视频创作者之一”,音乐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因巴哥视频对原作品的高度呈现而赞不绝口。
“我在美国做YouTube视频做了很多年。几年前的情况还是很好的,但后来就不一样了。” 巴哥告诉刺猬公社,他在YouTube平台上找不到创作热情了。
近几年,YouTube为了吸引更多家庭向产品的广告商,开始对涉及“轻微低俗”与“性内涵段子”的内容采取强硬的打压措施。从视频的推荐机制,到展示流量配置,再到变现分成等方面,巴哥的视频都受到了局限。
他太迷茫了。
在那段日子里,巴哥需要靠心理医生的疏解度日。他向Vice的记者吐露,YouTube头部大V风光的背后,是众多创作者患有抑郁症。
这样低落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巴哥收到一家中国公司的邮件。
“(邮件里)问我想不想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中,探索更多的音乐可能性。”巴哥在刺猬公社的专访中说道,这封邮件再次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巴哥立即回复邮件说,“好啊,我们马上开始吧!”
2018年11月15日,巴哥上传了他的第一个抖音短视频。视频里他用英语翻唱了彼时大火的歌曲《学猫叫》, 不俗的唱功配上巴哥金发碧眼的帅气外貌,加之他向来擅长的表演技巧,作品的播放量很快就超过了40万。
接下来,他又翻唱了《泡沫》《下坠》《生僻字》等流行歌曲,也尝试用英文重新演绎了《西游记》《野狼disco》《忐忑》等高难度神曲,最火的一条短视频播放量近300百万。
“一个月就涨了两百万粉丝,我简直不敢相信。中国的粉丝们实在是太热情太疯狂了!” 看到了中国短视频平台的巨大潜力,巴哥带着他的爱犬宾利(金毛犬)搬到中国定居。
巴哥正式入驻抖音前,他的YouTube频道就停止了更新。
但他万万没想到,在中国会遭受另一种“质疑”与“批判”。
真爱假爱?
来到中国一年后,巴哥在抖音平台的粉丝量突破了1200万。
除了翻唱流行歌曲之外,巴哥也尝试拍摄情景喜剧、喊话挑战、外国人接触中国文化等短视频。同时,他从一开始的全英文出镜,转为开口说汉语。
“我还是想强调,我非常热爱我在这里做的事,所以即使远离了家人朋友,我也还是非常快乐。” 巴哥说,相比于YouTube略显病态的生态环境,中国的内容平台对创作者更加友好。
而巴哥对中国的“爱”,也在短视频中越来越直白浓烈。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最明显的,是马褂和唐装等中式服装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中国国旗在巴哥的短视频中,也屡见不鲜;翻唱音乐的选曲中,更是出现了《红旗飘飘》《龙的传人》等爱国歌曲。
在最受争议的翻唱短视频《我的中国心》中,巴哥一身红色衣服,激情澎湃地唱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被转译成英文的歌词,再配上巴哥的外国人长相,这个短视频确实有一种微妙的“违和感”。
“希望这个把灵魂卖给中国的男人,能真正感到开心。”
“他之前做视频恶搞歌星,现在自己是被恶搞了吗?”
“我是巴特7年的老粉丝了,看到这个我太失望了,心情很复杂。”
美国网友看到昔日YouTube红人的“爱中国”短视频,呈现出一边倒式的谴责。
“我觉得这种类似的评论都很傻,这就是我说的YouTube的消极生态。一旦某个人做了他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做成功了,就会有很多黑子和喷子。真心热爱就是出卖灵魂了吗?” 巴特对此表示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些评论毫无意义。
一部分中国网友也表示接受无能,但也有很多国人对此乐见其成,并纷纷感谢他的“中国心”。
巴哥《我的中国心》抖音短视频下的评论
直到有媒体指出,巴特视频中展示出的“爱中国”并不真实,而是一种MCN机构运作下的人设和营销方式。
Vice为巴特拍摄的短片中记录了这一过程:每天早上,巴特所在的中国MCN公司会给他发一首时下流行的国语歌曲,歌词部分会被巴特用谷歌翻译转成英文。整理好歌词、录制歌曲、拍摄视频、剪辑成片,这一系列工作都由巴哥一手完成,最终上传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
“谷歌翻译过来的歌词,大部分都是不通顺的,我需要再加工一遍。” 巴特在短片中说,即便如此一些涉及中国文化的词语他仍无法理解,比如《潇洒走一回》里出现的“红尘”等词,他只能直译为Red Dust(红色的灰尘)。
巴哥的工作日常,用谷歌翻译来梳理歌词,图片来源:Vice
巴特也在短片中直率地承认,中国MCN公司最初联系他时就表示,他们看中了他的西方人长相。
“我还为此将头发染成了金色,染发后拍的第一个视频播放量高达3000万,特别火。”巴哥说,外国人的身份与外貌,为他打开了中国市场。
然而在刺猬公社的采访中,巴哥否认了这一点。
“我之前已经专门解释过了,完全是我在接受Vice采访时跟他们开的一个玩笑,没想到所有人都当真了。” 巴哥说,中国经济公司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看到了他的才华和天赋。
“不然金发碧眼的人那么多,凭什么偏偏是我呢。”
当谈及近期中国社媒中沸沸扬扬的抵制声时,巴哥同样显得不甚在意。
“我以前刚发视频的时候,发这种评论的人更多。我的说法还是一样,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中国,我不会远离家人朋友在这里定居。” 巴哥解释道,他早期在美国就挣了不少钱,没有理由来中国骗取网友的喜爱而谋取私利。
但他的短视频中,的确有疑似“恰饭”的痕迹。
巴哥在视频中说我爱华为,图片来源:Vice
网友们将巴哥、伏拉夫等“爱中国的外国网红”短视频翻了个遍后,发现了一些共性:他们视频中都说着支持国货、用华为,甚至有人买了苹果手机后当街踩碎,可另外的短视频中却频频出现iPhone的身影;他们同样都对中国的支付宝、滴滴打车、高铁等先进的国民生活基础设施赞不绝口;他们也都曾表示,希望成为中国人。
无论外国网红们的真心如何,这样的“爱”显得有些草率。
都在“营业”,为什么外国网红不行?
大众愤怒的情绪发酵过后,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这就是正常的商业操作,是中国MCN对老外培训的一部分。”
“外国网红说爱中国、美食主播说食物好吃、美妆博主说化妆品好用、女优说喜欢宅男,一个套路吧。”
“土味快餐中寻求真实感是要干嘛呢?就一乐子,不会有人当真吧?”
随着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UGC平台国民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盈利者。当“营业模式”成为一种常态,为什么外国网红的“爱中国”内容会引起如此多争论?
网友为之愤怒的,也许不仅是外国网红的“草率爱国”,更是追捧此类内容的大众行为所折射出的文化不自信。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从自身的优秀与否,到家庭和婚姻的幸福指数,再到所在群体的价值体现,乃至社会文明与国家富强程度,都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可,而这个“外界”的地位越高、实力越强,就越有说服力。
这一次,当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网红,对中国的经济、科技、交通、社会环境竖起大拇指,止不住地称赞时,国人感受到了一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向外寻求认同感,也体现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中。
媒体中常见的关于外国人的报道
“老外眼中最好吃的中国美食”、“老外看中国”、“老外中文拜年新花式”等以外国人视角来展现中国现状的话题,每每出现都会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而“老外羡慕中国先看病后给钱”、“中国将建造海上飞机场,施工量让老外佩服”等社会新闻,也经常引得大众连连叫好;就连每年的国庆节,媒体们也会采访所在地的外国人,借国际友人之口来彰显祖国的强盛。
久而久之,感受到中国大众这种“赞扬需求”的外国网红们,开始主动生产这种“爱中国内容”,以供中国人消费。
“那些互联网平台的算法就是靠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得知用户的喜好,从而推送更多同类型的内容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和粘性。外国网红这种行为与此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瞄准了消费者的喜好。” 互联网运营丽敏认为,抖音上此类内容的火爆,也恰恰说明了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不只是外国的网红,包括欧美国家的一些明星也把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当成他们进军的目标,我还看到过美国DJ在虎牙上直播打碟。” 从事互联网国际市场拓展的李泊说道,在她看来外国网红的不断涌入,也证明了中国互联网平台对于全球创作者的吸引力和价值。
Selena在微博的发文画风 VS 在Instagram上的发文画风
“而入驻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外国网红和明星,都会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对内容做出相应调整。比如Selena(贾斯汀·比伯前女友)在Instagram上会发自己的性感照片,但她在抖音和微博发布的短视频中会穿的居家且舒适,很贴合中国的审美。” 李泊继续解释道,很多外国网红和明星可能并不了解中国大众喜欢什么,但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
仅从操作层面来看,外国网红生产“爱中国内容”的确符合内容传播的逻辑。
但外国网红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贩卖单一且强烈的情绪是十分危险的,何况调动情绪的短视频内容又疑点重重,最初引起了多大反响,后续就会遭受多强的“反噬”。
尤其是爱国情绪。
“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情感,要比很多西方国家人民强烈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外国网红喊着爱中国,很容易圈粉的原因之一,但是一旦大众感到自己的爱国情感被当成韭菜割了,也会加倍的愤怒。” 在多国工作生活过的玉颖说道。
“而且我倒不觉得中国网友这次的行为是网暴。这些外国网红们毕竟靠短视频盈利,说到底是在做内容产品。这些谩骂和指责,都是产品的用户反馈,那些言辞过激的算是素质不高的反馈吧。”
外国网红,究竟应该怎么做内容?
其实,外国人征战中国网红圈的现象由来已久。
早在三十年前央视的元旦晚会上,一位叫大山的加拿大籍留学生就凭借小品《夜归》为国人所熟知;十年后,他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潘长江、黑妹表演小品《一张邮票》;2010年,大山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2012年被加拿大总理任命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
初代“在中国的外国网红”,大山
“徒弟大山,长相一般,眼睛带色儿,头发带圈。说中国话,把大褂穿,学演相声,笑话连篇。” 这是相声演员姜昆,对大山的评价。人民日报更是评价其为“大山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作为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大山从未喊过一句“我爱中国”。但他刻苦练就的流利汉语、日臻成熟的曲艺表演,以及广受好评的双语节目主持能力,无不说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同样备受好评的,还有登上央视新闻的up主“我是郭杰瑞”。
他的视频多以介绍美国文化、对比中美差异为主,在B站拥有400多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新榜曾报道,郭杰瑞是为数不多“视频无推广,没有公众号引流,也没有开店赚钱”的外国网红,并且他以调查记者的方式奔走于各国间,拍摄了很多真实而有深度的视频。
外国网红“我是郭杰瑞”
国内不乏有认真做内容的外国网红。
歪果仁研究社、马斯瑞、阿福和韩国东东等外国博主,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生产着与中国相关的优质内容。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全网口碑良好的外国网红,多数是原生孵化的。他们是留学生、访问学者、或在中国工作多年,通过自然地方式接触并累积了很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体会,进而通过视频、音乐、微电影等形式表达出来,创作的初衷也多以兴趣为前提,交流为目的。
2016年短视频时代开启,UGC内容变得更加易于生产,素人通过拍摄短视频迅速走红的故事比比皆是。国内大众通过短视频平台开阔了视野,但看遍中国相关的内容后,他们也想看到更大的世界。
早期的一些MCN机构,嗅到了这一市场需求。
在此之前,很多博主会自行将海外的热门内容搬运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虽然视频创作者对此并未深究,但搬运内容因缺少鲜活的IP人设,并无法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与互动。
直到中国MCN机构出手,通过商业手段引进海外的成熟网红。
从左到右是,假笑男孩、Pony_朴惠敏、权律二
韩国美妆大神Pony(朴惠敏)、假笑男孩Gavin、以及表情包女孩权律二,都是近几年MCN机构引进外国网红的成功案例。这些名扬海外的网红,已证明了自身的内容创作能力,且自带流量与内容库,MCN机构只需要妥善地运营,并提供内容本地化的方向性指导,很容易就能在中国“复制”他们的成功。
巴哥也是被引入的外国成熟网红之一。
“我们有能力把很多外国人做的很火。如果他们会说中文,把他们做成几千万粉丝都有可能。” 巴哥的中国MCN公司负责人“superB太”,在接受Vice采访时说道。
“superB太”在采访中也提到,巴哥之前在美国使用大麻等个人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在中国的事业
这个年仅27岁的大男孩,自己也是一位拥有860万粉丝的抖音红人,就连他的猫咪都是一只拥有90万粉丝的“网红猫”。
说他是“爆款网红制作人”,一点都不为过。
巴哥之前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大,但其内容的本地化程度极高。他没有将以往创作的YouTube视频翻译成中文,直接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而是从零开始,为中国大众量身打造音乐视频。暂且不论其选题是否有所偏颇,这一策略方向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图片来源:刺猬公社
在“内容本地化”策略梯队中,最基础的方法是“让中国大众看得懂”,例如外国网红和明星入驻微博时,需要录制一条向中国粉丝问好的中文短视频,而之后他们所发的内容,多是将海外社交媒体发文配以中文字幕,再次发布。
进阶式的本地化方法,则是“在内容里加入中国元素”,假笑男孩Gavin曾多次来到中国,将故宫、北京胡同等元素融入到vlog创作中,这样的内容不仅在中国市场吃得开,还能反向输送到海外市场,一举两得。
假笑男孩在故宫露出“招牌假笑”
但最高级的本地化策略,是深耕于中国社会文化,创作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带有国际化视角,且具有一定信息增量的内容。大山、郭杰瑞等原生孵化的外国网红做到了这一点,而背靠中国MCN机构的外国网红却仍在苦苦摸索。
连接平台与外国网红的中国MCN机构,并没有长线孵化外国网红的计划,而是埋头于快速实现本地化和内容变现。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模式下,“爱中国”短视频内容被批量生产,贩卖用户爱国情绪激起众怒,而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网红,却仍处于“状况之外”。
“幸运的是,我还无法读懂所有评论和私信。” 巴哥说,他因语言的障碍,躲避掉了很多恶意评论带来的伤害。
“我每天都在各大平台更新视频,很多都获得了上千万的播放量!”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泊、丽敏、玉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