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循化生活着一个神奇的少数民族撒拉族。青海的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度,有青海的小江南之称。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撒鲁尔部落的后裔,原居现属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雷州撒尔赫斯地区,大约在14世纪初,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两位首领,从原居地用白骆驼驮着一部手抄本《古兰经》,途径撒马尔罕东迁来华,落居于青海省循化县,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
街子清真大寺
循化的街子清真大寺,也是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初建于明洪武三年,清代年间和民国二十年曾有三次扩建,原有礼拜殿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人排班礼拜,气势相当雄伟,可惜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政府拨款,群众集资,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大殿呈正方形,其中礼拜殿面积1089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殿内四根大柱支撑着49间的殿顶,大殿四角是距地面高23米高的宣礼塔,中间的大圆宝塔,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大殿前南北两侧是两栋学经楼,设有净水房和办公室。
撒拉族引以为豪的的手抄本《古兰经》,就珍藏在下图中的这座珍藏馆中,据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管理事务局组织专家鉴定,这部《古兰经》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兰经》手抄本版本。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
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
圣迹骆驼泉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700年前,中亚撤马尔罕地方,居住着一个英雄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在部落中很有威望,引起撒马尔罕国王的忌恨。为了向东寻找新的乐土,兄弟二人率领18个族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毅然离开了撒马尔罕。兄弟俩通过循化的夕昌沟,上了乌图斯山,彼时天色已晚,暮色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他们点起火把寻找直到天明,发现失走的骆驼盘卧在清澈见底的泉水之中,走近一看,骆驼已经化为白石。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水土与故乡的完全一样,于是在此地定居下来。后来,人们将这眼清泉命名为“骆驼泉”。
骆驼泉被撒拉族视为圣泉,在撒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园内泉边塑了大型骆驼石雕像,修建了水榭和亭阁。骆驼泉的景点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呈一长方形。中央部分为一长约40米,宽约20米的水池,泉水从池中央的泉眼中涌出。池深0.6米左右,周边用鹅卵石砌成。
下图:水中隐约可见的这块大石头,可是大有来头的,这块巨石便是传说中当年的那只骆驼的化石真迹。圣泉边上有说明牌介绍:此池中心为八百年前东迁时白骆驼卧泉化石真迹,色纯白,无瑕疵。经专家鉴定为非一般石材,初定为汉白玉,然此处方圆数十里无此类石源,且此形象酷似骆驼,与真骆驼等体积,若人为伪造,需石料数吨之重,八百年前更无此运输手段……。
亭子下面就是听铃洞,听铃洞为骆驼泉系第三级,因水位之故,形成地下水位之落差,发生声响,有铜铃鸣响之声。经听之,如东迁先民蹀躞进行于沙漠之中。
亭中的听铃洞上面有一个上面带孔的磨盘盖着。
如今的骆驼泉,周围是浓绿的芦苇丛,垂柳、榆树枝繁叶茂。鲜红的月季、幽然的丁香花,香飘四溢。汩汩泉水从地下渗出,指尖轻触,清凉顿时沁入心扉,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得到遥远处传来的驼铃声,那正是撒拉族先民从中亚向循化徐徐走来的声音。
祈雨亭,循化少雨多干旱,水利设施又少,而黄河从眼前流过,无法掬涓滴以润田,故向有“黄河沿上渴死人”之说。故建祈雨亭,畴昔,有夜行者见白羊踌躇月下,以为失羊,跟踪而行,至此处突然隐去,以为有宝藏之兆,好事者以其踪掘之,得一泉,汩汩突流,冒出地面数尺,遂引而灌田,每致泉眼枯竭,以为天责降灾。遂邀集六工德高之大阿訇头戴柳条帽,沐浴礼拜,两腿浸水及膝,旷日彻夜诵经祈祷,每求必应,阴云密布,甘霖普降,透地而止,文革中土埯尘埋,泉废弃,遂成平地。
这块石碑上面写着撒拉族的历史介绍和大事记等内容。
院内保存的清代四合院建筑,房前这棵沙枣树看上去也不小了。
明代的篱笆楼,该建筑的山墙就是用篱笆做的,故称篱笆楼,此楼是由别处移过来的。
唐李高德称明王,正当歌舞夜未央,人生终有梦醒时,赠瓶回首酬故乡。
街子清真寺前面的这条小路,很安静也很干净。
十世班禅大师故居
1938年,在青海循化的这个院子里,15岁的索南卓玛产下一名男婴,取名贡布慈丹。1949年,他被正式确认为十世班禅大师。十世班禅故居最醒目的便是门口那棵参天的古树,据说在十世班禅降生的那天,树上站满了布谷鸟。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
麻日村位于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黄河。穿村而过的公路,连接循化积石镇和黄南同仁县。大师故居在一棵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之下,故居一进三院,外院有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旧居,是家庭成员住房;东院三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其左侧有会客室、大师卧室。梁栋门户均用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庄重典雅。佛堂门上方挂有“河源须弥”的匾额一方,两边配:“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是1983年10月1日县城乡谊为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者参观和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
和善的藏族老人,只会说藏语,微笑的看着我们。身后面背着的那孩子用明亮的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着我们。
如今这里也成为藏族佛教信徒朝拜的地方,我们就恰巧碰到一位来自西宁塔尔寺的活佛到此拜访。
这个房间就是班禅大师当年出生的地方。
班禅大师当年降生的屋中挂满了哈达,代表着大家对他的怀念与敬仰。
屋内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墙上挂着班禅大师的画像。
离班禅大师故居不远处的山脚下,这座“朵思麻文都城”也即将完工。
小贴士:
从西宁到循化的班车很多,差不多1小时1班,另外还有到甘肃夏河和临夏的班车也途径循化,到循化约需5小时车程,票价30元左右。在循化公路密集成网,除去西宁过来的干道,主要还有从化隆跨黄河,穿过循化县北部的,到达甘肃省的一条公路,和从这条公路上分支的,从清水镇向南,到甘肃省的另一条公路,以及这两条公路上的几条分支公路。
自驾从西宁市八一路出发,经京藏高速,转入平阿高速公路,后驶入202省道和306省道,共行驶140公里到循化县街子镇,街子镇三岔集镇向南1公里。
玩什么:黄河边上游泳、划羊皮筏子,打篮球,跳骆驼舞,吹口弦。
吃什么:撒拉宴(最具特色的有蜂窝糖包、金馓子、油搅团),雀舌面和线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