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媒体逐渐没落,早期媒体人越来越捞不到油水。
从几年前开始,就有不少人“出来”摸索其它出路。老前辈手握一手资源和不到一半的话语权纷纷下海。有人走了弯路,有人至今没混出个名堂,还有一批人在餐饮行业上了岸。被这些转型做餐饮的媒体人青睐次数最多的,要数成都火爆产品——串串。据《中国餐饮报告》显示,2016年成都地区的串串店数量增速达29%。
我采访了六位开串串店的媒体人,想了解一个问题:是他们选择了串串,还是串串选择了他们。
初见老练,他穿得普通还戴副眼镜,有点屌丝地缩着背,摊在椅子上。他给我一种程序员的即视感,没想到老练大学毕业以后,还真当过程序员。
再后来,他因为做技术维护的工作进入了《美食成都》栏目组,受到老大提拔,正式接触到了餐饮行业,机缘巧合下和媒体搭上线。在新媒体刚刚起飞不久的2010年,老练跳槽到新浪做美食编辑,随后与“瓜串串”的结缘,让他踏入了餐饮市场。
老练聪明、性格又好,很快在美食界闯出点儿名堂。做美食编辑的内容沉淀,和做投资人的经验积累,让老练逐渐有了新的想法。2017年老练决心从新浪辞职,一手创建了吃喜牛肉串串。
图为吃喜牛肉串串,装修很讨彩
创业初期缺乏管理经验的他,也遇到过很多麻烦。那段时间老练基本天天都往店里跑,凡事亲力亲为。幸好他咬牙坚持下来了,毕竟当时留给媒体人的出路也不多。
在后来的经营中,老练慢慢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经营之道——在这个人人都具有营销意识的年代,他懂得用细节和消费者互动,并还会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吸引大众的目光。
在店里吃串串还能顺便“结婚”
老练是个实在人,说起对串串店未来的规划,他就两个字——赚钱。现在吃喜也做加盟店,对加盟商的要求很简单——大家观念相同,目的一样就行了。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物、合适的事情,这是我加入冒椒火辣的初心。”吴坚坐在我的对面,语气轻松淡定。但我觉得他当初未必这么淡定。
2006年,吴坚刚毕业就进了成都商报,做餐饮板块。那时成都的餐饮业刚刚开始发展,餐饮媒体也是刚刚起步。
而还是青钩子娃娃的他遇到了很多没有参考答案的难题,刚开始投资的几家餐饮店由于没有经验也都失败了。寻常人失败几次早就放弃了,可吴坚不信邪。
2013年冒焦火辣的老板侯哥提议一起凑钱开家串串店,他当时就没犹豫,用手头一点闲钱投资了。
加入冒椒火辣后的吴坚只有一个目标:把店做好。他和团队一起碰撞灵感,提供自己的媒体资源,帮助冒椒火辣在不同的平台不断发声。因为媒体人出身的他,更深知餐饮持续传播的重要性。
在团队的努力下,坚持宣传与产品并重的冒椒火辣,生意也越做越好,从当年的一家门店发展到了现在的四家。问到冒椒火辣为什么不做加盟时,吴坚很笃定:“团队宁愿少赚一点钱,也要保证服务品质和品牌价值。”
现在的他,除了当餐饮老板外,依旧在坚持做餐饮媒体。说到加入冒椒火辣有什么收获时,吴坚语气里还带着媒体人的复杂情绪:“我在餐饮行业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为媒体事业增加了光彩。”
这次见肖老师,他不仅忙里忙外招呼,还亲自为我们调制蘸料,服务好到我想给小费。不过他的傲气提醒着我,早年他可是一位难伺候的“大爷”。
2006年肖老师初入媒体行业,不论做摄影师还是美食编辑都很坚持己见,有种媒体人独有的傲气。但随着行业逐渐没落,肖老师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也只能选择跳槽。
2015年肖老师跳出熟悉的媒体领域,选择加入老房子做餐饮。跳出舒适区的确需要勇气,但更难的是一切要从零开始。
肖老师做媒体时习惯挑刺,做餐饮后意识到,比起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更实际。而思维的改变也为他之后身份的改变,做好了准备。
2018年牛华八婆在《舌尖3》一炮而红,牛华八婆创始人邀请肖老师协助一起做品牌。而肖老师也看准这是它品牌化的机会,于是这年8月他毅然加入牛华八婆并担任起总经理一职。
在加入牛华八婆之后,肖老师作为媒体人深谙传播之道——所有推广的结果都最终导向产品。他不愿快速消耗品牌价值,无论是和大龙燚合作完善后端体系,还是稳扎稳打地带领团队去关注产品,这一切都是他选择的真正的传播之道。
问起肖老师做媒体和做餐饮有什么异同点时,他说:“媒体人从上往下的去监督市场,而餐饮人是从下往上的争取市场。身份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了。”
刘老师是个地道的老成都,说话做事颇有腔调,骨子里也透着老成都情怀——那是一种热爱川菜,想要将川菜推广向全世界的情怀。
1990年刘老师正式接触餐饮行业,在后来的职场生涯中,他也从来没有真正脱离过餐饮行业——1999年他加入四川日报做美食专刊;2004年他花了八年时间去到五个城市做川菜推广项目;2016年他回到成都加入香天下集团,担任品牌运营总监一职。
不知道是不是钱已经赚够了,刘老师竟然给我说他现在做事不想谈钱,只想要做内容。做串串店也一样,串串在他眼中不仅是一道名小吃,如今还应是更具年轻态度的餐饮,所以在2018年刘老师和香天下集团携手打造出了“爱在马路边”。
注重年轻人态度的“爱在马路边”,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这个名字、这个风格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于是我问刘老师开店之前他有没有借鉴其它串串店风格,刘老师听了也不着急,他抖了下烟灰淡定地说,没有。
对他来说,爱在马路边更像是传递90后年轻人生活态度的社交场合。之后他还准备将爱在马路边打造成24小时营业店,做出有老成都鬼饮食味道的串串店。
如今的刘老师全职从事产品营销,对新媒体的接触不算多,但他依旧保持着做媒体时的习惯。因为他知道,越深入做媒体业越明白内容的重要性,做餐饮业也一样,只有越在乎细节才能做到从内到外的爆发。
浩哥和甘妹做事方式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随性。
2006年,在新媒体刚刚起步的年代,身为好吃嘴的甘妹和浩哥就凭借着对美食的热爱,通过撰写美食类文章收获了大批粉丝。
做事随性的他们,连开串串店也很突然。浩哥以前是交警,工作非常繁忙,逢年过节都不能和甘妹一起过。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相互陪伴,热爱美食的他们突然想到开一家餐馆自己当老板。这样一来,事业和爱情都能兼顾了。
雷厉风行的两人说干就干,历经三个月,今年六月份班花麻辣烫正式开张了。身为媒体人的甘妹坚持着做原创的信念,班花麻辣烫从店面主题到装修风格都是由她亲自策划设计。
但没有经验的两人,开店初期也遇到很多问题。没有系统的团队管理方法,没有餐饮问题处理经验,一切都靠着他们的摸索,甘妹和浩哥也总算体会到了当老板的不容易。
所谓长袖善舞,现在班花麻辣烫后端的事情全权交由有成熟体系的专业公司去解决,而浩哥和甘妹在班花麻辣烫中专心担任“媒体人”的角色。
如今甘妹和浩哥兼餐饮人和媒体人双重角色,思维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做媒体时他们只用想着怎么宣传就好,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意识到想要做好品牌,产品、团队和宣传一个都不能少。
聊完我也有了答案,媒体人做餐饮偏爱串串的原因,无非这三点:
1、相比正餐的高投资,串串的起步资金较小,风险较小;
2、再次串串产品易于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快速扩大市场;
3、最后与传统餐饮人相比,媒体人更加擅长利用宣传手段增加流量。
如今串串早经成为成都餐饮市场的投资风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串串环境,既掌握营销手段,又懂得产品内容的串串人,或许才能多一点胜算。
串串店地址
吃喜牛肉串串
科华店:科华北路60号soho沸城b座一楼
优品道店:青羊大道99号优品道广场步行街一楼
冒椒火辣
奎星楼街店:奎星楼街33号
太古里店:春熙路东升街1号附3
玉林店:玉林玉洁巷1号
鹭洲里店:高新区荣华南路
牛华八婆麻辣烫
总店地址: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商业街步行街街口
春熙路店:锦江区合江亭街道天仙桥南49号
天府二街店:武侯区高新区天府二街1033号8栋附110号
孵化园店:武侯区蜀锦路322号(近孵化园)
二十四城店:成华区双成三路15号附51.52号
爱在马路边
春熙路店:总府路商业场场外3-4-5号
班花麻辣烫
奎星店总店:奎星楼街23号附18号
摘自网络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