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是在伤害孩子。
譬如逗弄孩子。
虽然,逗孩子的人并没恶意,甚至是出于对孩子喜欢。可年幼的孩子,区分不了真实性,会信以为真。
有个4岁小女孩,在弟弟百日宴上,被亲戚朋友戏弄:“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小女孩听完后,特别担忧的看了看一旁的妈妈。粗心的妈妈没感受到女孩的愤怒,还乐呵呵的跟周围的人有说有笑。
宴会结束后,妈妈发现小女孩不见了,于是发动所有的人四处寻找,后来在宴会附近一个小茶馆的角落找到了孩子。
小女儿见到妈妈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妈妈不爱你了”,这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太大。对于几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比妈妈的爱更重要了。
武志红老师有篇文章曾说过: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见过一个极品大人,拿着草莓,故意压低身子让2岁的孩子拿。每次在孩子快要拿到的时候,就把草莓抬高。
孩子看着草莓,却怎么也够不着,最后急的哇哇哭,那个大人才把草莓给她。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动物园里,饲养员喂猴子的场景,投食者在竹竿上吊一块食物,逗猴群们过来抢,然后竹竿一高一低,逗的游客们哄然大笑。
抖音有个视频,妈妈带着孩子站在橱窗前,对台上卤好的猪头、猪蹄、猪鼻子说:
“你看,这就是小猪佩奇的鼻子,这是她妈妈的鼻子,这个是她的爸爸,这个是乔治,他们一家四口都被做成了猪肉啦。”
孩子听完后惊恐不已,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惹得那些观看者哈哈大笑,有人还在下面留言说,"这孩子表情好可爱。”
拍下孩子“惊恐”表情,发在媒体上博取流量,换得众人一乐,这位妈妈应该没设想过,孩子恐惧后,内心的阴影面积吧。
打着喜欢孩子的名义,把孩子弄的不知所措,这不叫逗,叫戏弄。
过渡逗弄孩子,实际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2016年年底,在一场颁奖典礼上,相声演员郭德纲,逗年仅5岁的安吉:你是我儿子。
结果,郭德纲遭到网友的集体喊话:开玩笑过了!给安吉道歉。
一个相声演员,表演过程中怎么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对一个孩子,旁边还有父母,以及台下万千观众的瞩目,说出这些话,已经不是逗,而是对孩子及其父母极大的不尊重。
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0到6岁,是孩子心智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爱、关注、尊重,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坏榜样。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
被大人们欺骗、愚弄和吓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所以,如果你也曾不知分寸的逗过孩子,那么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学会尊重一个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现哭闹、不情愿,请立马制止:对不起,请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人逗弄了,不妨试试这样做吧。
● 凡让孩子产生疑惑不安的问题,替孩子回答
拿百日宴会小女孩离家出走举例,当众人在逗弄孩子说妈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这样的话时,作为父母,可以学着用孩子的腔调接上旁人的话:“才不会呢,妈妈说过会永远爱我的。”如此回答,既解开了孩子的疑惑也不失立场。
再比如,走亲戚遇见熟人,有人上来索要招呼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大婶。如果孩子抗拒,不要勉强孩子,可以替孩子向熟人问好。
● 凡扰乱孩子认知的玩笑,直接决绝
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些大人会不知轻重的逗弄孩子,譬如这类:2岁的孩子刚学会了红色和绿色,当着众人的面指认出了墙上贴着的对联是红色的,可旁人偏偏逗他说:“不对,那是绿色。”等孩子说是绿色的时候,又逗他说:“不对,那是红色。”
对于一切干扰孩子认知的玩笑,要毫不犹豫的决绝,让其停止愚弄。
可能你要说,经不起玩笑的孩子,太脆弱,甚至觉得这是过度保护孩子。
其实不然。
在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的年龄里,他们分不清楚玩笑是非,在孩子眼里,玩笑即是生活。
你对一个15岁的孩子说:“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他可能会对你的话嗤之以鼻,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已经足以区分这句话的真实性。
反之,你对一个几岁的幼孩说这句话,他就会信以为真。
这就是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能力的体现。
对于一个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无论任何时候,孩子遇到逗弄,父母一定要坚定的站在孩子这边。让孩子感觉有底气,在父母这里,总能找到庇护。
这意味着,孩子会潜意识里认为,不管外界说了什么,爸爸妈妈和我是一体的。
这种庇护不是溺爱,是保护。
而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众号:shifenmam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