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句:这篇文章先发在我自己的微信公号浮生四记上,发了之后据群众反映:1、他其实是个瘦子,判断失误,大家明鉴…… 2、他是88年的,如果是,比我还小一岁,情何以堪……)
微信公众号那么多,我每篇都读了的只有两个号,嗯,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是今天要说的王路的。
最近他出了书,我第一时间预定了签名版,拿到后又第一时间读了。其实大部分都看过,再看一遍我觉得基本可以给他画个像:应该是个胖子,长得其貌不扬,还不修边幅。对自己的生活不讲究,却喜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喜欢发牢骚,心里小猥琐。虽然爱自嘲,但本质上对于自己颇读过些书这件事很是欣欣自喜。我觉得言必称孔孟、杜甫的人基本属于一类:胆小怕事,却偏爱说教;好吃懒做,还振振有词。
不过,他的词还的确振得挺不错。这种不错,不是冯金线那种贴地飞行款(冯唐别的不说,我觉得文采还是挺飞扬的),也不是叔本华老先生那种俯视愚蠢人类式,是老老实实的地上走兽——会为吃麻辣烫时对面坐了个漂亮姑娘而窃喜半天;也会因为不知如何处理自己和爹妈的关系而感到苦恼;会为不甘于在小县城生活而辞职,结果却矫枉过正,妄图在垃圾站旁的出租屋里一跃过上大卫·梭罗式的瓦尔登湖畔生活。
他的文章从内容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日常琐事出发,谈人生哲理——刚才已经强调过,这种人生哲理不是叔先生的为整个人类开光式——而是带着点拿自己读过的书来为人生的种种困境与无奈释怀开脱的意思。比如家里因为卷入民间借贷案而乱成一锅粥,周旋无力之际把目光投向买回的几条还活着的小鲫鱼。最后鱼还是被杀了端上了桌,但他没吃,还戒了吃鱼。
当然,吃还是不吃之间,省去孔孟、佛曰五百字。补记中他还是不忍心对自己太狠,所以没给戒肉一个明确的界限——读至此处,一种又好气又好笑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总觉得有一个胖子弱弱的声音传来:唉,不这样,还能怎样呢?总得过下去啊!(此处应自带表情包╮(╯▽╰)╭)
第二类,是一唱三叹式。这种文章要搁别人那儿,必被我批判为唧唧歪歪。然而到他这儿,倒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旧年夜时吃快餐,发现饮料杯子比往年更小了一些,于是大发感慨:
商人就是精明,在你没留意的时候悄悄偷换了你的生活。时间也是这样。我从未在意过时光的流逝,直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发觉还有好多心愿没有完成,好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时间像精明的商人,在不曾留意的地方偷换了生活。
比如,去自行车摊修车,看着女师傅娴熟的技巧,不禁浮想联翩:
我觉得干这种体力活很兴奋——你调动全身的力气,在熙攘往来的大街上如此挥舞,却不会有一个人感到异样。你汗流浃背但不会想到什么烦心事,不用疲劳自己的大脑、双眼还有颈椎。你靠自己的力气吃饭,抡圆了膀子干活,活得很痛快没有任何负担……最后,她又抡起扳子把两段螺丝拧得更紧一些,这样,下一个单车修理工就会在异时异地和它们较一番劲,这是两个师傅之间的一场无需见面的对话和比武。
当然,话虽如此,其实他很为自己的脑力活感到骄傲。这也是此类文章成为我大爱的原因——看,咱是读过些书的人,做人贵在有想象力和节制!
(当然,第三类,纯属身为客户端主笔,被催稿而硬挤出来的。此处应默哀三分钟,王路兄弟别为党国操劳过度啊!)
而从时间上看,读完全书,你可以看到一个胖子的成长轨迹。开始的文章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好斗之感,连标题都是标准的下结论式心灵高汤:你耗费的心血尚不足以填满垃圾桶、开快车是一种低级的快感、专注是魔道……不知道他在修订几年前写的文章时心怀怎样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恨不得去撞墙。但又不得不拿出来示众,只好在文章后面写上补记,为自己的羞愧做一点小小的辩解。一个文艺青年如何正确成为文艺中年?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路线图。这个小镇青年在亲身尝试过瓦尔登湖式的出世、积极投身入世之后,终于开始收回视线,反观内心,在后面的文章里多谈自己的感受而不予置评。尽管时有反复,但我想他终究会奔向出世和入世的平衡点,在那里和过去的自己相忘于江湖。
所以,他文章的妙处就像他谈论木心,说“语不多而中的。中的不是说的一定对,而是说的有味道,说得对容易,说的有味道就难了。”木心的味道,在于他是他自己,不是任何人。而王路的味道,在于他是他自己,也可以是任何人,尤其是不可能成为麦肯锡前合伙人,生下来家里钱就花不完的德国贵族的我们。因为我们总能从他那里看到某个自己,追求廉价快感也罢,阿Q精神也罢,自我感觉良好也罢。能有这么个人,替我们把想说的吭哧吭哧地都说了,总是很欣慰。而且,更何况,有时候你还能在文章中发现比他强的自己,比如我就不是个胖子,我对生活的要求可比他高多了……
再所以,微信公众号那么多,我每篇都读了的只有两个号,嗯,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就是他的。我从他那里读出这样的自己:哥我就是这么活的,这么想的,所以,也就是这么写的。写的不好,大家随意看看。然后,晚上躲被窝里,看着不断攀升的阅读数而沾沾自喜:其实吧,我觉得自己写的真得挺好哒。
唧唧复唧唧
作者: 王路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小世界的俗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