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文艺青年”时,讨论者的脸上掩饰不了轻蔑的神色,也没有试图隐藏。
当面儿要说谁是文艺青年,对方立马眉头一皱神情肃穆,“你骂谁呢!”快三十了还文艺,一个行走的 Loser,男的穷丑屌丝,女的矫情作逼。稍微读点书的人也不敢亮出文艺属性,想绕开“文青”二字引起的微妙不适感,谁知还没转过身,“装逼!”二字的评价便不胫而走。
1/
文艺女青年的形象往往是“任性”、“情绪无常”、“喜欢折腾”,这对于习惯简单思维和速食文化、没有大把时间的男性来说,绝壁人生灾难。
文艺男青年则常常表现得“怀才不遇”、“不合群”、“不考虑事业和家庭”,他们支付不起自己的消费观念。用自己不大的声音强烈声讨“要在北京四环内有房无贷款”作为婚恋市场条件,就是世风日下,社会乙烷。
1.梦想是要有的,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
2.有趣是衡量事物的最高标准
3.戴看上去普通其实不便宜的眼镜
4.没有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5.做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
6.喝着威士忌听黑胶唱片
7.no logo
8.去小剧场看话剧
9.无论如何都想开个小店
...
49.绝不承认自己是文青
49句话,击穿文青的私人生活。而这些还不够,大家又疯狂认同《文艺青年为何混不好职场》,文艺青年有什么错?
喜欢的歌手和艺术家,恨不得如梵高穷苦一生、贫病而死,不为人知。这样作为粉丝才够品味,不止一次听见过粉丝骂自己的偶像变得商业了吧:“我们不想你红,不然你就变了”;
大众的旅行品位更是俗,去著名景点要钉死一万次,要是跟团就必须钉死一万零一次;没抽过风没撒过泼没裸辞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你就白活了。
反正吃过几次亏,大部分文艺青年也知道怎么安置理想和现实。以至于甚者,嘲讽道,文艺男女啊,有了孩子就好了。
所以在中国,与其说文艺青年,不如说是“文艺范儿”的青年群体。他们往往是具有一定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年人,他们喜爱文学、音乐、旅行若干事物,追求一种不太功利的简单生活,常常会为了理想而舍弃常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者主动放弃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他们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会选择:推迟婚姻、厌弃工作、远离既定的发展轨道。因此,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亦有“不靠谱”、“文艺”、“那人挺难弄的”。
以及,他们都很穷。
“30岁上下的那几年,我可不是在说偶尔的亏空或是勒紧腰带撑一阵子就行,我说的是持续的穷困潦倒,缺钱缺到无以为继,让人胸闷气短,这毒害了我的灵魂,令我在无穷无尽的惊惶中难以自拔。 谁也怨不得,只能怪我自己。”
如果你看这个多半也会以为这是网上哪位文艺青年的日记。甚至看着就想用自个儿价值观审判一番吧,当与保罗 · 奥斯特鹰样的眼睛对视时,才略微心虚,似乎隔着书页都不忍旁观那些覆盖了文学野心的难堪。
若他没有后来一部部作品的问世,那些取笑的声音理直气壮:穷文艺的Loser。
热爱谈论山本耀司但买不起他的衣服;崇尚荒木经惟但只会用各种免费滤镜;旅游一定要去“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因此查遍网上一百块钱如何游西藏;口头禅是“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但是吃饭一定要找哪个app有最新的团购,爱情不折腾到死去活来就不叫爱情。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老板热爱山羊皮乐队,只会被夸赞“有品位”,明星艺人收藏奈良美智和草间弥生,只会被惊呼“原来她还有这么文艺的一面”而被粉丝大赞,他们永远不会被嘲笑。
这才是可怕之处:文艺青年穷的时候你就是个loser,功成名就了也就没有人注意你个死文青身份了。
原来,嘲笑文青的本质,是嫌穷。
2/
文艺青年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也是要吃饭要赚钱的普通人呀,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是不一样的有品位的能超越普通生活的。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就比较不清楚了,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成为千千万万职场上的一员。
福楼拜在19世纪中期就对一些广义层面上“文艺青年”在《包法利夫人》里有了精微的描述:“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里面还有一句更最妙的是,“她想死,可是她又想住在巴黎。”
文艺青年招人烦的原因,那就是——本来是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的一些态度,变成了狭隘的牢笼:一方面变成拿来鄙视别人没品位的工具,一方面让自己拒绝接受世界上其他不同风格的感染,变成了一种固定形式,然后画地为牢,进入自己的世界过上了虚幻的生活。
为什么要取笑文艺青年?因为按照以上素描,可以总结出他们的重要特点:矫情、热衷自我感动、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处理能力、万事不考虑后果、道德观简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同时,他们总是做一些无用的事情。
以前去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那里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文艺老年人做了一件又无用的事而已。好玩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所以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
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不曾记得;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净的心和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
一个文艺老年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
《富春山居图》部分长卷
我们很难想象,二战中叱诧风云打败希特勒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然也是块画画的料,英国宫廷画家约翰·拉沃瑞爵士评价的那样:“如果不是从政,他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理查德·费曼,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永远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兴趣广泛、积极尝试、学啥像啥且都颇有所成:他学开保险柜成了“神偷”;玩邦戈小鼓使他的舞团得到美国第一、巴黎第二;研究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达到能鉴别古抄本的水平。
这几个例子,听起来好像跟文艺青年没关系吧?...当然普世价值观里,只要在一方面成功了,基本自动脱离文艺青年身份了。乔布斯文艺时期好像现在也没人在意了吧,只记得他是如何凤凰涅槃的了吧。
回想“文艺青年”一词产生于“五四”之后。那时的文艺青年,一方面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自带“改变世界”的DNA;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苦闷、忧郁的,郁达夫给沈从文写信,劝他现实一点,做文艺青年没前途。
他们对于某种社会秩序的挑战和背离是显而易见的,陈丹青说:“世界大事好多都是从文艺青年开头的。像五四运动、垮掉的一代、法国大革命,文艺青年都是冲到前面。”
1933年巴黎的一张合影
第一排:诗人卓斯坦.查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画家马克斯.恩斯特、摄影家曼雷;
第二排:艺术家让.阿尔普、诗人保罗.艾吕雅、画家伊夫.唐基、作家勒内.克勒韦尔。
20世纪初的巴黎,汇集了世界各地来此朝拜的文艺青年,在这里最新的思想碰撞,成就了许多文艺大师。
3/
但现在豆瓣上有人说:不要指望文艺青年做什么大事,他自己不被生活击垮已是万幸。
还有人说:文艺青年是世界上最无害社会的一帮人,因为他们没有为非作歹的能力。
在《围城》里借赵辛楣说方鸿渐:你不讨厌,可全无用处。
大概只有中国式的文艺青年,在被介绍给西方时,难以找到一个对应词汇,而选用Wényìqīngnián(《中国的文艺青年》孟维娜[德])。Wényìqīngnián,它是一个群像,它承载着一种中国崭新的青年文化(或亚文化),它特有的标签含义与情绪指向,让“文艺”与“青年”都陷入一种尴尬。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几个文艺青年,他们叫庄周、范蠡、张良、司马迁、孔融、嵇康、葛洪、崔颢、李白、杜甫、韦应物、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元好问、王阳明、徐霞客、纳兰性德……
倘使历史中没了他们,只剩下“鸟生鱼汤”和“十八摸”,该是多么无趣的一段黑暗漫长啊,没几个人知道陈子昂做过什么官,但人们都记得“念天地之悠悠”。
现代文艺青年的名单也很长,比如:一,坚信“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生物”的布罗茨基。二、强调“用一生来学习艺术”和“要有诗意的远方”的王小波。三、《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 。四、《午夜巴黎》背后的伍迪艾伦。五,教授《文学回忆录》的木心。六,把每堂文艺理论课当做节日的童庆炳老师。
而在社会话语权上,文青无疑是弱者:在线上,他们无非是混迹于豆瓣等小众网站刷一刷存在感,从来没有过一呼百应的快感,因为清高所以少有抱团,粉丝数量还不及段子手;在线下,他们也极度缺乏组织资源,组织能力远逊于每年砸日本车的热血青年,他们的组织活动不过是周末去书店参加个见面会,朗读几段《百年孤独》,阵仗还不如商场大促销。
相较于爱国青年、愤怒青年、每天打鸡血的创业青年等各款各式的年轻人来说,文艺青年基本上属于攻击力和煽动力都微弱得趋近于零的群体,他们或许费尽气力都难以脱贫,但这并不该成为他们被嘲笑的理由。
但总有人当头一喝,职场不需要文艺青年。
然而,即使以“成功”作为标准,“文艺青年”也不比其他人不堪。他们大都有正常的工作,有着常规的社会属性和标签。他们不过是把别人觥筹交错的时间,用来阅读、写作、手工、旅行、冥想。他们只是收获了更多的自我,并未因之而成为社会的反动力量。他们只是“不合时宜”、“不合群”、没有成为“你们”而已。
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菲茨杰拉德、乔布斯、鲍勃·迪伦、塔伦蒂诺,另一部分,成了普通的职场人。他们中不乏职场高层,甚至成功人士。我们可以来分析他们的特点——
4/
这些青年职场人,擅长什么?
1、更理想主义,因此拥有明确的个人目标
心有远方,所以会为自己制定最完善的工作计划,因为有太多想要完成的事情。
2、耐性高,对自我要求高
正因为他们注重自我,对自我要求愈高,所凸显的创造力了和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高。
3、特殊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虽然沟通比较任性,但是如果工作+个人魅力所吸引来的社会人际关系是非常牢固的。
4、强大的内心和自我驱动力
这是最不需要去用外力驱动的一群人,当他们选择要去做的事情的时候,那是遵从内心想法,从职场管理来说,他们的自我驱动力是最高的。如果能扛过最理想和现实挣扎那道坎,耐力和内心都相对更强大。
6、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文青考虑问题都会多角度多维度出发,他们有时也因为想太多而提出更多创造性的观点。这个以广告业文青多可以看出。
同时,文青缺乏的是什么?
1、理性逻辑欠缺,加强结构化思维
文青往往因为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考力欠缺一些,所以会片面孤立地考虑问题。
这需要逻辑理性思维的学习和培养。不要死读书,看书不是没用,但是要活学活用,具体落实到处理问题才有效,也可以跨界读一些理工科的多专业阅读,增加思考问题的问题的维度。建立全局观念。
2、保留文艺的内心,减少文艺的外在
工作和生活是有界限的,要有真正的工作责任心,以及懂得工作的价值。同时去学会平衡工作和你追求的生活,如果可以甚至可以划清两者的界限。工作中理性,生活中感性。如果工作做不好,没有人对你的五花八门的生活感兴趣。最后只能拥有评价“不靠谱”。
3、保持情绪稳定,不任性,不折腾
文青感性,所以很容易情绪动荡,心情好什么都好说,心情一个不好,你辞了我也不在乎。容易激动,做事不考虑后果,所以经常折腾。很脆弱,容易受伤,适当的改变其实能保护自己。如果陷入否定自己的怪圈里去,又一个职场精英抑郁了,高压之下更需要培养情绪稳定。
生活真的没必要非常高浓度一惊一乍,保持情绪稳定是一个成熟职场人的必要条件。
4、职场基本素养的加强,别在低级的地方犯错误
职场基本素养包括:不迟到、按时完成任务(deadline就是deadline,别以为有了plan b就算了事)......生活随性的特点也带到工作里面,没有时间观念,忘记了就是忘记了。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印象笔记,帮助你工作的第二大脑。
4、以专业获取掌声,适当经营人际关系
在职场,埋头做事很重要,但是,会做人比会做事往往还重要。要注意培养群众基础,搞好同事关系,在有原则地条件下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不要让人觉得你清高狂妄。
5、立足现实,脚踏实地
其实这个不是文艺青年的问题了,是青年的问题了,二十多岁大多数都迷茫,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给自己一个既定的方向,不要动不动就摇摆,眼高手低,脚踏实地,心有星辰大海,脚下是正在走的路。不要跟风,一点一点树立你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做盲者的个性者。立志,然后为,时间会参与进来。
与其去区分真文艺还是伪文艺青年,还不如以专业在职场赢得掌声。
至于你是不是文艺青年,也没人在乎了。
整理部分资料来源:
新周刊《文青传》
庄雅婷《文艺癌能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