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重访武汉,走进黄陂,遇到“武汉第十一届木兰山登山节暨武汉市第四届职工登山大赛”。启动仪式过后,千余人从木兰山入口服务区广场出发,争先恐后往终点木兰花谷入口奔去。全程共12.8公里,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届木兰山登山节是武汉“解封”以来,黄陂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
“与健康同行,赏木兰胜景。”武汉重新恢复活力,让人感慨。一众老友再次见面,恍如隔世。我们虽然赶不上比赛者的脚步,但还是缓步而上,重登木兰山。
自隋唐始,木兰山一直是宗教圣地,香火旺盛,明清时达到极盛。山脚为佛教,山顶为道教,两教和谐共处,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平时各念各的经,各修各的仙。
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其中花木兰最早。有关木兰的事迹,源自北朝民歌《木兰辞》,即五胡十六国北魏时期。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曾击败周围强邻,统一北方。通常认为,《木兰辞》出现于北魏拓跋焘大破柔然汗国的战争时期。
一天门内是佛教寺庙,有观音殿、大雄宝殿、来迎殿,法藏寺等;二天门内为道教宫观,有回光殿、木兰将军坟、木兰殿、斗姥宫、朝天门、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阁、古金顶等。显然,道教宫观要比佛教寺庙多而气派,但没看到真正皈依的和尚与道士,只有几个乡民在看管殿阁,招呼游人,估计平时也不会因为和尚与道士问题而吵嘴。
二天门内有座“唐木兰将军坊”,似乎用不同建筑上的石雕零件拼凑而成,形迹古旧,未知真伪。据说唐朝皇帝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故立此坊。牌坊后面有木兰殿,供奉木兰从军前、从军时、将军时三尊像,以示木兰人生的三个阶段。不过处还有木兰将军墓,算是照应木兰山的名头。
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游木兰山,留下《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首诗应该是将黄陂木兰山与花木兰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见,木兰庙至少在杜牧时期就已经存在。晚唐衰落,烽烟四起,山河破碎。所谓“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杜牧诗明褒暗讽,显然在数落统治阶层的无能。
明人朱承颐题《木兰山》云:“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说得很清楚,木兰山比花木兰出现得还早,将木兰山与花木兰联系在一起,当是唐人的附会,杜牧诗就是明证。又据清人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木兰县条载:“南朝齐置,治所在今黄陂县北。梁改名梁安县。随开皇十八年(598)又复为木兰县。唐武徳三年(620)废。”又《新唐书·地理志》曰:“(唐)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看样子,南北朝以前就有了“木兰山”,南齐置县,恐怕也是因“木兰山”而得名吧?木兰县废,但木兰山香火旺盛,一直延续至今。
以前看豫剧,花木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口河南腔,便认为花木兰是河南人。其实,各地争抢花木兰,从未停歇。有说她是河南商丘人,有说她是湖北黄陂人,有说她是陕西延安人。而事实上,《木兰辞》只是一首民谣,“木兰”或许只是一个“女代表”,是“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硬要考证小芳的姓氏、籍贯,实在没有必要。
“木兰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 现在的木兰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木兰耸翠”为“黄陂八景”中最负盛名的独特景观,分为古寨、石景、花苑、山庄四个区。通常所说的木兰山,指古寨区,其殿堂楼阁是木兰山的核心景点。如今每年都有木兰庙会、木兰山登山节、全国山地户外挑战赛等活动,吸引到数十万人前来登山观光。
拾级而上,入三元宫,有位老先生打理殿堂,便问“三元”源流。老先生不着道袍,想来也是临时看门的俗家信徒。他说:“殿内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管赐福、敕罪和解厄。”我们常说“天官赐福”,估计就是这位居中的神仙。
抵达金顶,再往上至最高峰。见秋高气爽,风和日暖,远处的木兰湖波平如镜。让人不由感慨山河壮丽,天地祥和,教人怎么能够不贪恋这世间的安乐?就连跟在后面的一只肥猫,也跳上蹿下,跐牙咧嘴,似乎找到了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