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残骸中,金子进入云层中。
一念菩提树就是千秋道德风。
岁月随梦而去,信仰转头空荡荡。
月上观音殿,星归斗姥宫。
——戊戌冬日登黄陂木兰山
一、花木兰是哪里人?
小时看豫剧,听花木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口河南腔,便认为花木兰是河南人。事实上,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藉经典并无确载。
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一直争论不休,有说她是商丘人,有说她是黄陂人。后来经明清文人点染,木兰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搬上舞台,甚至美国迪斯尼公司也将其改编成动画片,据说票房还不错。
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其中花木兰最早,出现于五胡十六国北魏时期。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曾击败周围强邻,统一北方。花木兰从军时,很可能经历了北魏拓跋焘大破柔然汗国的战争。
有关木兰的事迹,源自北朝民歌《木兰辞》,其中“可汗”、“黄河”、“燕山”“胡骑”等为关键词。还有个“阿爷”,文中本意是“父亲”,不知什么地方有这种称呼?想来可以佐证,但因古汉语变迁,也有待商確。要说考证,我以为时间越前的证据越靠谱。隋唐时期的记载和建筑相对可信,元明清以后的论说只能姑妄听之,没必要较真。
不过,黄陂木兰山二天门内有座“唐木兰将军坊”,似乎用不同建筑上的石雕零件拼凑而成,形迹古旧,未知真伪。据说因唐朝皇帝追封其为“孝烈将军”,故立此坊。现木兰山有木兰将军坟、木兰殿,算是照应木兰山的名头。
至于花木兰的真实履历,则没必要花精力考证。我们姑且将其当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偶像和文化遗产,就足以让木兰心安了。
二、佛教道教一家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隋唐始,木兰山一直是宗教圣地,香火旺盛,明清时达到极盛。山上寺观林立,佛道共处,各拜各的神,各念各的经。
第一天门内是佛教寺庙,有观音殿、大雄宝殿、来迎殿,法藏寺等;二天门内为道教宫观,有回光殿、木兰将军坟、木兰殿、斗姥宫、朝天门、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阁、古金顶等。显然,道教宫观要比佛教寺庙多而气派,但没看到真正皈依的和尚与道士,只有几个乡民在看管殿阁,招呼游人,估计平时也吵不成嘴。
现在的木兰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分为古寨、石景、花苑、山庄四个区,我所游览的宗教观阁就是古寨区,也是木兰山的核心景点。另外奇峰怪石、花苑农庄、高峡平湖,则日再游。
拾级而上,入三元宫,有位老先生打理殿堂,便问“三元”源流。老先生不着道袍,想来也是临时看门的俗家信徒。他说:“殿内供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管赐福、敕罪和解厄。”我们常说“天官赐福”,估计就是这位居中的神仙。
这先生的有些话令人生厌,听说我们来自广东,又含沙射影地教训起来:“人要有点信仰,不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按他这么说,喝西北风岂不是更虔诚?其实我是个假广东人,无端连累广东的吃货们。
过了金顶,就是山尖。正好看到夕阳欲沉,宿鸟归飞,让人不由感慨山河壮丽,岁月安好,又怎么能够不贪恋这世间的美好?就连跟在后面的一只猫,也跳上窜下,似乎找到了无尽的乐趣。
有人催促下山,回头看时,山头已有半轮月亮,颜色浅淡,如同贴在蓝天上的补丁。今日农历初十,再过几天,月亮就圆了。
一个人挑着担子吃力地往上走,问他挑着什么。答曰:猫粮。怪不得这里的猫都胖头圆脸,膘肥体壮,原来还有人专门送口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