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木兰是个好职位。这个脍炙人口的北朝明文在我脑中萦绕。
花木兰生在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她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关于木兰的传说也是众说纷云,但是木兰文化最为浓厚的首当木兰山了,据史料记载,木兰山始称于公元485年,历代都有众多文人墨客慕花木兰之名而来,并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像唐代大诗人杜牧就曾登临木兰山,拜谒木兰庙,写下了《题木兰庙》等传世佳作。
木兰山有着1500年的历史,是难得一见的佛道两教共处一山,山上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各宫观庙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飞檐翘角,精巧宏伟,如南天门、斗姆宫、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三天门、金殿、玉皇阁等等名胜,行走在其中,可以感受浓厚的木兰文化韵味,而且这里的香火十分灵验,每年吸引鄂、豫、皖、湘、赣等地近百万游人朝山进香。
我们是近下午4点才上的木兰山,一路向木兰山的金顶爬上去,木兰石阶上斑驳的树影,仿佛在诉说岁月遗留的历史记忆。
石阶两旁都是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的宫观殿堂,首先进入的是一天门,左边是雷祖大殿,右侧有讲经堂;向上就是二天门,过了二天门,都是“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四字,坊内便是木兰殿,殿中供奉木兰将军塑像。
据当地志书记载,木兰将军乃西陵县(驻今黄陂)人,姓朱,父名寿甫,母赵氏。她从小生得身材魁梧,貌若男童,爱好武艺。幼时常与父上香,与山上铁冠道人、靖松道人很熟。道人见木兰身强体壮,性格刚直,便收她为徒,教授武艺,所以木兰山也因此得名。
到了木兰殿,发现牌坊上面“忠孝勇节”四个大字,在历史的冲洗下早已模糊不清了。木兰殿是木兰山的重点庙宇,也叫木兰将军坊,是唐朝时立的,经文革时幸存下来的,用“忠孝勇节”四个字形容木兰将军的一生最恰当不过了,牌坊上面还雕刻有“双凤朝阳”,下有“二龙戏珠”,这种“凤上龙下”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习惯相反,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木兰将军的敬仰之情。
木兰殿雄峙在绝壁之上,朝晖夕映,金光灿灿。殿内供奉着三尊木兰将军像,正面是木兰将军着官袍,手捧宝剑,左边是木兰将军一身戎装,手牵明驼,而右边是木兰将军解甲归田后着女装的肖像。三尊塑像,栩栩如生,静静地享受着供奉者的香火,与殿外雄伟大气的木兰将军坊相映衬。
黄陂道教有两大流派,一是正一教,一是全真教。正一教的道士信奉张道陵(即张天师),不出家,可以结婚生子,在民间“画符念咒,降妖驱鬼,唱道斋醮,超度亡灵”,分布甚广。全真教者是唐、宋时进入木兰山,他们大兴土木,建造道观宫殿,香火渐旺,全真教的道士都是超世脱凡,隐居深山道观修炼,以图得道升天。
而木兰山的宗教文化,是千年相传,香火不断,两教以南天门为界,佛教寺庙建筑大多在南天门下,道教宫观建筑多在南天门上,形成道中有佛、佛中有道的宗教格局,千百年来,佛、道两教和睦相处。
这些建筑群有着“奇”、“险”、“虚”、“幻”的特点,虽然所建年代不同,但“木庐干砌”却是世代相袭,曾被称为“黄陂十景”之首。所谓“干砌”,即是寺观墙垣不用砂浆粘料,而是乱石干砌,大小间压、层叠相衬、彼此牵扯,结为整体。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木庐干砌”青石素瓦与山混为一体建筑特色。
位于木兰山北麓第一天峰的玉皇阁,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建于明代,为五边形攒顶建筑形式,是木兰山建筑位置最高、地势最险要、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观。道观内供奉玉皇大帝圣像,左右两边金童玉女相伴。
传说玉皇阁是当年朝庭为木兰将军赐冠之所,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她不受朝禄,解甲归乡,后来朝廷派遣文武大臣专程来木兰的家乡——木兰山赐冠木兰。为表明木兰“功悬日月”,赐冠之所便定在可触日揽月的最高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形容木兰山最为贴切了。在登上木兰山的金顶,体验一把“会当凌绝顶”的快感。诗人杜牧游历木兰山时,认为木兰山的气势与花木兰极为相似,并赋诗留痕:"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高度赞扬了木兰将军女扮男装,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高风亮节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在金顶殿内,供奉着披发跣足的真武大帝铜铸鎏金像,真武大帝两旁侍立有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各尊神像造型优美,铸工精细,金顶下有千险峰,峰上有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