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千四百年前,一场高考刚刚结束,一位老大登上了城楼。
当他看见被录取的考生排成长队,像游鱼一样涌出来,心情大好,忍不住发了一段抖音:天下英雄,尽入吾彀!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宝宝们,都到我碗里来!
这位老大就是李世民,大唐帝国第二代领导人。你说一个马上打天下的主,为何如此重视高考、重视人才?这就要从他当年发起的读书会说起。
二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李世民没有大开party,而是发起了一个读书会,地点选在文学馆。
文学馆环境不错,书也挺多,但这不是亮点。亮点是他们学习33班,搞异业精英联合,成立了“十八学士”。这十八人个个才高八斗,履历不凡。话说那是个不靠颜值、靠智商攒粉丝的年代!
这些人都是从王府幕僚、天策府官员、社会招纳等方面汇集而来。文学馆是做什么呢?李世民说自己平日多四方征战,读书太少,于是召集这些人来请教学问。其实这些人就是李世民的政治智囊团,平日商讨的可不仅仅是做学问这么单一的事情。我们来看看这其中著名的“十八学士“有哪些人:
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 盖文达、 苏勖
看到这些名字,是不是很熟悉?这几乎就是支撑李世民发动政变以及后期治理国家的主力军。
就这样,读书会活动举办了好几期:第一期,房玄龄、杜如晦分享“你不知道的三十六计”;第二期,陆德明、孔颖达分享“如何统一团队价值观”;第三期,苏世长、颜相时分享“情报特工是怎样炼成的”;第四期,李守素分享“从氏族看目标客群”……
凭着实力加魅力,十八学士为李世民吸引了更多的最强大脑。
三
我们知道,古代王朝政治机构一般都有两套人马:皇帝率领的治理国家的朝廷文武百官和太子率领的准备未来接班的东宫储备官员。而李世民通过天策府文学馆还有自己的秦王府,俨然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两套人马之外的“小朝廷”,加之李世民本身战功彪炳,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更是太子李建成不可比拟的,这让李世民有了与大哥争权的实力。
强烈的危机感让李建成开始警惕自己这虎视眈眈盯着皇位的二弟,他联合三弟李元吉着手瓦解李世民集团,将其府中人才借故调离他处,同时主动请缨带兵打仗,建立军功。只可惜,同样个人能力杰出的李建成此时已撼动不了李世民这棵大树了,李世民在他幕僚的建议下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外设伏,一举斩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更是将他们的儿子全部屠戮干净,永绝后患。随后,李世民入宫逼着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更是在两个月后成功登基坐上龙椅,也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四
多少年过去了,李世民已是青史上的唐太宗,他成就的贞观之治,成为很多CEO的必修课,其中最值得学习的一课,就是他的人才观。
李世民深知,用人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至于该如何找人用人,请大家一起划重点:
一、人才永远不够。从文学馆搞读书会,到后来举行高考、科举取士,李世民一直都在收揽人才,从不满足,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
二、只要有才就好。李世民选贤任能,不避亲(长孙无忌),不避仇(魏征),不囿派系(萧瑀),更不问出身(马周)。没有条条框框,不戴有色眼镜,只要你有才,就等你加入!
三、人人都是人才。请认真体会李主席语录: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胸襟如大海,满目皆俊才,仅凭这一条,就足以令人膜拜千年了。
五
知道为什么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无法超越了吗?
从李世民发起文学馆那一刻,就注定了!
文学馆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李主席网络政治人才,影响了大唐之后政治路线。更是掀起了全社会重文的风气。在大唐社会,喝酒吟诗,以文会友,就像现在刷抖音、跳广场舞一样普及。
李世民的政治修养,以后的多少君王都难以望其项背。因为,他也被称为政治完人,政治领袖。他不是靠严格的法律制度,也不是靠粗暴的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学靠诗歌,在吟诗作赋中成就了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