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的一天,惠风和畅,阳光正好。我随在外地工作回家省亲的漯河召陵区邓襄籍作家——耕田老师,以及召陵区作协邓襄籍的几个会员老师,一起到邓襄镇沱沟村刘恒业老师家里拜访采风。哈哈,说采风是对他们而言,对于我这只菜鸟来说,只能算是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而已。
汽车徐徐行驶在春天明媚的阳光里,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中。道路两旁的树木,葱葱郁郁;五彩缤纷的花儿,芬芳浓香。这美丽的田园风光,犹如一杯香醇的陈酿,让人目不暇接,醉眼迷离,更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老师和文友们坐在车内后排一路谈兴甚浓。我坐在前面也不敢接话,怕自己的浅薄无知惹来笑话。后来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余的,每一个老师和文友都很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文人相轻,嫌弃笑话我的意思。之后,我便不再妄自菲薄,和他们轻松愉快地交谈起来。
汽车跑了十几里的路程,就到了刘恒业老师的门前。刘老师和他同村两个前辈早已等候门外。他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我心灵的书的海洋!刘老师的藏书种类之多之广让我很感震惊。一间房子,满屋书香。四面环墙两米多高书架上的书籍琳琅满目,林林总总。各种版本的字典,辞海,名人传记,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从第一版到现在最新版本的中国古代汉语词典、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刘老师本行的医学类书籍应有尽有。刘老师自己撰写的《无烟集》《呻吟集》以及读后感,和从电脑上选择摘抄的手写本,经过精心装订也尽在其中。中间还有背靠背两排书柜,同样两米多高六米多长,里面各种各样的书籍也摆放得满满当当。打开柜门,成套的县志,乡志,文学书籍,古代诗词选集.全集,伟人著作,古文观止,整整齐齐,排列有序。甚至还有那些已经放的书页发黄,让人一看都不忍触碰的线装古书。这里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一个图书馆。不!有的书籍在图书馆里也很难找到!
看到我痴迷地在书屋里流连忘返,不舍得出来,刘老师笑着说:“以后如有需要查询的地方,随时欢迎你来我的图书馆翻阅资料。查询你所需要的文学方面的信息。”毫不夸张地说,他这里还真有很多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呢。
不觉到了午饭时间,刘恒业老师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陈酿二锅头。老师贤惠的爱人也献出精湛的厨艺。很快,桌子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精美菜肴。席间,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村在广西桂林工作的作家刘建设老师。对刘建设老师,我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刘老师是利用假期,回老家探亲的。能见到他,也是巧合,实属荣幸。中间还有邓襄镇政府的科级干部鄂民堂、漯河市诗词协会的领导和老师等等,可谓是群贤毕至的。
坐在他们中间,我一边品尝着诱人的美食,一边听他们欢快地畅谈着邓襄的历史文化。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天相聚的共有邓襄籍老师和文友八人,听他们说,还有几个老师文友有其他的事情,没有来到。起初我很惊讶,感觉邓襄一个不大的乡镇竟然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但从他们的交谈中我已领悟,邓襄镇的文人”扎堆儿”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这是和邓襄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看他们酣畅淋漓,把酒畅叙着对文学的见解和热爱。我时时都被他们那种“一壶清茶许流年,半卷闲书慰平生”的文化素养深深地感动着。最后,刘恒业老师还给我们追溯了沱沟村东獄庙会的历史渊源及庙会的典故,传说。增加了我对邓襄镇沱沟村的深刻认知,丰富了我的史学知识,让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文化精粹。
酒逢知己千杯少,时光总是太匆忙。不知不觉,返程的时间到了,“难得相聚,咱们合影留念吧!”在刘恒业老师的提议下,老师文友们和我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最后,带着对老师和文友的敬慕、对老王坡风景的留恋,带着对沱沟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恋恋不舍,我离开了沱沟村。
至今,每每回忆起那一日的采风活动,除了有满满的不虚此行感慨外,更加深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敬仰。不由得让我想说一句:“沱沟,你已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
(张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