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已经成了回忆,对于抖音一代来说,40年四舍五入就是史前时代了吧,估计很多人会好奇,那个没有网的岁月,没有现在A站B站来创造各种“骚话”,大家是不是很无聊?
的确,那个时代没有戏精,没有杠精,八十年代人的造词水平确实要比我们高多了,比起"awsl、zqsg , cpy "等用字母缩写表达意思的词,那时候的人还是喜欢写成方块字。
当然,造词的主力还是大众娱乐,尤其以电视为首。
大赤包:绿茶的远房鼻祖?
电视剧《四世同堂》中“大赤包”
老舍原著是这么形容的:‘冠太太是个大个子,已经快五十岁了,还专爱穿大红衣服,所以外号叫做大赤包儿。赤包儿是一种小瓜,红了以后,北平的儿童拿着它玩。这个外号起得相当的恰当,因为赤包儿经儿童揉弄以后,皮儿便皱起来,露出里面的黑种子。冠太太的脸上有不少皱纹,而且鼻子上有许多雀斑,尽管她还擦粉抹红,也掩饰不了脸上的褶子与黑点。’
如今,“绿茶”已经登堂入室算是人人明白的词汇了,在1980年代,老舍的《四世同堂》为京津两地的留下了一个热词——大赤包,用植物来形容女性,似乎是一种不太友善的传统。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大赤包的本意,因为原本这个词是指常见的一种植物、吃食,学名就叫“赤瓟”,俗名“赤包”。大概是一种像圣女果的野生果子,和冠太太一样外表红彤彤,越捏越软,如果捏破了就能看到里面的“黑心”——可能是40年来,物化女性的“头牌”吧(玩笑)。
所以老舍大师用这个果子来形容冠太太,会让京津两地的老百姓一听即明的。
而对于1980年代的孩子们来说,果子赤包已经不太常见了,可是大家都迷上了这个词。可以说“大赤包”和“张二伯”代表着天津市井最不招人待见、可是又时不时能见到的中老年男女。
不过40年下来,大赤包已经落伍,不如张二伯常有常新。
人间大炮:大陆二次元的第一次破圈
1980年代也有很多动漫画、特摄剧。
铁臂阿童木的十万马力、七色花的片尾帅哥,以及当时巅峰的国产动画,已经可以满足一个孩子的想象力了。
后来的机器猫、七龙珠、七笑拳、圣斗士、变形金刚、超时空要塞(三部曲)为正统,凡尔赛的玫瑰、bronze、电影少女为枝蔓,尤其是1990年代初,短命的画书大王(画王)横空出世,代表当时熊孩子的精神世界并不单调。
不过最厉害的要数这部《恐龙特急克塞号》吧。
这些形似摩托车头盔的塑料仿制品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一个商场里的玩具、鞋帽和五金三个柜台同时在售的热闹场景。
一时间,“克塞帽”成为了众多儿童的标准装备,形成了大街小巷中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虽然做工质量参差不齐,但却足以让小观众们在观看片子后,得以在现实中再过一把英雄瘾。
这可能是中国二次元第一次破圈。
随后,变形金刚的博派和狂派才开始模型化,变成了怎么买也买不完的家长噩梦。
另外,当时引进的日本电视剧似乎都是偏向于特摄片的,比如打出各种流星赶月的《排球女将》,游泳也有绝招的《绿水英雄》(似乎是这个名字),所以后来大家看《足球小将》,甚至古龙金庸的武侠都有了“奇怪”的心理准备。
霹雳舞:那时跳舞的,如今也称霸广场吧
据说,想起80年代初期,晚上马路上偶尔有一大阵子人在搞霹雳舞比赛。
据回忆,那场面真震撼,全是本地“牛逼”的人,全是人才集聚的场所,特别是有的有绝活,有地板动作……
上图是国外,下图是国内,似乎是某场比赛。
而这种风潮应该来源于一部电影。
这种青春活力放在如今,就是抖音上各种舞蹈,唯一的区别在于以前要有绝活儿,如今要有脸皮厚,不惜当个脚艺人~~
而40年前跳舞的小哥哥小姐姐,也许如今就是“称霸”广场舞的同一批人吧。
大赤包、克赛和霹雳舞算是那个年代最火的词汇之三,人们娱乐的方式却还集中在电视剧、二次元和跳舞的小姐姐……贩卖快乐与梦想,也是一种螺旋进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