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9月13日以来,一段“留虾给妈妈”的视频,使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二郎庙小学,8岁的张笑笑一下子走红。
据了解,笑笑的妈妈年前做了手术,正在康复中。每次在学校里吃午餐,懂事地笑笑都把牛奶、水果、虾等留给妈妈。
无独有偶,该校的另外一个小女孩也是这样,把鸡腿留给生病的妈妈。
山高水长,父母之恩无法衡量。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那养育的恩情与天齐厚。
唐朝孟郊在《游子吟》里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报答亲恩理所当然,但似乎却永远也报答不完。
《增广贤文集》里讲道:百善孝为先。
为人处世,总要醒悟为善。但行孝是第一步。
我们的祖先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教育孩子学习孝道。他们常常把自然界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用来启发教导孩子们学习孝道。
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千古流芳的佳话。
东汉时期,九岁的黄香,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使父母睡觉的时候不冷。
西晋时期,小王祥,为了给继母滋补身体,不顾三九严寒,“卧冰求鲤”。那感天动地的人间孝举,叫人泪目。
至今,那首赞誉孝子王祥的诗歌,仿佛仍在我们的耳畔回荡——“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冰河上,留有卧冰模。”
“孝”一直都是我国古代,国家选拔人才、升官加爵的首要条件。
每当国家需要人才或官员,除通过科举考试外,皇上还会差遣相关人员去民间暗访考察他有没有孝顺父母的善行。
有时候,有孝举的人不用通过考试,都能被任用。
《礼记·大学》中讲:“古之于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到了我国的宋代, “孝廉”,就被直接作为升官进爵的一项标准。
试想,一个官员若不孝敬父母,怎么做得了人民的“父母官”?怎么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品德必须配其位。德不配位,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旧约》里面讲到 “孝敬父母,可以使你在耶和华女真神所赐的地上,日子得以长久。”意思是说,人如果想要长命百岁,就得先从孝敬父母开始。
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神在看。每个人的孝行,耶和华都看得见。
同时,上一代人的做法,下一代人也在看、在监督、甚至效法。
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是谁,都是娘生父母养的。而后,我们再以父母的身份去生养自己的儿女。
俗话说:养儿防老。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年少和年老两个阶段。我们小时候,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等父母老了,就需要我们给他们养老送终。
这正如我国宋朝的王应麟在《三字经》里所说的:“孝于亲,所当执。”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和扶助父母的义务。
如果不孝敬父母,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也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无论何事,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去待人。
做父母的想要获得儿女的尊重,以及甘心乐意地孝敬,就不要老而无尊,故意倚老卖老,惹儿女生气;总要体谅儿女的不易,尽量与子女处理好关系。
常言说,“家和万事兴”。
没有代际之争的家庭必然会呈现一派祥和的情景;且能同荣共耀。正如《箴言》所讲:“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母是儿女的荣耀。”
总之,行善尽孝,从我做起;传承美德,从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