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井生态移民区全景图。
新华社记者卢鹰摄新华社银川9月20日电 自麻辣烫小店开业近两个月来,45岁的宁原村村民罗小娟和丈夫已经适应了从农民到小老板身份的转变。看着每天都能有稳定的进账收入,夫妻俩再忙碌脸上也挂着笑容。
“店刚开嘛,客流还不是很大,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四五百块。” 罗小娟说。
宁原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如今,这里已成为罗小娟一家的第二故乡。2012年,他们和另外1600多户村民从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西海固山区搬到这片黄河沿岸的土地,组建成宽口井生态移民区。宁原村则是这个移民区中的一个村。
罗小娟在麻辣烫店里收拾餐桌。新华社记者赵倩摄
据宁原村支部书记马汉文介绍,村民来自海原县三个乡镇,那里不仅是地震断裂带,出行、吃水、上学也不方便,贫瘠的土地广种薄收,老百姓增收很困难。相比之下,移民新村的条件好太多了,每户都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卫生厕所,村里还通自来水、通网络,公交车直达县城……
“说实话,刚搬出来头一年,村民们心里还是有些忧虑,主要是担心土地少了,生活的保障也会变少。”马汉文说。
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的统一政策部署,移民村人均一亩耕地,户均一座养殖圈棚,一般都交由企业统一种植或经营。
中宁县是“中国枸杞之乡”,宽口井周边有7000多亩枸杞地,搬迁过来的村民很快就加入了枸杞产业大军,成为枸杞修剪、除草、采摘的熟练工,心中的担忧也渐渐消除。据了解,目前宁原村共有17名枸杞产业经纪人,负责组织四五百人在当地及周边省区从事枸杞种植、采摘工作,人均年收入7500元左右。
宽口井生态移民区的养殖圈棚。新华社记者赵倩摄
对于脱离土地的搬迁农民而言,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收入,还是离不开产业。
马汉文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村里开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贴息贷款鼓励村民将闲置的圈棚利用起来饲养牛羊,现在已有50户村民参与,共养殖肉牛318头、绵羊2100只。
此外,考虑到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同时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当地政府还在宽口井建设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并配套了多栋商业楼房。
正是这一商机,让罗小娟两口子下定决心“弃农从商”。今年7月,在政府提供的五万元贷款帮扶下,罗小娟在农贸市场租下了一套150平方米的两层营业房,一层做生意,二层住宿。“每天人忙得很带劲儿,希望以后能把店开到县城去。”她笑着告诉记者。
据马汉文介绍,随着产业日趋多元,宁原村村民的收入也在稳步提高,人均年收入已从2012年的2800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589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6年的421户减少到目前的23户。
西海固地区包括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区,现有贫困人口19万多人。35年来,宁夏实施了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30余万人。
移民的口袋日渐鼓了起来,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记者走访宽口井发现,巷道的路面已加宽硬化,两边一两米高的枣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红枣,不少村民正忙着建新房。
村民在村周边农田里干活。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刚搬过来时,每户都是54平米的砖木结构瓦房,现在八成以上家庭都在新建100平米以上的新房,里外都贴瓷砖,大气得很。”马汉文告诉记者。
生态移民在帮助农民在近水、沿路、靠城区域“拔掉”穷根的同时,也在让他们的子女有了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随着2012年移民落户宽口井,一座现代化的九年制学校——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也同时建成招生,过去父辈们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破旧的学校读书的艰辛从此变成历史。
据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校长万占文介绍,目前学校已建成“在线课堂”“智慧课堂”“录播教室”,27个教学班全部安装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现了宽带网络、优质在线资源全覆盖。现在学校的普高升学率已超过60%。
“以前在老家,村里几十年才能出一个大学生,而现在村里每年都能出十几个大学生。”马汉文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赵倩、艾福梅、夏晓、刘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