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东镇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59公里,东南与老挝接壤,西南班纳和穆拉县相邻,西部与景洪市隔江,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接壤,& amp# 039;整个铜& amp# 039;是粤语翻译音,意思是可见的城市或大地方。
- 整董镇总面积为305平方公里,地形呈西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四方形,东西斜贯于曼老江,西南至老挝边境,国境线长38公里;镇内最高海拔为背阴山1698米,最低海拔江边寨820米,平均海拔850米。年均气温19.6℃,年均日照1695小时,年均降雨量1662.9㎜,整董镇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属于典型亚热带立体农业气候,是江城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除此之外,还适宜种植玉米、甘蔗、茶叶、咖啡、水果等亚热带作物。镇下辖整董、曼滩、滑石板三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驻有国营江城农场、曼滩边防站和步兵七连。全镇通水率71%,通电率73.7 %,通路率达97.3%。
历史沿革
- 雍正年间整董就有傣族居住,光绪三十四年(1897年)属傣族土司辖地,1929年设立江城县时归江城管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江城设区村制时属康平区,1953年划归景洪县,1966年又回归江城县,属康平区的一个乡。
- 1969年改称“五一”大队,1979年更名为整董大队,1984年初设傣族乡,1988年初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整董镇。
振东农场(现在的江城农场)
- 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境内,始建于1963年5月,原名振东农场,由景谷永平农场与江城曼克老橡胶育苗站合并组成。
- 1970年3月,农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二营,共12个连队,1974年11月撤消建设兵团,恢复农场建制,正式命名国营江城农场。
- 农场隶属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普洱市农垦分局管辖。农场场部机关坐落在整董河畔,与整董镇政府相邻,距县城60公里,距普洱市100公里。
- 农场原以种植橡胶为主,1973-1974年冬遇特大寒害,橡胶严重受害,二、三类植胶区以茶叶作为二线作物。
- 从1976年确定以茶叶为农场主业后,茶叶开始迅速发展,经过16年的努力,至1990年茶叶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1万担以上,加工生产基本配套成龙。
- 江城农场从建场以来历任过7位场长。从建场至今,实行场队两级管理,现场部设有4个职能部门,共24名工作人员。下辖12个茶叶、橡胶等生产单位。
- 农场现有土地面积35000亩,茶园面积8334亩,胶园2347亩,资产总额2704万元,年产干毛茶2000吨左右,年产烟胶片100吨左右,发电量190万度。
- 茶厂建于1980年1月3日,隶属农场管辖,分设6个初制加工车间,1个普洱茶精深加工车间。
- 2007年1-6月,农场销售普洱茶46吨,同比增长34吨,销售价格比增35.5%,销售收入145.49万元,同比增长420%,职工年增长51.52%。
- 2011年1月,正式下划江城县属地管理,撤销国营江城农场,设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场,为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 2012年9月,因工作需要,江城农场更名为江城农场管理局,但继续保留江城农场(企业)牌子。
- 管理机构设党的委员会,党委下设15个党支部。
- 农场现有土地面积3.4万亩,其中:茶园面积9336亩(纯茶叶面积3826亩,茶胶套种面积5510亩),橡胶面积12600亩(纯橡胶面积7090亩,茶胶套种面积5510亩)。有13个生产队,总人口4769人,其中:一线在职职工158人,机关24人,其他从业人员1794人,离退休职工663人(其中离休1人),家属子女2127人。
- 江城农场根据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发展思路和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构建起有农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工业,重点做强天然橡胶、茶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