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母语说得有趣。
舌尖上的“规则”
——兼有矿工饮食礼仪和母语的万事。
作者:黄色sir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去吃大餐,上“梅菜扣肉”的时候,我翻开上面扣夹下面的梅子吃,最后被打者制止,大发雷霆“没有规则”。(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当时感到委屈和老大不服,现在父母似乎是对的。
在广府文化的观念中,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嘛!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宴席上了。我何尝不想吃宴席时大家无拘无束,不受什么清规戒律束缚?就像经常出席的“谢师宴”、“敬师宴”,学生们除了将你恭请到“首席上座”外,其余就不讲究什么规矩了,大家“柴哗哗”,亦师生亦朋友地随意高谈阔论狼吞虎咽。但这毕竟是“非正式”场合。正式的、比较庄重的场合呢?我看还是要讲究一些饮食礼仪的!网友们,下面谈的,我想有必要将您认为该遵循的,教教您的儿孙后辈们。
一、 宴席座次
何谓“首席上座”?旧时是“面南”(正对南面)的那个,但现在进了酒楼的厅房就不辨东南西北了,于是就变成正对门口的那个,家宴时你不把最尊贵的长辈请到此座上,有的老人家恐怕很不高兴哩!但这个座就一定是最尊贵客人的?不一定,如果你是东主,那么这个座就应该是你的。我有一个当老板的学生就深谙此道,他设“敬师宴”时,他居此座,叫做“主陪”;他太太居他正对面,叫做“副陪”。入席时,老师坐他右边,师母坐他左边;(若还有老师,则坐于其太太右、左边)其他同学随便就坐。这就是最“标准”的宴席座次。
二、用餐之前
一是要习惯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有“丑话”应留到酒宴以外说,因为酒宴上说丧气话,会被广府人认为影响食欲,“好嘅唔灵丑嘅灵”;甚至因此而吵起来,更是令人食不甘味;说丧气话者被视为宴席上的最无礼者。因此这点很重要,有丧气话“留番拜山先至讲”。
二是切忌用筷子敲打碗碟。广府人认为只有乞丐讨饭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碟;同时,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也被认为不吉利。这叫“三长两短”,代表“死亡”; 此外,用筷子要两支一双同时用,忌用一支筷子进食,(比如用一支筷子连“笃”几个肉丸送嘴里)意为成双成对不分离,两支筷子要同一颜色,同一长短,忌用“鸳鸯筷子”。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饭碗右边,筷子头朝座位,切忌倒过来。(因祭祀用筷子,是将筷子头朝外朝神位的)。
三是不小心把筷子掉地上或把碗碟打碎,应分别说“快乐!(筷落)”、“岁岁(碎碎)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孩子弄的,家长代说。)
四是忌用筷子“笃”碗底。用筷子“笃”碗底是民间治疗喉咙卡骨的土方法:手拿空饭碗放在卡骨的人的头顶上,用一双筷子从上至下“笃”碗底,边说:“骨落,骨落”,据说这样做,骨头就会落下去。
三、用餐之时
1. 请客吃饭千万别上七道菜。广州人是很忌讳这个的,叫“食七”,只有在办丧事时才上七个菜。
2. 上菜时,必须把鸡头对着主要客人,以示尊敬;(而主客在动筷时一般也会把鸡头稍稍拨偏,以示谦逊。)另外,上整条鱼时,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朝向所有客人,以示尊重。一般而论,是因为鱼腹刺少,腴嫩味美。不过,这其实也有个典故,春秋时,专诸刺杀吴王僚,就是藏匕首于鱼腹成功的,所以,让宾客看到鱼腹“清白”,以示善意。
3. 不要把筷子直插在盛了饭的碗里或盛满菜的碟子上,因为只有办丧事时,用饭菜敬奉已故人时才将筷子直插在碗碟之上,犹如“装香”。
4. 夹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菜,不得“飞象过河”;更不得用筷子将菜翻动挑菜吃,否则是极端“冇规矩”。
5. 最忌吃鱼的时候翻鱼。在广州,跟渔家、船员、司机、将要出远门这四种人吃饭,把鱼翻过来是诅咒别人要出交通事故。因为谁知道座中有没有这些人。吃完鱼的一边后,可以拆去鱼的骨架,吃另一边。
6. 用餐时不要随便“横筷”。 筵席中暂时停餐(如上洗手间),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匙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这种横筷的礼仪,我国古已有之。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可跟着这么做。
7. 不要用碟子吃饭吃菜,广府人认为这样的人“小气”,容易流眼泪。碟子是用来盛骨头、残渣的,这也是广州人卫生、有礼的表现,不像某些外地人(不是所有)将骨头、残渣撒得一桌都是。
四、用餐之后
1. 不要随意问别人“您食完未?” 人家可能反讽:“我食饱咯,未食完,我仲有一世饭要食呢!”原来,广州人忌讳别人说他“食完”,因为这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餐了。
2. 不要随便说“好饱”、“饱死啦”之类的话。因为广府老人家通常都认为“呻饥莫呻饱”。
繁琐吗?我看就不繁琐。外交宴会、谈生意的宴会比这繁琐得多!中国是礼仪之邦,广州是礼仪之城,从饮食礼仪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