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史上有两个奇迹。
它们有着接地气的故事和超大的时间跨度,使得男女老少各色人群纷纷成为狂热信徒。
一部是路人皆知的《乡村爱情》,另一部则是更加地域化的《杨光的快乐生活》。
从2004年开始,《杨光的快乐生活》陆续播出了十部。 《杨光》已经超出了电视剧的范畴,十几年间,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它就像锦衣卫的腰牌,天地会的反清复明,只要你亮出身份,随时可以找到组织,捕获藏在人群中的天津人。
这部地区特供剧,在播出后星火燎原,以天津为中心辐射了整个华北地区,并且跳出语言壁垒逐渐南下。
《杨光》成了一张与“逗你玩”、“狗不理”齐名的城市名片。
《杨光》是内地少有的单元剧,五六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天津老百姓身边的日常。
津派电视剧和津味相声一样,都是家长里短儿,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伟大这个词也跟普通人不沾边。
大伙儿人手一套煎饼果子,蹬自行车上班,每天的生活稀松平常。
天津风味 顾名思义,《杨光的快乐生活》是关于中年废柴杨光的故事。
杨光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底层打工仔,他生活拮据、光棍一条,跟着父亲相依为命,不起眼儿也没什么本事,可他歪门邪道的履历却十分丰富。
杨光他要过账、抓过悍匪、用别针换别墅、和大明星谈恋爱,我们小市民的白日梦他都曾实现过,他的事迹汇总起来就是一本《江湖丛谈》。
“大力出奇迹”,这个台球桌上人人都使用过的必杀技,就是由杨光总结出来发扬光大的,并且培养出了大力哥这样的得意门生。
《杨光》的各种故事和元素花样百出,除了市井生活外,奇葩新闻和都市传说也不少,品种齐全的社会混子由此应运而生。
十几年前,私家车越来越多,碰瓷儿产业也逐渐兴起,碰瓷儿的都得演技爆棚道具齐全。
神神叨叨的算命大师早早掌握了大数据分析,用预测足彩当幌子骗人。
在守夜闹鬼仓库时,请到土味仙姑在线做法,黄符木剑一应俱全。农村中一遇到什么妖魔邪祟,按老一辈的迷信观念都得去看半仙儿。
这些我们都耳濡目染,被现实过滤掉的阴暗面在剧中全都拿到了明面儿上。《杨光》里各种人物构成的世间百态,活脱儿就是一幅天津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老话说“京油子卫嘴子”,这一点在《杨光》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天津人自己听着痛快,外地人听也觉得倍儿哏儿。
杨光作为文化普及大使,不断冲击着全国各地观众的语言系统,很多人看了剧后纷纷开始了天津话自学运动。
剧中人物对话完全采用了相声中的捧逗结构,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即使日常对话也能抖出很多包袱。嘴碎、贫气是每个天津人的天生技能。
《杨光》没那么高的格调,在散发着淡淡土味儿的同时,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对很多人来说,这股地道的津味儿,就是自己精神胜地的支柱。
然而,《杨光》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虽然很多人爱得不行,但一部分观众却把这部剧视为荼害思想的大毒草,位列家庭禁片清单。
这也难怪。
剧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标准的小市民,哪管什么政治正确。对于不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杨光》里的小人物们就如同天津傅满洲。
条子,是《杨光》幽默气质的集大成者。
他每天蹬着三轮卖水果,自称个体户,金融危机拿他没辙,吊儿郎当没个正形儿。
“解结,要sui果儿吗”
杨光和他的咸鱼兄弟条子物以类聚,他们有着相似的原生家庭和价值观,从外表到性格堪称绝配。
邻居曹大哥,《杨光》皇冠上的明珠。
他身着跨栏背心花裤衩,脚踩老美华黑布鞋,在胡同里走街串巷指点江山,谁也不如他有理谁也不如他明白。
要论语录输出,整个天津卫除了马三立老先生那就得数我们曹大哥。
不光满嘴歪理,只要你不对他心思,张口闭口“多可恨呢”。
是他,教会了天津人炫富的最佳方式:
有钱,就得吃腰子。
杨光还有一牛逼朋友,老七。
平时虽然不怎么联系,只要自己在外面惹事儿跌跟头了,老七就是观音在世,耶稣重生。他是条子和杨光手中最硬的一张底牌,跟别人一提起来就特有面儿。
老七,英文名seven
抱上大腿就永不松手,一到混不下去了就想起人家,只要帮忙准给人添乱。
除了胡同邻居以外,还有黄大发老板、保安队队长各种逗b,所有角色全员活宝。
观众们准能把他们和自己身边的朋友对号入座,没有大哥跟你胡批蛋扯,没有条子一起丢人现眼,没有老七这样的仗义朋友,你的人生怎么能完美。
主角杨光在剧中更是个反面典型。
杨光这人毛病一堆,干什么什么不行,吃什么什么没够,道理比谁都懂但仅限于口嗨。
后来当了保安,虽然稳定但也只是解决温饱,个人恩格尔系数常年走高。
在经历下岗、失业、情伤等无数次挫折后,杨光也认了命。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活,他还开创了一套处世哲学用来自我疗伤。
不想着怎么挣钱,只会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哲学中自嗨。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他总能找到说法自我消解。他和条子哥俩发明的金句,在广大天津百姓中产生了强烈共振: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啦。
这句话在各年龄段中口耳相传、迅猛传播,很多平凡百姓把它奉为圭臬,天津人经常在各种场合、情景下把它挂在嘴边自我调侃,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天津的座右铭。
虽然不代表全部,但这句格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态度:什么也不如开心重要。杨光每天不思进取安于小保安的现状,每天仨饱俩倒,活一天算一天。往好了说是对待生活乐观幽默,往难听了说就叫没出息。
可现实中,像杨光这样的人并不算少数。
街头loser 天津向来以低调示人,慢节奏的生活使天津常年霸榜最有幸福感城市。
以杨光为代表的平凡人,比起远方的大饼更喜欢实在,安稳度日,苦中作乐。虽然各有利弊,但小富即安的生活大家过得挺舒服。
这种态度并非消极,更多的是一种知足。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天津人无论贫穷富有都能用自嘲消解各种情绪,人生在世,图的就是一乐呵。中庸之道,天津人无师自通。
天津土著居民像杨光一样兼具多重品格,他们时而高大时而卑微,他们游走于沉沦与乐观之间,世俗与理想并存。 而正是这种含混与复杂,构成了普通人的存在主义哲学。
不仅杨光的故事路人皆知,杨光的饰演者杨议在天津卫也是个传奇般的人物。
在拍摄《杨光》之前,杨议还是个相声演员。 早在2002年,他就凭借《如此办学》获得首届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转过年来又凭借《肉烂在锅里》梅开二度。
和歌颂派相声不同,杨议的段子百无禁忌。
在《如此办学》里聊起了跳大神,《肉烂在锅里》中连说几个“尼玛”,最后还在CCTV上甩了个黄段子:
“这网不行,得上那澡堂子网”“什么叫澡堂子网?”“就是上这网有种进澡堂子感觉”“进澡堂子没感觉啊?”“你上的是男澡堂子”“你这是?”“女澡堂子”杨议的相声和电视剧一样,接地气,说人话。基本功扎实,嘴皮儿利索,既有津派相声的味儿,还能在传统上改良革新,台风那叫一个潇洒。
杨少华老爷子捧哏的时候蔫坏损,往那一戳不知道他使什么坏。杨氏相声虽然路子野,但在当时自成一派。
但杨议的相声事业有着不小的遗憾:自始至终杨议都没拜过师。
在曲艺行业,尤其是相声门儿里极其重视师承关系,没有辈分和门户就相当于业余票友,在主流相声界寸步难行。
杨议的父亲杨少华也因为当年没有正式拜师,自始至终不被相声界承认。
杨少华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干儿子
由于主流相声界的排挤,爷俩开始转型拍电视剧。《杨光》第一部时没人投资,爷俩把房子抵押出去筹到300万,在没有电视台确定引进的情况下就敢豁出去干。
虽然前两部亏了钱,但杨议知道,只要照这么拍,后面肯定稳拿。
天津贵为曲艺之乡,这儿的观众最内行、眼光最高,眼里一点儿沙子不揉,谁有多大能耐,天津人门儿清。想在这儿混,没点儿本事真不如赶紧歇菜。天津地界是退海之地,三道浮桥两道关造就了独有的码头文化,想跟这儿混饭吃得讲究占码头。 这里有中国北方残存的江湖气息,就像徐浩峰的《师父》里,你想在天津立字号就得挨家踢馆,有真能耐才有人认。
在相声门儿里无依无靠摸爬滚打,白手起家创立天津卫最大的影视IP,杨氏父子从不受待见硬生生活成了天津版王晶王天林,靠的就是天津人这股侠义精神。
虽然岁数渐大不再生猛,可这爷俩并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
狗年春晚,杨少华老爷子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还在小品里来了段儿相声贯口《莽撞人》,老爷子的一桩心愿这才算落了停。
在今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上,杨式相声重出江湖。用杨议自己的话来说,能给观众带来快乐是世上最伟大的事儿。
杨议、杨少华父子
2018年,杨议父子成立了杨光相声社,本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老百姓听得起相声”的建社宗旨,为相声的普及发挥余热。
按辈分,郭德纲见杨议得喊五叔
如今,杨少华老爷子已近九十高龄,杨议也已经两鬓斑白,幸好我们还能在抖音上看到微型《杨光》小剧场。
回首这十几年,杨式父子老了,世界变了,在岁月中仍然在闪闪发光的,还是《杨光》中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生信条。
希望那些焦虑的城市青年们都把主题曲的歌词手抄一遍裱在墙上:
虽说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可钱多了也没准就是灾祸为了赚钱犯法的事别做(犯法的事别做)成功的人一定付出很多(一定付出很多)发财了您乐 赔了钱别难过常言道人一生总不能为钱才活着(说的好哇)嘛事得往开处想 知足者常乐这就是我的快乐生活 我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