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著名武术杂志《太极武魂》杂志2016年8月刊全国发行。
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老师荣登本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杂志刊登了陈斌老师亲笔撰写的个人传记文章——《使命在肩使太极相伴——习拳三十年心历回顾》。陈斌老师在文章中回顾了作为陈氏太极拳嫡宗传人,自幼跟随父亲陈正雷大师刻苦习拳,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立志传承太极拳做一位太极读书人,并奔波于世界各地传播太极文化的不平凡历程。
即日起我们将对文章进行连载,欢迎广大拳友们关注。
使命在肩 太极相伴
——习拳三十年心历回顾(连载一)
前言
此文的形成,不得不感谢一个人的鼓励和鞭策,他就是本刊的主编翟越先生——一位资深的体育媒体人,一位立志于将传统的太极拳向时尚化引领的弄潮儿,一位正受益于太极的拳友,一位私交甚笃的人生益友。好友之间,连约稿都可以比较另类:“老弟呀,这一晃你习练家传拳法已经三十来年了,世界各地传拳也小二十年了。近期我看你自己的微信表达出的人生状态,概括起来一句话,拥有太极,过得无比充实呀!是不是可以进行个回顾小结了?……这些年别人写你的专题或者采访类的文章我也看过,但那都是从人家的需求和角度出发,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自己发发声?……再说了,很多人想写想回顾还得有那个表达能力不是,像你这与生俱来、功能自带的也不多见啊,不整一篇与拳友们分享一番,实在可惜呀”。连捧带敲打,实在是无语反驳呀。
应承下来后,捋了捋思路,定下了调子:既然是人生回顾小结,首先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亲友读者,务必真实!
青葱岁月篇
儿时的困惑
我是1979年农历11月出生在温县陈家沟。从我记事起(大概两岁左右),当时的父亲在太极拳界已经颇有些声名。尤其是81年到83年频繁接待外国来访团队和开始出国进行交流后,我父辈的那几位代表人物(伯父陈小旺、父亲陈正雷、姑父王西安和大伯朱天才)已从原先的“陈沟四杰”自动升级为传颂至今的“四大金刚”。改革开放的春风潜移默化地用一种无形的魔力,开始改变这个历经600多年沧桑岁月的家族的命运。
5岁半,我从西安奶奶家里上完学前班回来,开始在父亲的授意下,每天早晚习练太极拳。印象中,那时的父亲只有一个代名词:严厉。后来十多年的上学期间,我们姊妹仨有句共同的嘴边感受:只要父亲不批评,那就算是表扬了!
陈斌小时候跟父亲陈正雷大师学习太极拳
早晨,天微微泛白,父亲一声召唤,我就乖乖起床,先跟着跑几公里,一头汗水后再跟在父亲身后练上两趟拳。晚上睡前,热身后半小时左右的基本功,三遍老架一路。这就是正常上学之余每天的必修课。
春、夏、秋三季还可以忍受,但冬天的早起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外边呵气成冰,被窝里暖暖和和,打着呵欠不情愿地跟在父亲后面练拳,心里很是郁闷和不解。
毫不夸张的形容咱的学生时代:聪颖好学,颇得师生喜欢;成绩斐然,经常考全班甚至全年级第一名;且精力充沛、爱好广泛、责任心强,身兼班长、课代表、各种委员数职……但在校表现再好,父亲对我学拳的要求有增无减。整体还算乖巧听话的我心里却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每天早上那么困,父亲却非要让我跟他练拳呢?成绩这么好,将来肯定要上大学,为什么非要练拳?
最不理解的是,每到星期天,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相聚玩耍,我还得被父亲关在家里学拳。门外经常响起小伙伴们的呼唤:“陈斌,陈斌,快出来玩会儿啊!” 每当我用哀求的眼神看看父亲,父亲只是坦然自若地盘架走拳,毫不理会。父亲的威严,像悬在头顶的鞭子,让人欲哭无泪。好几次,我实在忍不住苦着脸问:“他们学习成绩没我好,都有资格玩耍,我总考第一名,为什么不能出去玩儿会?为什么还要被关在家里练拳?”父亲不疾不徐地说:“让你练你就练,以后长大就慢慢想明白了!”
陈斌小学时期
长大?长大是件多么遥远的事情呢!就因为父亲总挂在嘴边的那一句“等你长大就明白了”,我真的迫切地希望能快点长大。但成长的过程实在漫长,那时候的我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每年都要被大人们问上好多次“你多大了?”后才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数字的增长。
作为学生的我,是绝对成功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11岁时,以全镇第一名升入初中;依然经常考第一名,依旧当着班长等各种班干部、课代表;是同学们口中的“竞赛专业户”,只要是我们学校有名额的各种竞赛,就必有咱的份儿;初中二年级时,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父亲”轰动校园,校长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表扬诵读;中招考试以全县第七名的成绩结束初中生涯;高中转入郑州九中后,考试连破两次校记录后升入重点班,年级、全校两次开大会做典范教育,且被登报报道;毕业会考九门全优,后被提前报送至国家重点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次年奔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留学生涯……
1998年在温县老家的楼顶陈正雷大师带领全家练拳
成人后的我回顾这十多年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最大的收获有以下两点:
其一:个人的求学成长史正好伴随着家庭的变迁和提升,使我经历了从农村到县城、省城、京城乃至出国留学的复杂过程,从而为塑造自己较为全面、客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多年的学习生涯和从始至终的优良学风,培养了一些重要的人生性格特质。比如好读书的习惯,长大后经常自我调侃:读书的习惯打小就坚持的比练拳还要好。再比如做事认真的习惯,不做则已,要做就得像样。
从逆反到接受的转折
“为什么我非得练拳?非要额外吃这份儿苦?”
“这是咱的传家宝,你不把它继承好,将来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子孙后代会骂你的!”
“难道我将来不能从其他方面做出成绩来光宗耀祖、荫福后人?非要靠出着一身身的臭汗去当一个拳师?”
“你现在是比你爹会用词了,但你记着,将来你就是再有文化、再有本事,那也是为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太极拳服务的!”
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并没有轻易让我扭转儿时的困惑和不解。与父亲争辩式的对话,成为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但命运的安排如同大自然的魔力一般,总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错意迷失之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顿悟!
那是上高中后的第一个暑假,一个日本武术队在郑州专程跟随父亲进行短期学习。也是我第一次正式地跟父亲进行封闭式的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新架一路和推手。在此之前,我被父亲和家人看管着,学练在陈家沟被称为“门生帖”、“功夫架”的老架一路已有十年之久。金刚捣碓、懒扎衣、白鹅亮翅、斜行、初收、再收、掩手肱拳……父亲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绵延不绝,发力时则如雷霆震怒,气吞山河。看着那些似曾相识却又“面目全非”的招式动作,回想当时情景,我不得不承认:看呆了!随后,耳朵里又传来父亲关于新架的一番解读:家族十七世祖陈发科在“日练三十遍,年打万遍拳”且几十年如一日地习练老架拳法的基础上,拳法得以大成,于晚年将许多老架拳法里“隐于内而不露于外”的练法、用法及其变化适度地表现了出来,由此就有了新架拳法……哈,好一个“隐于内而不露于外”啊!一语天机道破,着实敲醒了我这个懵懵懂懂的梦中少年!列位看官可知,不怕大伙见笑,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有种错觉,总觉得自己的老架动作已然和父亲挺相似了,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是快学成了?!平生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羞愧难当的同时,眼前的父亲和隔空相望的历代先祖们的形象也在那一瞬间高大了起来!
父与子
在随后半个多月的学习中,更为难忘的还有推手课程的学习和领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太极奥妙尽藏其中;急来则急应、缓至则缓随,膀大腰圆的外国学生在身躯瘦小的父亲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助而脆弱,让他往东则往东,让他倒地则倒地。“真神了!我的这位先祖是怎么琢磨的,竟能把天地至理归纳至一个简单的圆圈之内,并且用人体进行完美诠释。”伴随着心中的激流涌动,那一次课程,彻底扭转了我对家传拳术的认识。对创拳的王庭老祖、历代先师前辈和父亲的真诚而又深切的敬意,油然而生!
说也奇怪,也许是被动变为主动的巨大差异吧,再练拳时,似乎再也不觉得累了。尤其是看到身边的日本拳友们刻苦习练、片刻也不愿意浪费休息时,自己内心总有一种一遍也不能比他们少练的劲头。课程快结束时的一天,我在卫生间上厕所,父亲不知道我在屋,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前来探望的母亲说:“嘿,这次让这小子来全程参与算是来对了,这半个月长进不小,我看起码顶上一般人两年的进步!”听闻此言,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跳得厉害,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啊!毕竟,那可是长那么大以来老爸第一次夸奖啊!
少年陈斌随父亲参加国际太极拳培训班
父亲的首次认同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但我知道,那还远远不够,我需要继续努力,提升实力,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很快,机会来了。
一年后,1996年的暑假,父亲应邀赴美国授拳。同时,“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在温县举行,国内外79个代表团,一千余人参加了比赛。我也报了名,准备人生中第一次的登台比试。大赛按参赛队员年龄分为少年组和成人组。当时年仅16周岁的我应该排在少年组,但由于工作人员失误,误将我的第一场重要项目安排到了成人组。
我赶快找到大赛组委会要求改到少年组,但咨询后的结果却是无法更改。这让我很是郁闷,甚至打算退出比赛。但家姐陈娟和师兄王海军却鼓励我说:“正好,将错就错,就跟他们这些“大人们”一块儿上场比试比试!”
我看着海军哥,内心犯了嘀咕:他比我大七、八岁,自幼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后来又进入专业体校,参加过许多次大规模的赛事,屡屡摘金,正是那个时代全国的“全能冠军”。在成人组,像他这样的名将不下十几二十个,竞赛规程可是只录取前十名啊,自己人生的第一场比赛,我能战胜那么多高手,能取得好成绩吗?
陈斌与家姐陈娟
“跟成人比赛对你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赢了,更能显示你的实力,如果输了,也没关系,就当一次历练而已。”海军哥继续鼓励着我。
姐姐也在一旁旁敲侧击:“我感觉你的水平不亚于他们。当然,毕竟是第一次比赛,而且确实是他们工作失误分错组了。你也有理由不自信,没胆量,真想弃权也可以理解!”两人一正一反,激起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小劲头!管它呢,试一把!
最终,这场赛事中,我获得了成人组第二名,海军哥以令人信服的全场最高分获得冠军。随后,我又轻松获得少年男子组陈氏太极拳、剑双项冠军。
后来,虽然我又多次参加比赛,并且绝大部分的场次里都如愿收获了冠军。但在我心里,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却始终是那次误打误撞的成人组第二名。
“太极之家”全家福
未完待续...
(文: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