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张宇清老师的文章《师范毕业四十年,春华秋实路漫漫(三)——淄博十八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情》。】
原题:师范毕业四十年,春华秋实路漫漫(三)——淄博十八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情
作者:张宇清
1.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1996年暑假,就是我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时间的光标还要回到1996年1月,新华医疗器械厂迎来了新的厂长兼党委书记李同道,他比我还小一岁,是1964年出生的,来自市委组织部企业干部科。这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年轻干部,对国家政策的嗅觉超级灵敏。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办社会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企业要发展,就要甩包袱。他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头进行校企剥离,要把厂办的子弟学校和幼儿园从企业中剥离出去,他的行动比淄博市的统一行动整整提前了十年。这是一个大工程,对于厂矿学校的问题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校企剥离之后,学生的去向问题和老师的出路问题,都需要和地方政府进行谈判。听到消息的老师们都开始为各自的前途担忧,我也不例外,开始考虑调动工作。正好张店区教研室面向基层学校招聘教研员。我想抓住这次机会,就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我入围了,不但通过了区教研室领导的面试,还得到了张店区教育局长的认可。可接下来的调动手续却并不顺利,我所在的单位新华医疗器械厂属于国家大二型企业,人事管理权不在张店区。我想调入张店区教研室属于跨区调动,需要区长办公会讨论,区长签字。我在张店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张店区的人。那个年代还是一个关系社会,没有现在的人才引进政策,跨区调动,没有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于会祥和朱恒杰陪我去参加省优质课评选)
正值暑假开始,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淄博十八中的数学教研组组长于会祥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学校急需一名数学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去。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第二天我就去十八中参加了面试。听课的有校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副主任,数学组教研组长,还有学校各个教研组的组长们,大约有十几个评委。学校从毕业年级的教材中随机抽取了一个教学内容,给我20分钟的备课时间,然后开始试讲。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次讲课一点也不紧张,大约讲了15分钟,随后又回答了校长的两个问题,面试就结束了。当天上午我就收到了录用通知,校长葛春晓亲自找我谈话,说学校对我的情况非常满意,告诉我马上就来上班,参加学校毕业班的暑假辅导,说调动手续不用担心,一切由学校人事处负责,让我只负责把课上好。
(我和于会祥接受记者采访)
调动手续,说起来容易,可办起来并不简单。我的调动手续一直拖了半年多才办好。我去问校长,校长总是一句话,这个问题你不用操心,一切由学校人事处负责,反正工资待遇不会少你一分钱。后来才知道,调动手续一直拖着办不下来,原因出在我的原始学历是“中师毕业”,过不了人事局这一关,说是市属学校进人要求原始学历必须是本科。为了跨过这个门槛,学校和市教育局启用了“人才引进”的程序。不但到原单位进行了考察,还派市局组织科和教研室的专家来学校听我的课,进行现场考察,最终总算顺利过关。这一切都是在事后我才知道的。
原来,市属学校有自己的用人权,这一点是区属学校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个用人权,才让十八中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我之后,好多厂矿学校的教师也都投入了十八中的怀抱。仅数学教研组就有好几个:刘同军、翟小刚、张红梅、吴晓红、杨红、张庆花、侯俊芝等,个个都是学校的骨干,其他教研组也不少。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恩,唯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领导对我的知遇之恩。
那时候,我的最高学历也只是个专科,本科文凭还没到手。等98年学完本科,我又跟着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统学习了研究生的经典课程:《近世代数学》、《运筹学》、《泛函分析》等,也学到了直接服务于教学的课程:《现代教学论》、《数学教育学》、《近代数学进展》、《现代数学展望》等,我的专业知识提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但无论如何,“中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2.九班的华丽转身
暑假辅导,实际上是讲新课,赶进度。我接的是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7班和9班。这两个班也够倒霉的,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全校九个班中排名倒数第一二名,特别是9班,和第一名的平均分相差十多分,考个位数的同学就有十几个。据学生介绍,前两年,他们的数学老师经常换,我是他们的第五任数学教师。面对这样的班级,我真是“亚历山大”。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个人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数学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学生的来信,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相机制定了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我认真地给每个同学都回了信。记得9班有个叫郭方正的男生,字很漂亮,他给我的信写了整整四页信纸,我也给他回了四页信纸。他很聪明,初一数学还经常考满分,但初二之后就慢慢下滑,有点跟不上了。他的信很真诚,分析了自己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也分析了全班的学习现状,希望新老师能带领大家走出低谷。一个假期的数学辅导,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并重新鼓起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我的数学课采用了自己独创的教学秘籍——课堂竞答积分卡,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9班,从原来的的倒数第一,一下子跃居级部第二名。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也没有给推荐我的于会祥老师丢脸。
我们在办公楼的一间大办公室办公,有教毕业班的五个数学老师王伟杰、于玲、邢莉、毕念淄和我。具体是王伟杰1、2班,于玲3、4班,邢莉5、6班,毕念淄由于身体原因只教一个班8班,我教7班和9班。和我们同一个办公室的还有生物老师任晓静、体育老师许振学和张新博。大办公室的好处就是热闹,大家经常在一起讲笑话,有时候还玩“抓大头”游戏,隔三差五买点零食,大家在一起真的很开心。记得于玲老师的模仿能力超级强,他模仿毕爱国老师发球的动作惟妙惟肖。
那段时间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通常的做法是打手心,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里,相互之间也不避讳。记得刚接班时,我还不太了解情况,第一次数学作业就错了一大片。我把出错的同学叫到办公室,本想给大家订正一下作业,可大家来到办公桌前的动作却让我不知所措。无论男生女生都伸出了手心,意思很明白,是要接受老师的惩罚。我看到大家都乖乖的伸出了左手,只有一个男生伸出的是右手。我心生好奇,问他为啥不伸左手,右手还要留着写作业呢。其他都学都抢着替他回答,说他的左手严重残疾。原来他小时候受过伤,左手几乎没有手指,只有手掌。我没有动手,因为我压根就没有这个习惯。但这名男生的残疾手掌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体罚学生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
送走这届毕业班,我又从初二接了两个差班。虽然很不情愿,但作为新入职的老师,我没资格提条件。我的信条是,只要接手就要对学生们负责任。我教的是3班和4班,担任3班的班主任,4班的班主任是历史老师张才亮。张老师是历史教研组的组长,我们合作的也很愉快。但张老师身体不好,才47岁就去世了。
3.梦想从这里启航
1997年,学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于会祥鼓励我报名参赛。这次比赛是不分学科的,也不分学段,初中和高中各个学科掺杂在一起,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共同组成评委。这是我在全校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还记得我参赛的课题是《切线的性质》,备课组的老师们反复给我听课,帮我修改教学设计,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一句经典的台词“直线是切线,半径是关键”,至今我还记忆尤新。最终我获得了全校的第一名。接下来便是各种公开课。那段时间,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来学校听课,我便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对外出公开课的任务,一般都是提前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就是公开课,这种小型的公开课简直成了家常便饭。说实话,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对我是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在我心里,公开课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一旦弄糟了,丢人的可不仅仅是我自己,我代表的是十八中数学组。
1998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张店区的优质课比赛,课题是《圆周角》,于会祥亲自帮我备课,我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胜出,又代表张店区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我抽到的课题是《梯形》的第一课时,内容是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比赛地点是在淄博第十一中学,是我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学生。为了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妻子所在的小学借到了一个教具“钉子板”,利用这个教具,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上面任意勾勒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以及它们的对角线。在没有课件辅助教学的时代,这个教具为这节课添色不少。最终我又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参加了全省的优质课比赛。省赛在潍坊市的青州举行,市教研室教研员云鹏老师和教研组长于会祥亲自帮我备课,并陪我去参加比赛。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除了小黑板就是真正的幻灯片了。平时,老师们都是把课件事先写到玻璃板上,上课时用幻灯片投影到黑板上。因为参加比赛,我第一次用上了更先进的“武器”,一种透明纸,可以把课件复印到透明纸上,做成幻灯片。这一次每人要准备两个课题,一个用于讲课,另一个用于说课。我讲课的课题是《三线八角》,说课的课题是《单项式的加减》。最终总算没有空手而归,获得了省优质课一等奖。记得正是这一年的暑假,于会祥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特级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才刚刚起步。这一年,于会祥被选拔为学校教导处主任,我接任数学教研组组长职务。
2002年,我连续被评为淄博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教师节,市教育局领导在鲁中宾馆人民会堂为我颁奖。从此,我也有了成为特级教师的梦想。
4.托起明天的太阳——点燃、激励
2000年,十八中创办了全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淄博新元学校。领导动员我到新元学校去任教,我考虑到1999年刚接了一个新班,这是我来十八中第一次从初一开始接班,前几年都是中途接全校最差的班级(其中的辛苦老师们都心知肚明),好不容易从初一接个新班,我不想中途放弃,领导最终还是答应了我的申请,让我把99级送到毕业。99级,我担任1班和2班的数学课,兼任1班的班主任。2班的班主任是范宗海老师,我们俩配合得极为默契,无论是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最终的升学考试,这两个班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特别是我担任班主任的1班,我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优秀生的竞赛辅导,到落后生的个别谈心,从每一次主题班会的设计,到无数次突发事件的处理。特别是我们班最后一次“告别母校”主题班会,同学们相处四年的感情终于爆发,纷纷借机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电视台的家长负责全程录像,并制作好光盘给大家留下永久的纪念。主题班会上,赵树理校长送给同学们的三句话让大家受用终生“成绩很重要,身体更重要,心态最重要”。大家别忘了,这是在2003年,整个社会都极为重视升学率的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三句话,也成了我送给每一届学生的赠言。
故事一:把笑脸写满每个学生的脸庞
我担任班主任的99级1班有一位很特别的女生小A,我曾去她家进行过三次家访。她是我班入校时成绩最差的女生,她自卑、寡言,认为比不上别人,让人瞧不起。初一第一次召开家长会,她的家长没来,也是唯一没到会的家长。第二天,我把小A叫出教室,问她的父母为什么没来开家长会。开始,她推脱父母有事来不了,后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哭了:“我从小就学习不好,父母从来不给我开家长会。”“真有这样的家长?还是小李撒谎?”一股好奇心促使我对小A进行了第一次家访。
小A的家住在潘庄一幢新的楼房里(回迁房),面积不大,虽是楼房,屋里却是农村大杂院的摆设,几件旧家俱象是父母结婚时买的,地上摆满了各种杂物,沙发上也堆放着一些东西。她上二年级的弟弟早已在家写作业。小A从沙发上收拾出一个空间让我坐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倒是她弟弟无拘无束,听说姐姐的班主任来了,跑过来跟我说他们班上的一些事情,夸耀自己在班里考了第三名,并数落姐姐学习不好。真是童言无忌,快人快语。小A忙截住弟弟的话,赶他去写作业。
这时,小A的父母从外面收工回来。她们因为前几年农转非,没有地种,又没有工作,只好靠做点小买卖养家。夫妻俩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也不善言谈。我和他们说起家长会的事,小A还真没撒谎。父母只埋怨女儿学习不好,说没脸到学校见老师。虽然我再三解释,但小A的父母就认准一个理:不指望女儿有啥出息,从小就学习不好,混到初中毕业,能挣钱养活自己就行。就是开家长会也没用。
从小A家出来,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如此家长,与新的时代简直格格不入。面对这样的家庭,小A能快乐吗?以后,还要求小李的家长来开家长会吗?小A依旧自卑,寡言。她每次上课都坐得端正,听得认真,但每次考试仍旧不及格。课间,其他同学相互打闹、说笑,小A却独自一人,不愿与人交往。
一年一度的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到了,小A也报名参加。在车上,我有意和小A坐在一起和她谈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谈她的小学生活,谈她父母,谈她弟弟,也讲一些校园中的笑话,每看到她笑一次,我的心情就舒展一点。
慢慢地她开始向我敞开心扉。在每周一次的“师生心语”中向我诉说心中的烦恼与苦闷,她在信中写到:“张老师,我很苦恼,我从小学就学习不好,没有人瞧得起我,也没人愿和我玩。小学的男同学都叫我“白痴”,我恨我的同学。你和别人不同,不嫌弃我,我很感激。我想好好学习,但我的基础太差,我还有希望吗?”她还在信中写了一首半通不通的诗:“走进十八中,别人乐无忧。学习倒第一,唯我独伤愁。整天闷不乐,多想哭一宿。”
面对小A的信任,我能帮她做些什么?我一次次地给她回信,找她谈心,鼓励她要相信自己,相信同学,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不是“白痴”。每周的“师生心语”,她都亲自送到我手上,唯恐让其他同学看到,慢慢地她进办公室也比较大方自然了。每逢值日,她都干得特别认真,她的小组也因她而多次获得卫生先进。有一次我班接到学校的劳动任务,清理操场的杂草。她主动从家里带来工具,许多同学都愿意和她分在一组。她真是太能干了,说一个人顶十几个人,一点也不夸张。我多次表扬她,她的脸上掩饰不住地露出微笑。慢慢地,她开始融入这个集体。
期末考试,她进步了八个名次,获得学习进步奖。但她的家长仍旧不来开家长会。我只得再次家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她的父母。
初二下学期的一个周一,小A没来上学。她家里又没有电话,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我只好让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去她家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小李已出走两天了,和六班的小簪一起。我找人捎信让小A的父母来一趟,帮助她们想想办法,但仍然未能如愿,只是让同学捎回话来,说孩子丢不了。我不敢怠慢,及时向政教处作了汇报。
小A出走的第四天,她的父亲急匆匆把我从教室叫出来,说小簪找到了,但小A还没有下落。让我通过小簪的班主任了解一下小A的情况。听说他们和小簪家是多年的邻居,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找小簪问问。后来,才知道虽然小A与小簪是好朋友,但双方父母之间却不和睦,互相埋怨对方的女儿影响了自家的孩子。
后来,在小簪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小A。其实小A并不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养女,而是想和小簪一起外出打工来帮助困难的家庭。小A不想再上学了,因为她怕同学们知道自己出走的事而笑话自己。幸好我没在班里进行宣传,并嘱咐去小A家的同学也要为她保密。我和小A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她送回家中,她答应我不再出走,好好上学。
她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好像从出走的经历中找到了一种自信,小A比以前开朗了。但她仍然有点羡慕小簪,因为小簪已辍学开始打工了。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夕,学校通知预收下学期书费。第二天,小A没来上学。中午,我又让同学去她家,可家中无人。
我只得第三次对小A进行家访。晚上,天很冷,一场小雪过后地上已经结冰,但小A家既没有暖气,也没生炉子。小A的弟弟仍然天真可爱,说明年就要升初中了。说着说着,小A的母亲哭了:这年冬天,小A的父亲得了重病,住院一个多月,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债,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父亲的生命。她买卖也做不成了,只能在外做“钟点工”,每月收入还不到300元。反正小A也学习不好,不如让她早点退学。面对这样的家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又能怎样?我没有权力决定小A的去留问题。但我很清楚:如果我放弃了,怕是小A的读书生涯将到此结束了。我答应她们向学校反映小A的情况,为小A解决书费问题,我知道学校也正处在困难之中,实在不行我个人解决也行。关键是小A还想不想读下去?小A站在一边默不作声,始终没说一句话,我知道她的心意,想找份工作,帮妈妈养家,但又不甘心就此退学。
我刚回到家,小A就从公话亭打来电话,哭着说:“老师,我还想上学,行吗?”我把小A的困难告诉了团支部的同学,大家都非常同情她,决定在全班发动为小A捐款。因为这学期刚刚为初四八班光文艳同学捐过款,我们班是捐款最多的班级之一。我担心学生家长会有意见,可班委同学向我保证,“我们带头,大家决不会有意见。”同学们很快就为小A捐款近千元,我个人也捐了100元。
多难的小A又回来了。参加了期末考试,虽然八门功课有七门不及格,班级的平均分会受点影响,但我这颗沉重的心却有些平静。
小A在写给全班同学的感谢信中写道:“在我离开学校的日子里,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爱这个班级,爱这个学校,爱老师和同学们。说实话,三年来,我生活得并不愉快,因为我学习成绩很差,很少有人能看得起我,也很少有人跟我来往。有时,还会有调皮的同学欺负我,所以,我曾经产生过怨恨,恨自己,也恨学校。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很关心爱护我的老师,以前,我把苦恼和欢乐都写在‘师生心语’中,让老师帮我分忧。今天,在我交不上学费的时候,同学们又为我捐款,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我从心里感谢大家”。
这以后,同学们也改变了对小A的看法,小A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说实话,每个老师对于聪明伶俐、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会有几分偏爱。可象小A这样的学生却是更需要偏爱的一类。对小A的关注越多,我越觉得她可爱。其实,小A除了学习成绩不好,优点还真是不少:上课纪律数她最好,值日也最认真,学校运动会没人愿报“800和1500”,她报!虽然只拿到一个第六名,为班级得了一分,但这一分的确来之不易。当同学们真情地为她加油时,她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有句话说得真好:“痛并快乐着!”1500米的痛苦掩盖不住她为班级争得一分的快乐,她尽力了。
有时我看到她笑,我就觉得今天的天气格外睛朗,哪怕是阴霾的天气瞬时也变得阳光灿烂了。我时常想,要是她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该有多好。此后,我真的有点不在乎小A的学习成绩了。因为她已经尽力。从小A身上,我体会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世上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容更美丽的画面了!班主任应该成为最优秀的心理医生,把笑容写满每个学生的脸庞!
故事二:梦想三班,梦想成真
2003年,我送走毕业班,来到了十八中创办的民校——新元学校。担任03级3班和4班的数学课,并兼任3班的班主任。
因为我们3班同学的名字中“梦”字特别多,于是大家共同给3班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梦想三班”。三班是一个梦的世界,王梦雪、王梦溪、张梦迪、郭梦娇……,三班的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有梦才有创造,有梦就有希望,孟林也有梦,这个梦成就了三班的一种精神,一种勤奋学习、勇于拼搏、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精神,老师也有梦,那就是在三班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班还是一个雪的海洋,王梦雪、姚澄雪、孙雪畅、徐雪钟……,三班同学的心灵都像白雪一样纯洁。雪,已经成为三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从心底喜欢我的三班,这些学生的年龄和我女儿年龄差不多,因此我常把这班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过去的岁月,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从军训中孩子们潇洒的身姿,到课堂上精彩的展示;从第一次雨中春游,到最后一次大峡谷之旅;从课堂上我没收的那个硬皮本(学生们命名为“课堂聊天室”),到后来的那本“女生论坛”;从课间争霸乒乓球台的快乐,到篮球场上摔伤后的痛苦;从“最佳辨手”的颁奖,到“数学小先生”的合影;从跳绳比赛中孩子们那如痴如醉的神情,到“我是谁?”猜谜游戏中那天真的笑容。四年来,校园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痕迹,留下了同学间纯真的友谊。我们的第一次运动会,以总分1分获得了全校的倒数第一,创下了新元历史的记录。一年以后,我们竟然以57分的总分获得了级部第二名,同样创造了奇迹。
从十八中校本部来到新元学校,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感觉,只有自己尽其所能,方能对得起这群天之骄子。
“梦想三班”成了我实现教育理想的“实验田”。从初一到初三,我们班因按时放学,而受到了兄弟班级同学的羡慕,也因此成为了学校的另类。按时放学是老师一个小小的梦想,这个梦很简单,但在大家都为了学习成绩加班加点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却很难,有些班从延长一节课到延长两节课放学,已经是家常便饭。提高成绩似乎演变成了一场延长时间的战争。大家看到的是结果,不知道的是,我也为此曾遭到个别家长的投诉,学校领导差一点就把我换掉。如果真是这样,我和梦想三班的命运都会改写。有个公式我们都知道“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有些人恰恰忽视了公式中的另一个维度。最可悲的是,大家都在拼时间,谁不拼谁就是另类。好在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支持我的。
初四的生活让大家体会到了什么是拼搏,也懂得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同学们终于用汗水织就成实力,用毅力成就了梦想。在省级乃至全国的各科竞赛中,我们班拥有了多个金奖:王梦雪、马成、杨端、王楠、聂小依;在中考中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年中考成绩列级部第一,31人升入淄博实验中学,另有5人升入省实验等省级名校。三年后他们高中毕业,2010年有38人参加国内高考,31人高考成绩超过一批(重点)本科分数线;另有三人参加国外高考,也分别被国外的名校录取。20多人被清华、北大、浙大、厦大、复旦、山大等211大学录取。其中:聂小依考入北京大学,马成考入清华大学,孙雪畅考入浙江大学,王梦雪考入香港科技大学,程志成考入厦门大学,谢抗抗考入复旦大学,王海琳、王梦溪、郭溪、杨佳琪、杨端、高鹏程六人考入山东大学,王楠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李想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张顾楠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郝天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姚澄雪考入海南大学,陆筱考入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参加国外高考的,毕耀祖、孟林考入悉尼大学,孙炎考入伦敦大学,李泽宇考入世界百强名校南安普顿大学。
让我感到欣慰的不仅仅是成绩。我们班还是全校唯一一个没有因为同学成绩差而中途分流或辍学的班级。虽然我的这份坚持连累了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因为学校考核教师用的是平均分,所以给我们班任课的老师没有人考核优秀。
借此机会,向老师们说一声对不起,是我的任性拖累了大家。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难道我不明白极端数据对平均分的影响有多大?有些班级初四能分流七八个人,咱怎么跟人家比平均分。我也曾带领大家去和领导理论,评价制度是如何不公,但在没有改变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只能尊重规则。再次向老师们说声对不起!!虽然大家对我没有一句怨言。
有人说教师这份工作凭的是良心,这或许是良心必须付出的代价!
梦想三班,梦想成真。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无不渗透着老师们的细心呵护。大家不会忘记陪伴我们初中四年的老师们,博学而帅气的语文韩老师、年轻漂亮的英语miss宋、诙谐幽默的物理“老毕”、睿智干练的化学丛老师、严厉却从不在3班发火的历史郭老师、和蔼而认真的地理宋老师、和3班感情最深的生物郑老师等等。为了梦想三班,老师们默默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梦想三班,还有很多故事。我把我们班两位学生毕业后的回忆文章拿来,作为补充吧。相信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比我这个数学老师要好!
(1)孙雪畅
《回望来时路——我的新元记忆》
为什么只听人哭笑不得地提起“中二病”,却没有“小五病”、“高一病”、“大三病”呢?我想是因为,大致涵盖了青春期的初中岁月,在人的一生中实在太特殊了。四年时光,从一个蒙昧小豆丁成长为独立青年,思维尽情开疆拓土,生命迅速拔节抽穗。我感到何其荣幸,在发现自我、定义自我、充实自我的初中四年里,新元给了我最善意的空间和最丰厚的营养。
在新元,我遇上了影响我一生中最好的班主任张宇清老师。张老师完全不是个古板守旧的数学老师,他总能组织些小竞赛来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还经常抛一些趣味数学题给我们“头脑风暴”,甚至在学生们心旌摇曳的雪天,课不上了,带我们去公园打雪仗!他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因材施教,我们“梦想三班”有着许多专有名词,比如代表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认真负责的“孟林精神”和在学习上有问必究、细致精专、孜孜不倦的“王梦雪精神”,这些都成了我们全班共同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
刚进初中时,听人说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我就没有参与班干部的竞选。但张老师不同意我的做法,一次次开导我鼓励我,给我讲“合适的担子挑上肩,非但不会把人压垮,还会让人走得更稳更快”的道理。实践印证了张老师的高瞻远瞩。原来,当班干部不仅仅是管理纪律、组织活动、带头劳动种种具体的职责,而是在无形中给你增加了观众,在许多双眼睛的注视下,你很难不更加积极,更加自律。班级、社团、校团委、学生会,参与的越多,我看到的学到的也越多,“优秀学生干部”成了我此后学生生涯里发光的航标和闪耀的徽章。
初一初二我也有过懒惰贪玩精力不集中,成绩眼看跌到中下游的时候。一身劲儿不知道往哪使,成绩张榜恨不能钻地缝,自己也明白来开家长会的爸妈脸上无光。但在那个时刻,我心里知道,在这世界上有个人仍然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张老师从来没有放弃我,就像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那样。我忘记了张老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激励了我,但我清楚地记得,揣着那股“不能让老张失望”的劲儿,我偷偷在被窝里问自己:你不想知道自己完全努力后能考第几吗?你不想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单前几名吗?甚至,是第一个呢?我暗暗发力,竟真的感觉到每个人都在反复说的“好好听课,好好写作业,好好预习复习”原来这么有用,于是我很快尝到了成绩拔尖的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在榜单前列安营扎寨。
在我成绩起落、自我和解的整个过程中,张老师的“法力”都笼罩在我的头顶,就像孙猴子翻不出的如来神掌。他能细心地发现我自创的笔记整理方法并给我充分的表扬,也在我犯浑闯祸迟到打闹的时候罚我站墙根拖走廊,在我考第一的时候高兴地向我竖起大拇指,也在我诚心悔过保证不再惹事生非时再不深究。好像在张老师面前,你的小聪明小伎俩总被他轻易看穿,又被温和地包容和原谅,而你的努力和认真,他也都一一看在眼里。
张老师一直鼓励我们每个人都去全力以赴一次,试试看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也总会跟学弟学妹们讲,去努力吧,去拼命考一个第一名吧,这可能成为影响你人生的节点。这种“努力就有回报”的爽劲儿堪称我青春期里的神来一笔,它让我迅速结束了“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各种纠结——沉默的还是聒噪的,稳重的还是跳脱的,耿直的还是圆滑的——不重要,因为“去做一个优秀的人”的答案呼之欲出,这个定义里包涵了一个人对自己最高的要求。
孙雪畅主持学校升旗仪式
一群像我这样的顽猴儿在张老师悉心地又“敲”又“捧”之下,我们“梦想三班”一直团结热闹,一起奋发向上,一路高歌猛进。时隔多年,除了横竖刀法切出不同椭圆截面的西瓜外,我的生活中几乎没了数学的踪影,我再也想不起张老师讲过的那些解题思路,但我永远都会记得,他对我们正道直行的言传身教和殷殷期望。
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感性而富于审美。从小到大,我遇到过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老师,遇到过要求学生们把作文写成八股的语文老师,他们或许同样是带得出好成绩的优秀教师,而在新元,教过我的韩全富老师和孙洁老师,都能够教学生在纵横古今的文字里发现真善美,体会文字背后的厚重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学《出师表》,年少的我们初懂一代名相的殚精竭虑,读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纷纷流下热泪。学苏东坡,我们试着领会一个挥毫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不羁男儿,何以流露“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缱绻情思。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鲁迅、林语堂,书本上的那些遥远的名字,好像一个个都是老师们的好朋友,他们讲起每个人的生平和性格,表达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评点,都叫人觉得那么生动可信。韩老师还曾不拘一格地为我打开了诗歌世界的大门。有一回,我偷懒把作文写成了诗,草草了事交了作业。韩老师叫我去办公室,我眼一闭心一横:自作自受吧,挨骂是肯定的了。但韩老师却认真地指出了我歪诗里的几点优秀之处(我根本就没想到我那凑数之作里还能有什么优秀之处)和几点不足之处,还顺手借给我几本诗集,推荐我去进一步阅读和学习相应流派的诗歌。我大受鼓舞,不过此后只敢在写完作文的基础上另附诗歌了。作为两位语文老师的课代表,他们常有好书可以被我近水楼台借回家,多是些散文和传记,也有不少历史新说和当代文学,我在初中养成大量阅读和随手摘抄的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
教英语的Ms宋,宋晓明老师,简直是我们全班的心头挚爱。她美丽、善良、热情、优雅、认真,你能想到的美好的形容词几乎都能用在她的身上。现在的我大概跟她教我们时年龄差不多,我此时方能体会,Ms宋在我们身上付出的心血是何等之多。课间我们都爱跑她的办公室,因为她总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笑眯眯地跟我们分享她的见闻和零食。她常常不值班也批改作业到晚自习时间,嗓子发炎必须捏着喉咙继续上课,胃痛时需一手杵着胃部倚着讲台,却仍然一堂课精神不减毫不休息。除了授课,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带我们排练、备考,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和学科竞赛。后来我到美国读法学院,遇到的很多人都对我的英语水平感到惊奇,我会骄傲地告诉他们:在我们中国,从小就要学英语,而我在初中时幸运地遇上了一位非常美丽善良的老师,她帮我打下了很好的英语基础,此后我再也没觉得学英语有多困难。背着新元老师们打点好的行囊,我们“梦想三班”像蒲公英小伞兵一样降落在全国各地,甚至远在美洲、欧洲、澳洲生根发芽。笑着闹着,争着赌着一起翻过青春山川的我们,如今也长大成人,成为彼此生命里最可依傍的手足至交。
感谢新元,不仅治好了我的“中二病”,还赋予了我成长所需的钙铁锌硒和维生素ABCDE,让我成长为现在的我。每每回忆起那些成长中珍贵的点滴,幸福和感恩都会涌上心头,让我催促自己更努力更专注地生活,不负过往,不惧将来。
(2)王梦雪
《梦想三班,梦想开始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从小到大自己做过的无数个决定中,去新元念初中无疑是最正确的之一。 还记得五年级毕业准备升初中的时候,家里强烈建议我选一个离家近的中学,但是由于一起玩的小伙伴们都去新元,我就坚定的说一定要去新元,还向爸妈保证每天自己骑40分钟自行车上学不用爸妈接送。爸妈尊重了我的意见,但也告诉我这是自己的选择不能以后抱怨离家远。
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做了这个选择,并且幸运的进入了梦想三班,遇到了班主任张老师,遇到了三班这个欢乐又积极向上的大集体,遇到了每一个教过我们的亲切又负责的老师,英语宋老师,语文韩老师,物理毕老师,化学唐老师。
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但每次想到他们我甚至能记得他们在课上经常说的话,经常做的手势。我想新元教给我的,其实并不是如何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模范的学生,这些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教给我们。新元教给我们的是,更珍贵的,如何对自己有自信,如何相信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何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些在新元读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只是知道自己每天过的很开心,班里的气氛很融洽,随时都能跟老师真诚的交流。以至于在后面的读书生涯里,我一直都把老师当成可以说真心话并且寻求意见的朋友,因为初中的经验塑造了我这样的想法,而且我也意识到了这样的经验是多么的珍贵。
毕业好多年后,我观察到梦想三班的同学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各自去追寻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在澳洲的,有在英国的,有在美国的,大家从事的事业不同,可都有一个相信自己并且目标明确的心。归根结底,是新元在我们性格的塑造期,启发我们去寻找自己的热情,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而并不是只为考一个好的成绩。
能够初中四年有张宇清老师做班主任,真的是我人生及其幸运的一件事情。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张老师并没有对我们的学习有过分严格的要求,我们班是每天最早放学的,大家有时间去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男生们去打篮球,女生们可以去唱歌跳绳。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班级的气氛十分和谐,有每个同学的帮助,我这个班长当的也不费力气。每当有集体活动,比如说唱歌比赛,运动会,我总听说其他班级找不到领唱的和参加长跑比赛的,可是我们班大家都积极踊跃的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没有人觉得为集体贡献力量会耽误自己的事情,我们把整个班级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这跟张老师潜移默化的成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初一初二我们,这些在性格形成期的小朋友,没有为了成绩而形成的过于紧张的竞争状态,反而学会了做一个积极为团队贡献毫不自私的人,这可能就是现在最珍贵的“团队精神”吧。当时的我们并不能领会这些事清,无法意识到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有多么的微妙却又费劲心思,但在很多年后,我还跟好多初中同学一直保持往来,大家时不时聚在一起,都会总结出当年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的高明之处。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初一初二我们班同学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全年级六个班,有一次期末考试级部前15我们班只有一个人。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开始担心了,虽然大家都很信任张老师,但是也担心这样孩子们的成绩会不会受影响。张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相信我们班,在毕业的时候一定会是最好的。后来事实证明,张老师是对的。
进入初三以后,学业开始逐渐紧张,我们需要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并且各种竞赛也接踵而至。学校的集体活动减少了,大家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业上。得益于初一初二塑造的良好环境,我们班的同学关系十分融洽,大家互帮互助,每当我有不会的问题去问我的同学,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解题思路仔仔细细教给我,即使暂时没有想好,也愿意跟我一起解决难题。一是得益于这种共同促进的环境,二是得益于大家在初一初二没有被逼迫学习从而产生厌倦感,在初三初四吸收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我们班的成绩突飞猛进,初一初二的轻松快乐,反而让我们积累了的更多的钻研精神,在中考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这个现象很神奇的一直持续到了我们离开新元进了高中,我们班好几个男生在高三的时候再次发力,把成绩提升了一个档次。
后来就连高中的老师都跟我感叹:“你们初中班里出来的孩子就是有潜力,会玩也会学”。 张老师的教育使我们,学会放松,但也学会了积累力量,把学习当成一件开心的事情,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
除了学业与成绩,张老师还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班主任,用他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被关爱的。
我记得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张老师让我们班同学每人带一张小时候的照片,贴到班里的公告栏里,然后他会一个一个猜这是谁。我现在都能回想起,当老师猜对一个同学时,那个同学脸上惊讶又满足的笑容。我想对于一个初中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个举动无疑是告诉他,你对老师是重要的。张老师通过这个方式,告诉了我们班,每个同学对他来说都是特殊的重要的,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我们班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自甘堕落,因为大家知道,老师一直是关心你爱你的。在家里选照片的时候,我还跟爸妈一起回忆了小时候的样子,其乐融融,我想这也是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知道爸妈一直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所以据我了解我们班的同学,跟父母的关系一直都比较融洽,现在也是这样,有时我跟同我一起在国外的初中同学聊起未来准备回国还是留在国外,大家都表示早晚是会回国的,不说其他的原因,就为了父母老了要离他们近点也要回国。这些想法都与从小到大的教育密不可分,都与新元与张老师密不可分。
新元是成长开始的地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新元,给了我们快乐难忘的初中四年,是新元,把我们送上了追寻理想的道路,更是新元,让我们成长为善良孝顺乐于贡献的人。衷心感谢母校,并且希望更多人能接受到母校的教育,成为努力拼搏,心怀天下,快乐生活的社会栋梁之才。
故事三: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后来,阴差阳错,我又放弃了4班,接任5班的数学课。说起5班,有个学生不得不提,因为“转班”。学生转学,大家司空见惯,但转班却极为罕见。从教40年,我也只遇到过一次。
初四上学期,校长亲自找我谈话,要把5班的小B转到我们3班。我考虑到和兄弟班级以及和同事的关系,没有答应。但校长的态度却很坚决,必须接受,并和我详细说明了原因。这个同学在转班前由于和班主任及同学间的误会没有及时消除,慢慢的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曾经多次有过自杀的行为。
小B的父母都是市直机关的领导,但对孩子的痛苦却无能为力。万般无奈之下才请求学校领导把孩子转到我们班。最终我还是答应了。小B来到我们班后,我特意安排他以前在竞赛辅导中关系较好的马成同学和他同位(小B和马成都是学校数学竞赛辅导班的学员,都曾在省数学竞赛中获的一等奖),课间负责主动和他聊天。班级活动也有意邀请他一同参加,使他尽快的融入这个新的集体。我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讨论问题为名和他谈心,慢慢的他才向我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原来,他与原班主任的矛盾由来已久,再加上班里的同学都疏远他,在班里他找不到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几乎天天都生活在噩梦中。后来这种不良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一走进教学楼心中就会有一种莫明的恐惧,更不敢走进原来的教室。几次想自杀都没有成功。他刚来我们班时,脖子上还留着一道上吊留下的暗红色痕迹。
在办公室,老师们经常会见到学生的母亲为了孩子而泪流满面。可这次,小B的爸爸,一个中年男人,和我谈起孩子情况的时候,竟然不顾及市政府领导的身份,多次失声痛哭。说一年多来,一家人已经被孩子折腾的焦头烂额。也曾多次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从淄博到济南又到北京,光病例就有十几厘米厚。但孩子对此却很反感,抵触情绪非常大。我就利用个人关系找到我原来的同事,一位富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聊天,帮他排解心中的烦恼。有时他因病不能到校上课,我就到他家里去给他补课,并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谈心。慢慢的,他终于恢复了自信,并顺利的参加了中考、高考,就读于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
再次看到孩子阳光的笑脸,我的心稍稍有些安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而我们关注的特殊学生往往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他们的心灵极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就已经伤害了他们。因此,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自卑,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平等相待,真正把学生当成知心的朋友,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倾吐心中的郁闷和不快。
故事四: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
03级学生07年毕业,我又从初一开始担任1班和2班的数学课,并兼任2班的班主任。1班的班主任是英语教师宋晓明,我们再次合作。
初一的第一学期。教导处招领处送来一个学生的钱包,是我们班一位女生小C的,里面有一千多元钱。为了慎重起见,张主任通过钱包里的电话信息确认了失主,并找到了这位女生的母亲,把钱包还给了孩子的家长。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我开始调查钱的来历。后来经多方证实,钱是这位女生从父母那里偷来的。原来小C的父母都在桓台,只有她和奶奶住在张店。由于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奶奶又从来不给她零花钱,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从父母钱包里偷钱和说谎的毛病,从开始的几块钱到五十、一百甚至上千,有时候被父母发现了就只有等待挨打。
当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承诺给她保密,我知道这种消息被泄露的危害。我多次和她谈心,肯定她优点的同时也对她一些偷钱、说谎等毛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第二学期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是她的生日,我就邀请了她在班里的两个好朋友吴婉莹和王耀贤,在一家小餐厅共同为她庆祝生日。过了一段时间,小C给了我一本她小学的日记,彻底的向我敞开了心扉。
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只有在这本日记里,才有真正的自我,我不会让任何人看这本日记的……从三年级开始原来的我已经不复存在,我开始伪装自己,……在我心里亲情已经破碎,我的心已变得冰冷…….父母很少给我打电话,但我每天都在渴望父母的电话,我讨厌每天都在渴望和失望中度过”、“上了初中,我对友情依旧是那么渴望,可对亲情却依旧是那样冰冷,我每次以学奥数的名义从父母那里骗到钱,与朋友吃喝玩乐,可纸是包不住火的,谎言终究被揭穿了,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挨打和叹息。而张老师却耐心的给我讲道理,与我沟通,我和父母从没有像跟张老师那样平等的交流过,就连见面的次数也少的可怜。我当时想,为什么我的爸爸不能像张老师这样呢?”
我看到日记后很受感动,就给她回了一封简短的书信。信是这样写的:谢谢你的真诚与信任。一本精美的日记,珍藏着一颗受伤的心灵。虽然内容不多,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你渴望友情、渴望理解、渴望信任的心情。这种渴望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成熟的标志,你长大了。你是一个很优秀也很可爱的女孩,老师很喜欢你,不仅仅因为看了你的日记。在班里你有很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极其珍贵的,要倍加珍惜。友谊来自彼此的信任与理解。我理解你的处境,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使你对父母产生了很深的误会。可在我与你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父母是很爱你的。只是他们工作太忙,又不善于表达,才造成今天的局面。老师很看重你的这份信任与感情,也会倍加珍惜的。从此,你会多一份父爱,多一份友情与亲情。
在与小C的交谈中,我还了解到,她从来不把桓台父母的家当做自己的家,因为在桓台的家里还有一位小弟弟。她说“我觉得我在家里就是个多余的人,没人关心没人爱。”她说只有通过偷钱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愤怒,吸引父母的注意。于是,我多次与她的父母进行沟通,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后来,她的妈妈已经带着弟弟来张店和她住在一起了。
从此,小C像变了个人似的,班级活动非常积极,出板报、演节目,帮卫生委员收同学的体检表,处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她还经常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看着小C幸福的笑脸,我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在大家的班主任生涯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类似学生偷东西之类的恶作剧,不知不觉老师们也就变成了“破案高手”。能否“破案”考验着老师们的智慧,但如何对待这些被抓的学生,却拷问着我们的良心。
台湾著名学者李坤崇教授有段话对我的触动极大:“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都是水晶般透明和纯洁的,只是有时候它们也难免蒙上尘埃,作为教师要小心地拭去尘埃,还心灵以纯洁,并小心地呵护,不要让它们被尘埃再次玷污。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地方式去对待它们,当它们破碎的时候,老师的心也会被撕裂的很痛……
故事五: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小D是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初二下半学期,自从体育课上打篮球受伤之后,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经常莫名其妙的怀疑自己被身边的东西砸了脑袋。以至于不敢打篮球、乒乓球,不敢上体育课。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幻觉,感觉身边的梯子会突然倒下来砸到自己。
为此他感到非常痛苦,总是怀疑自己因为体育课打篮球的时候,被篮球砸坏了脑袋,经常请假在家休息,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
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痛苦万分。于是我就主动向市教育局的心理辅导师翟兆博老师请教,原来小D患上了轻微的强迫症。这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性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一方面建议家长尽快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一方面向校长进行汇报并请示处理方案。在专家的建议下,家长决定和孩子去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
孩子住院期间,我一直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小D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做好通话记录。由于大家对“精神类疾病”比较敏感,这种事好说不好听。所以,应家长的申请,我对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严格保密,就说是因为骨折住院。因为孩子终究要回到班级,这种消息一旦在学生面上泄露,必然会伤害到孩子。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专家的治疗,孩子慢慢恢复了正常。他虽然住院接近半个学期,但并没有影响功课。在中考中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实验中学计划内录取。看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班主任最大的心愿。
纵观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频繁的考试、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面对父母离异或关爱缺失的困扰,很多学生会焦虑不安,忧虑重重;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班级中的后进生更是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经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不能很潇酒地撇开学生的成绩来谈教育的成功。老师们都经历过只凭平均分来评价班级和老师的那个时代。在优秀生身上,老师们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也品尝着成功的欢乐。然而,落后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对待差生无时不在拷问着我们的师德。许多老师和我一样,一直在坚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一个差生因为学习差而中途退学。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班人,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和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尽力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5.放飞心灵,成就梦想
放飞学生心灵,方能成就梦想。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是全体学生直接沟通的渠道,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一定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发动学生,把教育内容寓于其中,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并使学生行为习惯上得到最大改善。我的班会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1)真诚沟通,放飞心灵。
我认为,班会应该让学生心理上没有任何负担,每个同学都释放自己,敞开心扉,谈理想、谈人生追求、谈同学关系、谈学校生活,让学生真正有家的感觉。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时,才敢于和愿意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听到学生的心里话,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比如初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师节,我召开“我和我的小学老师”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的快乐时光,和母校老师们对自己的关怀,并特意安排时间让他们回母校看望小学的老师,因为刚上初一,学生和初中的老师交往还较少,而对小学的老师还保留着深厚的感情。
初一的六一节我们班还设计了 “特别的六一节”系列活动。六一节”是幼儿园和小学生们的专利,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就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了。但是,因为我们淄博的孩子实行的是“五、四”制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和“六、三”制的孩子们相比,同是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初中,人家还在小学。人在初中,但学生们的心智水平却还是小学生的。他们也盼望这有一个快乐的六一节。所以,我们特别策划了特别的六一节系列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
系列活动之一:猜猜我是谁?
这个活动在我所带的班级已经传递了三届,每一届都带给大家美好的回忆。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小学以前的照片,凑在一起搞个展板。每一张天真的笑脸,就会把大家带回到那个美好的童年。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是一颗花,一粒果子,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长成了一棵树,一片天。但仍然泯灭不了心中对童年的快乐遐想与向往。有些同学竟拿来了自己的“百日照”,你还能认出他是谁吗?
系列活动之二:获奖证书展览。
学生在小学的获奖证书还都自己珍藏着,有时候偷偷拿出来看看,回味着那份快乐和喜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把奖状贴在墙上的情景。上了初中,这些东西都尘封在自己的家里,没有人与你分享。六一节到了,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获奖证书统统带来,搞一个展览,同时讲一讲证书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收获与快乐。
系列活动之三:玩具与收藏展览。
这是应同学们的提议搞的。让大家把自己曾经最喜欢的玩具和一些小的藏品拿来展览,供同学们欣赏。李淑毅拿来了好多我从来也没见过的纸牌,王方奕竟然收藏了一盒子衣服的小商标,张泽旭收藏的一些烟盒我也从来没见过,也不知他从哪里搞来的,还真是个有心人。还有拿布娃娃和积木的。王翰林则带来了双节棍,舞动起来还有模有样的。很是可爱。老师也把以前的一些作品展示给了学生,要不是借这个机会,有些东西大家是永远也不会见到的。
(2)交流互动,实话实说
我们开班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热爱生命、学会坚强、直面竟争、不怕挫折等,而所有这一切的主体都是学生。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如果不是从学生中来,不能让学生有所收益,那将是失败的。要使学生真正转变,改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必须使其自己去想,自己去说,自己去做。新时代的师生关系绝不是 “专制管理”,而是 “赏识民主式”管理。
我们利用每周五的活动课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每次活动有1~2名主持人,5~6名嘉宾,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小主持人主持的有模有样,嘉宾们也乐此不彼。同学们交流的话题很广泛,从课堂纪律到学习方法,从电子游戏到动漫世界,从电视节目到电影大片,从儿时的游戏到今年的春游,从生日该怎样过到有趣的愚人节,从班级卫生到宿舍纪律,从美梦成真到最喜欢的老师,真是五花八门。每次活动都是在漫长的期待中开始,在恋恋不舍中结束。看到同学们交流的这么开心,这么坦诚,老师的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互动交流是指所有或部分参与人,就某一主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驳斥和赞同等,如问答、座谈、讨论、辩论等,这种互动可能是双向的也可能是多向的。
(3)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设计班会主题。
设计班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班会的主题,并且围绕主题把握内容,设计班会的全过程。从具体要求上讲,明确教育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好的主题或切中时弊,震撼学生心灵;或富有感召力,激发学生热情;或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心中云雾渐开;或富有诱惑力,使学生不吐不快,言犹未尽。
案例1.2008年4月18日的《鲁中晨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韩国首尔淄博籍留学生发来求援信,急需1000面国旗,支持奥运之火27日在韩国首尔传递。班会上,大家一起学习了鲁中晨报的有关文章,得知捐赠活动截止到当天下午,同学们也纷纷捐款,并冒雨共买来20面国旗送往报社。那段时间,大家并通过电视新闻随时关注火炬在国外的传递情况。
案例2.四川的地震灾情牵动着学生的心。我们及时召开“震灾无情,人有情”的主题班会。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同学们心中达成共识,献出一份爱心,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同学们自觉自愿的拿出自己节省的零用钱、压岁钱踊跃捐款。平时同学们为买一瓶矿泉水或一只冰糕而斤斤计较,但听为灾区捐款慷慨解囊。其中寇天元、徐子轩、王艺璇等人每人捐了100元,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寇天元说,四川是我的老家,我是在那里上的幼儿园,对四川有着特殊的感情,四川遭受如此大的灾害,我理应表达一份爱心。
(4)通过班级活动,给学生留下故事
回忆我们的求学生涯,留下深刻记忆的不是知识,而是故事。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最重中之重的,是给孩子们留下故事,留下场景,留下情感,留下体验。这是大智慧的追求。而班级则是这些故事生长的最佳园地。
案例1.走进广电
案例2.组织风筝比赛
案例3.组织春游
案例4.打雪仗
案例5.送别
案例6.告别母校主题班会
教师代表发言
家长代表发言
合影留念
每一届毕业班我们都会搞一次“告别母校”的主题班会。学生们自己设计自己主持,并邀请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只有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每次活动老师和同学都会留下惜别的泪水。
大家一起回忆初中这段美好的时光,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共叙友情,释放自己的情怀。老师们则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初中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学习旅程的起点。临别之际,再为学生们添一把火。每次“告别母校”的主题班会我们都请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并制成光盘发给每一个学生作为初中阶段永久的纪念。毕业之后的多次聚会印证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
作为班主任,总有种老母鸡保护小鸡的那种情感。有时候为了学生,免不了是要受一些委屈的。不求别的,只求一份心安。好在我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同事们的理解。
6.专业发展路漫漫
课题研究的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1999年,于会祥邀请我和刘同军共同承担了一个省级课题《“探究——主体参与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了课题的顺利进行,我们又邀请市教研室云鹏老师担任导师,共同讨论课题的设计实施,从查找资料,到课堂实践,再到实施方案的一次次修订,倾注了大家的心血,我第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2000年暑假,课题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在全市教学成果推介会上,我代表课题组对教学方案进行了解读,还出示了一节公开课,刘同军老师第一次对全市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几何画板培训。
2008年,我和刘同军共同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从立项到实验再到结题,历经四年,最终课题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个项目的破题,也打破了一线教师不能做前沿课题的神话。
2014年,数学组又承担了全市教育创新项目“初中数学数字化教与学的实验与研究”,两位校长亲自挂帅,这给了我们很大压力。我和李强、房文慧两位主任,还有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一起,白天除了正常上课,还要为实验班开设《动态数学》实验课堂,晚上备课、查找资料、撰写实验报告。最终,我们的创新项目终于破茧成蝶,获得全市创新项目一等奖。
接下来,从2017年开始,我又开始主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研究》,经过我和石校长及李强主任的不懈努力,我们学校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高端初中数学实验室,2020年,我们的课题也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先后获得淄博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课题组成员中,于会祥、刘同军、和我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房文慧被评为淄博名师,李强被评为淄博市教学能手,吴晓红老师也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和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从2002年被评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到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我整整跨越了15个年头。其中有两次与省特级教师擦肩而过。最为可惜是2013年,我已经冲出淄博市的评选,距离省特级教师只有一步之遥,结果在省评中落选。反思自己的落选,还是自己的条件不够优秀。大概是时间隔得太久了,自己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这件事,使我深深懂得了“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磨炼,才让我成为现在的我。2015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邀云鹏老师写个序言,云鹏老师欣然写下了《火炼中的真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大概是云老师一步步看着我和于会祥、刘同军老师共同成长,但我太不争气,离他俩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些恨铁不成钢吧。
2017年,参评省特级教师之后,又被市教育局评选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看到身边优秀的青年教师,我就会想到引领我专业成长的于会祥和刘同军,我尽其所能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带领他们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活动,为大家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他们努力奋发的斗志。工作室成员中先后有三人被认定为淄博名师,一人成长为淄博名师培养人选,一人成为齐鲁名师培养人选,两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2人成为市级教学能手。看着老师们不断进步,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2021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其实,说起专业发展,我和于会祥、刘同军都会不约而同地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云鹏老师,另一个是我们的老校长赵树理,他俩是我们仨共同的伯乐和专业导师。那干脆就把云老师为我写的序言《火炼中的真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和赵校长写的书评一并贴上,来见证我们的专业发展吧。
云鹏老师陪同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
(1)《火炼中的真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代序)
云鹏
张宇清老师的文集《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即将出版,邀我讲几句话。
记得第一次认识宇清老师还是在九十年代,当时张店地区厂矿学校组织了一个学科教研活动。参加活动前虽然知道当时的厂矿学校教师中藏龙卧虎,但还是被其中一位老师的发言深深吸引:在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也没有方方面面的 “煽情”,但其条理的阐述和娓娓道来的风格,以及对教育理论的把控和深入浅出的实例,均恰到好处。这就是本书的作者——张宇清老师。
后来再打交道时,张老师已经调到淄博十八中,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张老师在98年参加市里的优质课评选,并获得第一名的事情。但凡在其他学校参加讲课比赛,一般老师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控,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但张老师除此之外,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他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和略带夸张的肢体动作似乎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学生们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以及下课后意犹未尽的表情,让人们从中领会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记得张老师讲课的课题是《梯形》的第一课时,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课堂上张老师自制的教具“钉子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钉子板上利用彩色橡皮筋,灵活的勾勒出一个个四边形。从一般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到梯形,再从一般梯形到等腰梯形,以及梯形中的各种辅助线都在钉子板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节课让学生们体会到了亲自动手“做数学”的乐趣。那时候还没有多媒体课件,从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到教具的运用,都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搞教育科研无疑是一件劳心又费神的事情,但张老师却乐此不疲:在各种教育期刊发表文章自不在话下, 2001年和2002年,他和刘同军老师一道携《有趣的滚圆问题》和《镶嵌》连续两年蝉联淄博市初中数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评比第一名,并在山东省和全国均获得一等奖。他俩共同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更是获得国家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是张老师从自己撰写的300 多篇文章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其中大部分都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这些文章真实记录了宇清老师三十多年的教研工作实践与思考,是用青春热血饱蘸着激情岁月撰写的一位普通教师的教育自传。细读张老师的文集,从宏观数学教育理论,到中观课堂教学设计,再到微观的学法指导和解题研究,几乎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宇清老师的身影。书稿立足数学,却从人文的视角切入;有班级管理中的育人故事,也有对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书稿文理交融,读来趣味横生,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谈到宇清老师的教育教学,不得不提到他的育人故事。多年前的一天,张老师把他在告别母校主题班会上的演讲稿发给我看,那文章,哪还像出自一个数学教师之手,简直就是中文系造就,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一次,我外出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一项督导检查,同行的一位老师聊起了他孩子眼中的班主任张宇清老师,言谈之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近几年来,为了培养年轻的数学老师尽快走上教育科研的轨道,在省、市搞的一些活动中的一些优秀案例,我们会有选择地鼓励其发表,但这其中总会有一些老师对如何写文章不太入门,给文章润色,调整架构这个活,我就时常麻烦宇清老师来做,对此张老师从无怨言。
看完宇清给我的书稿,或许是限于版面的原因,我所知道的有些精彩内容却并不在这本书里面,看来好货还真是不少。也正因为如此,在张老师要我给他的这本书写个序言时,感到压力山大,但没理由推脱,权当体会一下被赶鸭子上架的滋味吧。
淄博十八中作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教学科研、课程开发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同时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还记得当年我和于会祥、张宇清、刘同军一起研究“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时的情景,现如今的于会祥和刘同军都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的荣誉,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界的翘楚,张宇清老师也早已被评为淄博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2014年该校的创新项目“初中数学数字化教与学的实验与研究”又获得全市的一等奖。《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出版值得祝贺,希望宇清老师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勤于思考,敏于实践,不断探索,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云 鹏
2015年8月13日
(2)一位优秀教师的育人路径
---读张宇清《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
赵 树 理
张宇清老师的新著《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读后眼前一亮;再读,亮在心里。我当即给张老师编发了一条手机短信:新书已读,甚为惊喜,你是一位很有心做教育的老师,数学教学,你用哲学头脑来思考,用文学语言来施教,为了让学生学好,你把知识精心梳理的“好学”,三十年孜孜探索,你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书育人路径,衷心祝贺你!
我和张宇清老师在淄博十八中共事八年,我任校长,他是数学老师。记得是1996年,张老师从张店一所厂矿子弟学校调入淄博十八中,当时他在初中数学教学上已小有名气,是学校“挖”来的人才。在我们共事的岁月中,我听张老师讲课或执教观摩课很多次,每节课都有新收获。在评课或个别交谈中,我都对他给以鼓励和赞扬,让他积极争做名师。张老师用自己三十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能让学生受用终生的教书育人路径。在他的这部新著中,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张老师善于研究、灵活施教、学生乐学、育人生动的智慧之光。
作为数学教研组长,不仅要自身硬,还要带领全组老师不断攀登,一年又一年;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教好数学,还要引导全班学生人人成功,一届又一届。张宇清和其他老师一样,要把这长长的“计划”浓缩在每一天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日复一日,坚持常年。从《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这部二十五万字的著作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和感悟出张老师在淄博十八中这座圣园里甘为人梯、勤奋跋涉的闪光足迹---
理论导航是支点。张宇清新著的第一部分是“理论导航”,这些文章体现着张老师把数学教学的教科研理论作为先导的教学思想,很有独到之处。支撑一个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首先就是教育理论,这是老师传播知识的根基。张老师用他的教学思想方法作指导,点燃了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满腔激情。
课堂教学是重点。张宇清新著的第二部分是“课堂实践”,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张老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和突破教学模式,并逐渐过渡到无模式教学,形成和树立了带有强烈个性的教学风格,进以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张老师的课堂实践非常值得借鉴。
学法指导是难点。张宇清新著的第三部分是“学法指导”,是全书的精笔之作。做任何事都是要讲究方法的,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方法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张老师几十年都在致力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秘诀,并因此也成就了他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要让学生把数学学好,就要让数学的一个一个知识点变得“好学”,如何才能使之“好学”?这就要看看用什么方法了。张老师的金钥匙就藏在他的著作里。
解题研究是突破点。张宇清新著的第四部分是“解题研究”,从这里面才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教学真功。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离不开解题的,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张老师不求面面俱到,只为经典有效。看看张老师是怎么总结的吧:不求全面覆盖,只讲学生最需要的,选题经典,解法多样,以实用为宗旨,以提高解题能力为目标。这样教,学生成绩能不提高?
如何育人是亮点。张宇清新著的最后部分是“育人故事”,通篇折射出他独具匠心的育人思想。张老师多年担任班主任,这期间许许多多生动的育人故事,就像一串串美丽的花环编织了他的生活,记录着张老师在教学中和他的学生们结下的深厚友谊。还不了解张老师其人的,当你读了他的育人故事后,肯定会发出感慨:张老师不愧是教书育人的一面旗帜!
五十出头的张宇清老师已有三十多年教龄,可以说他三十年始终如一,坚守着他的数学教学的神圣岗位。不说他已有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也不说他还有着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多次优质课和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的记录,最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买书、淘书、读书和笔耕不辍。张老师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或在不同类型研讨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已达300多篇(次),并参编了10多本书籍。《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这部新著,正是张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总结,篇章处处精彩,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受用终生的。
愿张宇清老师沿着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前程更辉煌。
2015年12月28日
7.见贤思齐,携手同行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如今,曾在一起工作过的于会祥、刘同军老师早已调离了淄博,如今都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他们各有所长,于会祥擅长教材处理,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犹如行云流水;刘同军擅长现代化信息技术,他的几何画板水平在淄博乃至山东堪称高手中的高手,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我们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终究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十八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还有张俊爱主任。其实,她只是学校内聘的一位教学处副主任。我们共事20多年,耳濡目染张老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她看似平凡生活中那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我时常会被张老师身上所透出的那种正能量所深深震撼!
1996年我初到十八中,学校实行的是级部办公,我教初三毕业班,张俊爱老师是初二的级部主任。因为不是一个级部,不在一起办公,所以我和张老师很少有机会交流,很多关于张老师的故事都是从办公室的老师们那里听来的。
记得于玲老师曾和我谈起和张主任住在一个单元的一些故事。那时候,张主任有个习惯,放学后总是把完不成作业的同学留在办公室辅导,很晚才回家。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后经常在家门口等张主任回家,有几次等得太晚,都在门口睡着了。那时候,张老师的身上已经有了许多光环,比如淄博市“巾帼能手”、“三八红旗手”、 “岗位明星”、“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山东省“先进女职工”和 “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我和张老师真正的交流是从一次全国的会计师考试的监考开始的。我和张主任分在一个考场,由于我原来没有参加过这类正规的监考,对监考的一些环节都很陌生,比如,如何按照“S”形贴考号,如何密封试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张主任一个人主动承担。从试卷的检查、排序,到密封线的缝制,张老师都特别认真。(那时候密封试卷都是用针线一针一针缝合的。)
在教学上与张老师搭档,是从我03年调入新元学校开始的。从这年开始,我和王连杰老师担任03级的级部主任,张主任是学校的教务处副主任,分管我们级部,我们开始教平行班。这一级只有6个班,吴燕老师教一二班,我教三四班,张主任教五六班。还记得那年的军训,由于新调入的老师没能及时报到,五班的军训全是张主任手把手带出来的。她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当时,由于新元的新教学楼还没建好,我们曾在十八中高中楼的大办公室办公,十几个人在一起,特别热闹,但大家在一起除了备课和讨论学生情况很少聊天。在大办公室的那段日子,张主任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她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每次考试,张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最好的。这时的张主任已经是淄博市“十佳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和“全国优秀教师”。
我和吴燕老师经常感叹,张主任就像个铁人一样,不知苦和累。即使后来和张主任分开,不在一个级部了,每次去她的办公室看到的,都是排队等待辅导和面批作业的学生。她的桌子上还是堆满了学生的作业。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内退离开学校。
有段时间,张主任负责检查学校的卫生和自行车摆放,她到校的时间更早了。从校园的每个角落,到教学楼的每个楼层、每个教室,她都会认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会找班主任进行整改。那段时间我是最怕张主任找我,一找我,肯定是学生的值日干得不认真。许多班主任也有同感。可正是有了张主任的认真,才有了新元学校整洁的校园。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学生受伤了。在上午最后一节的体育课上,高鹏程因为打篮球不小心摔断了胳膊,恰巧这天我外出参加市里的一个教研活动,不在学校。张主任知道后,立即和卫生室的张丽大夫把高鹏程送到了侨联医院,并给他垫付了医药费。等家长赶到时,病人已经拍好了片子等待手术。
孩子的家长是市委的一位领导,由于看到孩子伤的严重,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主任和几个老师劈头盖脸数落了一顿,埋怨学校没尽到监护责任。张主任和老师们明明受了委屈,可考虑到孩子受了伤很心疼,还是忍住了。等我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张主任和老师们一直守候在医院,还没吃午饭。孩子已经进了手术室,家长也冷静了许多。
等我把张主任介绍给家长的时候,这位家长的态度忽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慌忙给张主任赔情道歉:原来你就是张俊爱老师啊,我的好几个同事的孩子都是你的学生,早就听说你是全国优秀教师,你的学生和家长都对你特别敬重,我和你老公孙院长也很熟。没想到今天会以这种方式与您见面,我真是太鲁莽了。没想到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张主任真是个铁人吗?不是!我第一次听说“美尼尔氏综合症”这个名词,就是因为张主任曾经因此病而住院。那段时间她的确太累,真应该好好休息了。张主任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是现在的初四七班(是刘晓丽老师的班主任)。还记得去年暑假的期末考试成绩,张主任所教的七班以总分109.3分的高分列级部第一,比最后一名高出8.6分,比级部平均分也高出了4.6分。
在最后的分别晚宴上,大家半开玩笑地说张老师这既是完美的谢幕,也给数学组的老师们树立了一根标杆。成绩的背后必定是辛勤的付出,没有人能轻轻松松获得成功。
赶巧了,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就在张老师的七班,刚入学的几次考试几乎都是级部的倒数第一。对这个学生,班主任刘晓丽老师和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很了解,也都付出了很多,但大家都很头疼。偶尔,我会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检查一下他的数学作业,帮他纠正一些作业中的错误。正是通过这个学生,我发现了张主任教学的秘密。这孩子有一个错题本,每次作业中的错题都认真整理到上面,张老师都认真批改过了。每次的考试试卷他都是两份。第一份成绩很差,第二份是补考的试卷,成绩很高,两份试卷都有老师的批改痕迹。这个孩子初二期末的数学成绩是107分,虽然还没能达到他们班的平均分,但对他而言,显然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听说张老师要退休了,孩子的家长特意到校向张老师表示感谢。“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张主任一生都在坚守的一条底线。张老师对待落后生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学习和借鉴。对待差生,她从来不会放弃。
还记得若干年前,十八中组织数学组到滨州的北镇中学学习“题组教学法”。回来后张主任就在她们级部率先搞起了实验,效果很好。后来这个方法在全校数学组进行了推广。“题组教学法”也成了张主任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
张老师所关注的当然不仅仅是差生。她的学生郭城同学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初二年级组全国特别金奖,同时获得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总决赛参赛资格,这是当年我省唯一的一个特别金奖,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特别金奖之一。
我曾请郭城和彭玉成这两位新元学校的“小名人”给我们班作过报告,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向他俩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同学们问他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我清楚地记得郭城的回答是:数学老师张俊爱和班主任冯希娟,还有自己的父母,彭玉成的回答是自己的班主任雷永光和他参加夏令营的一位老师皇甫军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可以说,一个优秀老师就是学生的一座灯塔。
记得有一次在市直机关医院参加体检,抽血过后,老师们都在“B超”室门外等候。大家边等候边聊天,张俊爱老师却从手提包里拿出了数学课本和同步训练,边等候边备课。不一会,几个数学老师便凑到张主任身边,讨论起了数学问题。这下被其他学科的老师们“逮个正着”,“看看你们数学组,这点时间也不放过,竟然在人家医院里开始了集体备课”。张主任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张俊爱老师扎根教学一线,从教33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在数学组生根发芽。正是有了张主任这样的带头人,才成就了十八中和新元学校的数学组。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十八中数学组曾经创造过全市毕业会考六连冠的辉煌(其中包含张主任创造的张店区唯一一个全班数学成绩都合格的奇迹),新元学校的中考数学成绩也在全市遥遥领先。初四毕业班,我和于晖、张庆花、吴燕老师一起,在赵莉主任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级部平均101.35分的好成绩,比全市平均分75分,高出了31%。
看到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荣誉,我们感到多少付出都是值得的。且不说从我们学校走出的两位省特级教师于会祥和刘同军,看看在我们身边的数学老师吧,哪一个不是都像张俊爱老师那样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毕念淄、侯俊芝老师年过半百还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张红梅、于晖老师多年接送毕业班,成绩总是那么优秀;侯俊芝、张庆花、李凤芹、杨红、于玲老师,即使身体有病,也努力坚持,唯恐给学生落下一节课;房文慧、王利老师,为了一节公开课和一个课件,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一遍遍的打磨、修改。来到新元学校,我和吴燕、袁莉两位老师搭档时间最长,交流的也最多,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的那份认真和对学生的那份关爱,大有赶超张俊爱老师的趋势。年轻教师霍美霞和李强,面对一个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甘示弱,在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两人都获得优秀辅导老师称号。初二数学竞赛的九个特等奖中,霍美霞老师辅导的学生就占了五个。年轻老师的崛起,正是我们新元学校的希望所在。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潜移默化之中,也会变得优秀。其实,受到张主任感染和鼓舞的岂止是数学组?语文组、英语组和其他教研组的老师们,谁不是在默默地向张主任学习,学习她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她认真踏实的精神,学习她追求卓越的品格。
一个人最终活成什么样,是由自己的眼界和见识决定的。而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接触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眼光和格局。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周围的人都非常优秀的环境里面,就自然会被一股力量推着成长。
初四那年,我的办公室在四楼,每天都要重复从一楼到四楼,再从四楼到一楼,从西头到东头,再从东头到西头的过程。在走廊中,我聆听了老师们对学生的谆谆教诲,看到了老师们真实而生动的课堂,欣赏到了老师们精美的课件。为了听课,有时候我会有意绕路去办公室。从房文慧、翟小刚的数学课,到王晓晨、崔雪岩的语文课,从吕玲、尤海蓓的英语课,到马红霞、张燕的生物课,再到丛林的化学课和金玉慧的物理课……,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都是那么生动、那么精彩。我每天都在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而自豪。和一群如此优秀的人在一起,我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和这群优秀的人在一起。
我的女儿也在新元学校就读。她的班主任是语文教师赵华,淄博市优秀教师,也是学校有名的拼命三郎,从早七点到晚七点,一直陪着学生,和张俊爱主任一样,似乎永远不知道疲倦。赵老师指导的学生作文在语文报杯全国初中生语文学习全能竞赛中获得山东唯一的特等奖(全国只有5名),她们班的数学老师是房文慧,英语老师是吕玲,这两位都是淄博名师。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女儿是因为教工子女才你能选择这样的班级。其实,这只是新元学校一个最普通的组合。我们学校最大的公平就是分班,没有任何学生可以选择班级。无论你的父母当多大的官,或你的家里多么有钱,无论你是校长的孩子,还是普通的教工子弟,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对待,平均分班,从建校至今一直如此。
与优秀的人共事,往往更容易学到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和学识,自己也更容易走向成功。新元学校就是这样一个集体,汇聚了一群优秀的老师。每到年终考核,领导和老师们可能会为一个优秀或者先进名额而纠结,我也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老师们不够优秀,是因为分配的优秀名额太少。很多老师没有评上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没有评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不是因为他们水平不够,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认真,而是因为没赶上机会。很多老师就差一张纸。
优秀的人就像是一团光芒,跟他们在一起待久了之后,就不想走回黑暗。张主任30多年如一日,凭着对学生和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以求、无私奉献,以良好的师德和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赖。她虽然退休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十八中和新元学校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向上的正能量。她的人生就像一座灯塔,永放光芒!
8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我们身边没有那么多优秀的榜样,我们不妨创造机会走出去,向全国各地更优秀的教师学习。
我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教学研讨会,通过外出交流,结识了一大批全国数学教育界的大咖,有幸聆听了诸多专家、名师的报告。比如人教社的张孝达、蔡上鹤、章建跃、张劲松,中央民族大学的马晓天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方运加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增儒教授、《数学教学》的张奠宙主编,《数学教师》的岳三立主编、省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郭维亮、殷建忠、韩际清等等,能够和这些重量级的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一位一线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还记得当初蔡上鹤先生给我的临别赠言“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结交良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经营自己。有些老师可能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哪有那么多机会出去学习?这倒是现实。但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也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主题词“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近年来,我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优秀的青年教师。从2015年开始,这批人从线上走到线下,自费参加各种教学论坛,交流各自的教学主张,彼此也成了朋友。
比如,卜以楼: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是“生长数学”理论的设计者、倡导者、探索者、实践者,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最高奖项“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获得者(堪称中学教学的“诺贝尔”奖),庞彦福: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于新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知名数学解题研究专家,姜鸿雁: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刘密贵: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鼓楼区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获得者,郦兴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钱德春: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资深命题专家,郑立平: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师培训课程专家,李树臣:资深数学教学专家,参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发表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第一,刘乃志:齐鲁名校长,齐鲁最美教师,数学教学专家等等。
参加教学论坛的人数从当初的不足50人,逐渐发展到六七百人。有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来自四川成都的同一所中学,都是数学老师,他俩每年的教学论坛几乎都要参加。还有的老师干脆带着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活动之后他们还可以在活动所在地进行旅游,大家看看这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正也是旅游,还可以结识那么多的同道中人。朋友是我们一生不可缺的宝贵财富。因为朋友的激励和相助,才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
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旅游方式,咱们的年轻教师是不是可以借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勇敢的走出来,总有一些人给你思考和震撼,总有一些话让你惊喜和觉醒。走在漫长的教育路上,我们必须要有一颗敬畏学习之心。学习,就是给自己寻一束可以向上的光。谁如果拒绝或懒于学习,谁的教育生活就会退行到忙碌与迷茫。
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所以,聪明的教师总在寻找成长同伴。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能量巨大的生命成长共同体,而浸润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知不觉都会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召唤,开始不断地相遇惊喜。教书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人生可以更精彩。
作者简介
张宇清:淄博第十八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淄博市优秀教师。曾获全国及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淄博市创新成果奖,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出版专著《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