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就享誉一方,要搞清楚虎皮蒸肉的来历,先要了解一下聂绀弩的家世。
聂绀弩的祖籍是永兴镇观音岩村的陶家湾。清朝中晚期,他的高祖曾在京山县城西门“锦春”当铺学徒,晚年自己开起了当铺。到了聂绀弩的曾祖辈,当铺生意日渐兴旺,于是在老家观音岩购置田产,起屋造厦。聂绀弩的祖、父辈都是读书人,祖父聂大来从小饱读经书,咸丰年间补恩贡,娶三品按察使曾宪德之女为妻。
聂绀弩的曾祖去世后,兄弟分家,财力分散,家道开始中落。聂大来分得县城一栋三正四重砖瓦房和观音岩老家的部分房子、田地。聂大来有四个儿子:平周、行周、汉周、玉周,平周即聂绀弩父亲。聂大来夫妻去世后,生活重担落在了老大平周肩上,但他不善经营,靠卖田地维持生活。不久,兄弟分家,除分田地外,平周、行周分得城里街面房子;汉周、玉周分得观音岩老家房子。分家后,老三、老四在农村种田,家道迅速衰败。无奈之下,汉周当了厨子,没想到这个理财外行,种田洋盘的聂老三竟成了京山东乡有名的大厨,虎皮蒸肉就是他的绝活。
汉周当厨子也曾拜师学艺,但按传统工艺,终归技艺平平。做的粉蒸肉又长又大,像鞋板,颜色惨白,一咬油一漫,并不受人欢迎。只因遇到了一个高人,改进了厨艺,才做出了虎皮蒸肉。
民国初年,观音岩来了一个和尚,由于专横跋扈,没几年就成了长老。此人本是浙江的一个技艺高超的大厨,因杀人犯案,逃亡几千里改名换姓隐身当了和尚。凡庙里做较大的“法事”,这个长老就请汉周来做斋席,时间一长就混熟了。
此人原本无荤不吃饭的酒肉之徒,耐不住庙里不能吃荤的清规戒律,实在憋不住了,就于夜晚偷偷下山,求汉周做两个荤菜,两人对酌,直到深夜。他特别爱吃蒸肉,但觉得汉周的蒸肉不好吃,于是对汉周说“我来告诉你做虎皮蒸肉”。
汉周不知道什么是虎皮,他教了几点绝招,即“色如琥珀,油而不腻,落口即化,香气四溢。”,具体做法是:
1、先将五花肉用木棒均匀敲打,使肥肉瘦肉松散而不分离。
2、以米粉拌肉上笼,蒸至六成熟后取出,倒掉碗里渗出的油,以免油多腻口。亦可垫以蒸菜“压桌”,以茼蒿和藕为佳,红苕、南瓜次之。
3、拌以特制的甜酱、老酒及其他调料,加上姜末葱蒜,回笼再蒸。如此蒸出的肉,皮红肉黄,肥肉如凝脂,瘦肉似核桃,入口酥软,爽而不腻,齿间留香。
还传授了晒制甜酱的技术,伏天以豌豆、小麦混合磨粉沤制发酵,晒八十个太阳。于是汉周遵照师傅的传授,改本地子酱为自晒甜酱,拌以著名酒坊曹武街的没有勾兑的“头子酒”和“洋西早”米粉。由于选料严格,工艺精细,做出了人人爱吃的虎皮蒸肉,大家恭维地称之为聂氏蒸肉,汉周成了东乡的名厨。从此虎皮蒸肉风行京山,令那些“肉食动物”大饱口福。(曾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