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麻豆腐,北京人都有吃得不够的感觉,所以总是没有意思。
大磊子外边吃饭,看见麻豆腐那是必点啊!再来两口小酒,嘿,美!
麻豆腐是老北京的地方特色小吃,平民美食麻豆腐与豆汁是同一属性,同出一辙,由同一 种原料和方法制成,是制造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发酵后的豆汁用火烧开,用布过滤后流下去的是豆汁,布上边控净水分的就是麻豆腐。由于经过发酵,与豆汁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酸香味,老北京人与嗜好豆汁一样,也特别爱吃麻豆腐,就像长沙人爱吃炸臭豆腐干一样。
在以前,麻豆腐由于价钱便宜,普通百姓都喜欢吃,尤其到了秋风一吹,天气渐凉的季节,走街串巷的小贩,或推车或挑担,边走边吆喝豆汁来——麻豆腐!这个季节也正是想吃麻豆腐的时候,到了秋冬季,甚至赶在上市之前求人从粉丝厂带回来,分与爱好吃这口的老朋友同享。
一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黄酱加上黄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里蕻要炒透!水汽蒸发油津津的,呈灰绿色,然后将炸好的红辣椒油泼在上边呈红、绿、黄色,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适口,别有风味。麻豆腐由于是用绿豆为原料,具有开胃口、助消化、清内热等辅助功效。
麻豆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小吃,普通百姓爱吃,有钱人也爱吃,很多人吃得上瘾,梨园界名角大腕,也都好吃这一口。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马先生是回民,他的清真厨师的拿手菜之一就是炒麻豆腐。他家炒麻豆腐讲究,要用羊腰窝肉切成小丁,再配上青豆、咸雪里蕻、胡萝卜丁,炒时用香油先将配料炒到八成熟,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再用香油、黄酱等炒麻豆腐,炒出香味后放入辅料,翻炒至黏糊,上边再浇上热辣椒油。
马先生和梅兰芳先生是好友,知道梅夫人爱吃炒麻豆腐,每至冬季,马先生常把炒好的麻豆腐亲自送到梅家,常是用一个大白手绢提着,一进院就喊:“大嫂,我给您送您爱吃的炒麻豆腐来了。”梅夫人也要到院内迎接,并说:“让您‘费心’了,三哥。”“费心”二字,说得很有“分寸”,如果说“破费”就不恰当,对马先生亲自送来,说“费心”更珍贵。
现如今,炒麻豆腐已经不只是老一辈人爱吃,大批年轻的北京人也吃它上了瘾,很多餐馆为了突出北京特色,常年供应这道菜。在招待老北京出去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时,这道菜也是必不可少,也受到客人的欢迎。
炒麻豆腐是旧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别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选择,得用东直门四眼井粉房里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讲究用纯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鸡脖儿”嫩韭菜, 炒麻豆腐将羊肉丁炒焦起锅,下黄酱煸炒葱姜末出香味儿,加入麻豆腐翻炒。随后,让大青豆、红辣椒、嫩豆芽、雪里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业中来,辅之以大火,使锅里的尤物们变得“轰轰烈烈”,再不断地加油、添水,用一点儿老黑酱油,将麻豆腐及其伙伴作“翻天覆地”状,直至麻豆腐表面气泡涌动、蜂窝毕现、香气翕动,方算“胜利会师”。老北京有句俗话:“炒麻豆腐——大咕嘟”,是说麻豆腐一熟会自己“咕嘟、咕嘟”地起泡说话,告诉您:“我熟啦!”似乎麻豆腐通了人性,放人切成寸段儿的“野鸡脖儿”嫩韭菜梗儿,洒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锅,再淋上一勺红亮亮的辣油,方能显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麻豆腐可是酒腻子的首选下酒菜。
麻豆腐的吃法也有特别的说道。吃这口儿并不能像吃大肉似地猛嚼狂吞,而最好是用筷子夹上一点儿放到嘴里慢慢咂摸,让齿缝里都渗进那缕别致的油香,才能充分体味出咸酸香辣中所蕴藏着的醇厚丰腴。那份惊艳,吃其他任何菜品都体验不到。
麻豆腐配米饭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上一勺麻豆腐,放在热腾腾的米饭上,越吃越香,一大碗饭一会儿就能吃个精光。
炒麻豆腐本是家常菜,但现在不少餐厅里也能吃到。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炒麻豆腐算是清真菜,去清真老字号口味才地道。而且这道菜最好趁热吃,凉了糊嘴不说,味儿也差着。
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关注“四九城大磊子”,带您感受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北京城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