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奶奶老房子里的灶台被拆掉了。
奶奶很伤心。捡柴生火做饭,没有力气搬到新家,但灶台在想多少。
她最近一直跟我妈念叨:菜菜最爱吃柴火饭了,每次底下的锅巴都是她吃的,这下吃不上了……
图源网络
曾经,外婆在灶边忙着做饭,我最爱坐在灶膛口帮忙添柴加火,听柴火噼里啪啦的断裂声。
等到锅里焦香味传出,外婆就会把上面的米饭掀开,铲一块锅巴先给我解馋。
吃不完的锅巴,还会被外婆炕干用袋子密封起来,等攒够了就开锅油炸,那真是舍不得分享的美味。
跟大家聊起来,发现但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对柴火灶有很深的童年滤镜。
总觉得用它做出来的食物,有种言语没法形容,科学没法解释的好吃。
比如四川小伙伴心心念念的箜饭,最早也是用柴火灶做的,为朴实无华的食材注入了灵魂香气。
洋芋箜饭
箜饭,是川渝、云南地区的特色农家菜。
跟我们广州煲仔饭、潮汕戈饭还有点像,都是饭菜结合的经典搭配。
一锅成饭菜,既是菜又是饭,即便不用准备别的菜式,也能喂饱全家。
这一口朴实而温软的饭香,让好几代人魂牵梦萦~
早前白米饭矜贵,老一辈便往饭中加入洋芋(土豆)、红薯、老南瓜这些根茎食材,以及豆角、扁豆、豌豆等时令蔬菜。
饱腹之余,杂粮与蔬菜的绵密清甜,与大米的Q弹软糯对比起来,也能收获不错的口感。
那会儿肉还是稀罕物,箜饭一般都是素食搭配。
神来一笔在于㨤下一勺猪油,将它卧在热腾腾的米饭上面。
融化后,脂香穿透了米粒,香味到处奔涌,也算是难得尝到的一缕肉香。
现在条件好了,大家更讲究吃得健康,猪油也从箜饭的制作中逐步退场。
取而代之的,有更多肉食的选择——猪肉、牛肉、鸡肉、羊肉、腊肠等。
没有现代化炊具的年代,箜饭要仰仗一个土灶台、一口双耳铁锅、一把干柴火做成。
借着铁锅的热力把米饭煨熟,炊烟袅袅下,柴火香、米香、菜香完美融合。
虽是乡土做法,箜饭却有着“粗菜精做”的坚持。
煸炒后的食材打底,铺上沥掉米汤的半熟米饭,武火、文火兼攻。
米饭和肉菜两相汇合后,水分腾腾发散,等到锅沿露出焦黄的金边,便大功告成。
这层锅巴,可不同于咱们广式煲仔饭的厚重。
它更轻薄一些,焦香和饭香打了个平手,让整碗饭层次凸显,美味翻倍。
家里还有灶台的幸运儿,赶紧开灶添柴,追忆这一口古早味道。
若是没有,一口轻薄导热好的铁锅备好,也能仿个七八成,划拉到下面,今天就来个一锅焖吧~
- 洋芋箜饭 -
[ 食材 ]
丝苗米250g 香菇100g 洋芋2颗 胡萝卜1根 广式腊肠2根 姜3片 小葱2根 花生油2大勺 盐2小勺 生抽1大勺
PS:此配方可做2-3人份
[ 食谱 ]
1.香菇、豆角、洋芋、胡萝卜、腊肠切小块
2.丝苗米洗净后,用1.5倍水煮至6分熟(偏硬的质地),网筛捞起沥干水分备用
3.热锅烧油,先放腊肠煸出油,加姜片去腥,加入洋芋、胡萝卜、香菇翻炒到半熟,随后加入豆角、2小勺盐、1大勺生抽,煸炒均匀
豆角较容易熟透,太早放容易煮烂
4.加入大半碗水,能没过大部分食材就可以了,把沥干水分的米饭均匀地铺在上面,筷子戳几个洞,以便透气,转小火盖上盖子焖至水分收干,大概10分钟
注意水不用加太多,不然米粒就会软趴趴
5.开盖后轻轻铲起锅巴,翻拌一下,最后撒上一把小葱就可以出锅啦
如果想锅巴更明显,可以在出锅前沿锅边淋2大勺花生油,转大火烤出厚锅巴哦~
趁着热气未散,饭勺快速搅动,让米饭和食材的滋味进一步融合。
一勺舀尽所有好料:洋芋沙糯,腊肠咸香,胡萝卜甜润,豆角清鲜,香菇弹牙……
世上所有美好的词汇,此刻都不足以形容此刻的愉悦。
米饭看似素白,实则油润醇香,每一口的满足感都要打满分!
当碳水碰上油脂,咸香遇上清甜,干饭人只管沉溺其中,好不畅快。
懂行的吃货(说的是我),还偷学了川渝人留的后手。
沥出来的米汤,点滴都不浪费,烫点蔬菜,就成了一碗素香的养生汤。
清清爽爽、原汁原味,箜饭就着汤水吃,整一顿下来落胃又熨帖!
难怪川渝人的箜饭学问里,有这样一句话:箜饭,只可以吃饱,从来没吃够!
这下子,本广东人真是狠狠地共情了!
曾经爱守在灶台旁边等一口投喂,看见自家升起炊烟就往回赶的小孩儿长大了。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潦草地糊弄一日三餐,愈发怀念祖辈、父母辈对于吃食的虔诚、郑重。
在经历过匮乏的他们眼中,只要吃饱饭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柴火灶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但我们,还是要继续追逐烟火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