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这些有头有脸的车企,就像欧洲皇室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亲戚”关系。
比如说,宾利曾经被劳斯莱斯收购了,后来又被劳斯莱斯卖给了大众集团,而劳斯莱斯本身也卖给了宝马;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那时叫做“新汽车联盟”),以前在戴姆勒集团呆了好几年,宝马曾经一度混不下去,也差点被戴姆勒廉价收购。
如果真被收购了,现在的一线豪华也不会是如今三足鼎立的格局了。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宝马?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二战后,此前由于战争,宝马的工厂很多都被炸毁或者占领了,战后元气大伤,在1945-1947年三年间,可以说是宝马最为困难的三年,只能靠着老本帮外企搞飞机发动机研究、修卡车、造盘子等赚钱,艰难地维持运营。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8年,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宝马拿下了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并造出了不少爆款,这不仅解决了宝马的经济危机,还为它积累了再次打造汽车的资本。
可惜,当时的高管错误地估计了德国人的消费需求,他们急着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却没有考虑到彼时生活水平不高的德国人能否负担得起豪车,结果这批豪车无人问津,销量扑街,再度令宝马陷入泥潭,此后接连亏损,最终走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破产边缘。
其实当时戴姆勒要收购宝马的话,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身处困境中的宝马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这起收购案得到了巴伐利亚政府、宝马股东的认可,处理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但凡事都有例外,大股东们急于脱手,小股东、工人们却不忍心这个品牌落入他人之手。他们四处张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事物,最后奇迹发生了。西德电池大亨,也是宝马的大股东赫伯特·匡特站了出来,其对宝马的经营现状做了详细分析,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推出接地气、能走量的车型。
为了救宝马,匡特几乎做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他收购了宝马30%的股份,组织人才研究新车,后来宝马1500(也就是5系雏形)一经推出,广受青睐, 宝马的危机解除了一大半,宝马再接再厉,后续推出的1800、2002等都反响很好,有了主力车型做销量引擎,宝马的财务状况日趋改善,经济危机也一并解除,并且大摇大摆地重新站在戴姆勒对立面,开启了数十年亦敌亦友的竞争伙伴关系。
而匡特呢?他算是押对了宝,由于他的倾囊相助,宝马成功解除了被戴姆勒收购的危机,并且发展迅猛,稳稳地站在全球头部车企行列。而宝马对匡特的回馈也是无穷大的,其家族每年都能从宝马手里获得巨额红利。
如果戴姆勒收购成功的话,宝马八成会沦为奔驰的附属,永远也不可能与之比肩,看看迈巴赫就知道了,后者曾经也是顶级豪华的代表,在戴姆勒手里,便只是成为了奔驰的“后缀”,完全丧失了迈巴赫原有的个性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