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玉龙责任编辑:演技
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和其他新车企业不说武德,就有乱打师傅杀人的味道。
当前大众的MEB平台慢热,而大众2030年战略里面一再强调的SSP平台又露出水面。作为传统豪车品牌,奥迪&保时捷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面向高端的PPE平台(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可以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
PPE平台到底是怎么样,奥迪的Oliver Hoffmann和Fermín Soneira Santos在UBS的会议上做了一个《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 (PPE)》Deep Dive的介绍,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份资料。
第一部分 PPE平台
1.1 奥迪电动汽车整体的走量策略
随着第一波Audi E-tron的尝试,奥迪接下来是围绕J1、PPE、MEB三个平台来推动电动汽车的落地。从当前来看,几个平台的定位如下:
● J1:在保时捷Taycan的基础上拉高奥迪电动汽车品牌的调性
● PPE:主要用在高端轿车车型,通过800V平台和设计特性来走量
● MEB:利用集团分摊的优势,把价格降低;按照奥迪的说法,在MEB平台的帮助下,整个生产、采购研发节省成本30%,节省主要体现在:共用平台下的样车试验测试费、共用工厂投资费、不同车型合作共用的车身件的采购费用等。可以预测一下:因为有品牌效应,又有成本优势,那么奥迪品牌上的MEB车型销量可能要比大众品牌的MEB车型销量好一些
图1 奥迪的电气化平台
图2 MEB上的奥迪品牌可能销量比大众品牌更好
1.2 PPE平台的可配置性
PPE平台支持多款车型,主要在X方向轴距范围2890到3080mm,Z方向离地间隙范围152-217mm(意味着同时支持轿车和SUV车型), Y方向的轮距范围1641-1714mm。这基本覆盖了B-D的车型分级,支撑了大众集团大型车的最重要平台。
图3 大众的PPE平台的可配置性
奥迪在PPE平台上推出的首款电动汽车是A6 etron,设计风阻系数为0.22, 100kWh 对应的WLTP续航里程超过700km,电压平台为800V,支持270kw 充电功率,10分钟充电增加续航公里300km;小于25分钟的时间内能让电量从5%充到80%。最大输出功率达到350kw,扭矩达800Nm 采用空气悬挂和自适应减震器。
图6 A6 E-tron能不能打了
奥迪这次所展现的特性的维度有点少,主要分为:覆盖车型分级范围、车型的价格、车型性能(功率性能和输出扭矩)、续航里程和电池容量、以及充电特性,包括充电平台电压、最大充电功率、5%-80%充电速度、10分钟充电续航等。和MEB相比,PPE定位就是一个高性能平台,电压更高,充电速度与J1平台相当,因此价格也更贵。
备注:按照这个心理预期,再参考当前MEB平台的定价,期待PPE平台上的车型具有高性价比可能不切实际
图7 奥迪的三个平台的差异化比较
从PPE的平台来看,Macan BEV 、Q6 e-tron和A6 E-tron其实复用了不少的部件,Q6 e-tron 和保时捷Macan的差异主要在减震器、防倾杆、后副车架、后传动,以及部分车尾钣金,两台车多数部件是共用的。A6 e-tron和Q6 e-tron(电池上盖有做调整)的共用部分也是非常多的,大众是尽可能在不同车型上来复用基础设计。
图8 PPE平台三台车的差异
第二部分 动力总成
2.1 电池
据了解,PPE第一批的电池都采用了SDI的方案。这次会议明确地说明,大众是选定了方壳电芯的方案(在PPE方案里面不兼容软包设计了)。电池PPE采用了800V系统,电池能量为100kWh,采用12个方壳电池模组。
图9 奥迪PPE平台的电池特性
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随着后续Unified cell电芯推出,从未来看,由于PPE前期筹划太久,最终生命周期可能并不长。
图10 PPE现在成了过渡平台
2.2 驱动系统
PPE的驱动设计,也是基于模块化复用,三款电机采用永磁同步(最小可以支持异步),采取不同转子长度来实现不同的功率变化,同时支持IGBT和SiC两种功率芯片方案,分四种齿比(11 到8.5)。
图10 奥迪考虑的变化类型很多
驱动系统支持800V电压,采用碳化硅模组;润滑系统采用电子油泵和干燥轮滑法实现低摩擦高能耗,电机采用hairpin,直接油冷来实现高能量,同时考虑了稀土尽可能少使用。
图11 PPE的驱动系统
2.3 电子电气架构
由于MEB架构上的软件问题,大众面临的问题是:软件方面,PPE用的是E3 1.2电器架构的SSP,后面需要规划到E3 2.0版。对这部分个人感觉不用太期待,更多还是在MEB上的一个升级版。
图12 PPE的电子电气架构
小结:从当前来看,PPE所展示的基本特性,主要是在MEB的基础上提升一个等级,从性能来看与J1没有体现特别大的差异。我倾向于认为PPE在2022年推出后,在欧洲能撑起来一定的销量,在中国可能还不算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