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军失利,加上气候已入冬,漠北苦寒,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所以就下命班师回朝。在回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的地方,身染重病,军中无药,不治身亡。
《大明风华》剧照
《明史· 本纪· 卷八》: 永乐二十二年,鞑靼扰边,朱棣率师北征,……六月班师,七月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记录上的时间很有意思,七月十六日感到身体不适,十七日加重,十八日死。并且十七日神智还是清醒的,至少也可以遗诏传位给太子朱高炽,这应该是一种很急的突发症。
《北征记 · 卷一》:丁亥,次翠微冈。上御幄殿,凭几而坐,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侍。上顾问内侍海寿曰:「计程何日至北京?」对曰:「其八月中矣。」上颔之。既而谕荣等曰:「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荣对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属心,允称皇上之付托。」上喜,顾太监马云,赐荣、幼孜羊酒而退。
上面是户部尚书王际华后代家藏的《北征记》,丁亥日是七月十四日,到那天为止,朱棣的精神、身体状况还是非常好的,找人唠嗑,畅想自己的退休生活,还能喝酒,然而四天后他就挂了。对医学有研究的朋友,请回复小编一下,朱棣大概是属于哪类病,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大明风华》剧照
好吧,先不说朱棣,反正他横死竖死都是个死,说回汉王这边。当时汉王是副帅,主帅亡,军中一切事务尽归副帅掌管,那50万精锐在手,一路挥军南返,太子手里的那点家底哪里够看的?汉王觊觎皇位已久,这等的天赐良机,他怎么会错过?
事情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的,别忘了你在算计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算计你。自古皇帝和儿子们的关系都是可为父子、可为君臣、可为仇敌,汉王这么多年一直跟在朱棣身边打仗,他是什么鸟,朱棣心里清楚得很。
《大明风华》剧照
所以七月十六日“己丑,次苍崖戍。上不豫,下令大营五军将士,严部伍,谨哨瞭,毋忽。”
当朱棣身体开始感觉不适的那天,下军令严整军纪并增加了哨兵的部署,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开始布局。
“庚寅,次榆木川。 上大渐,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
七月十七日知道自己不行了,召英国公张辅托付后事。
“辛卯,上崩。内臣马荣、孟聘等以六师在远外秘不发丧。夜,召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入议,丧事逐一遵古礼。含敛毕,载以龙轝,所至朝夕上食如常仪。”
七月十八日死了,按生前计划秘不发丧,每天正常让人送饭送菜进主帅行帐,所有事情一如生前。为了就是不让汉王知道实情。
“壬辰,灵轝次双笔峰。大学士杨荣、太监海寿奉遗命驰皇太子。”
七月十九日先派亲信快马送遗诏回去给太子朱高炽,部队继续按原速度返行。
《大明风华》剧照
看上面这些步骤,一环扣一环,明显是事先就有安排的。从上面那段朱棣跟随从们唠嗑的记录上看,当时的行军速度,从榆木川到京师大概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方法能不能瞒得了汉王一个月呢?显然是不能的,当时汉王领左翼军不与朱棣同路,但主帅营里这么多人手肯定会有汉王的人,很多天没有见到皇帝露脸肯定会怀疑,但是从正常到怀疑是有几天时间的,再从怀疑到证实也要几天时间的,朱棣算计的就是这几天的时间差!
汉王在朱棣驾崩事件中唯一的机会在于:朱棣没有留下遗诏传皇位给谁。这样他才有理由去抢这个皇帝的位置。如果没有这几天的时间差,那汉王完全有手段让这份遗诏送不回去,让有遗诏变成没有遗诏。但是有这几天的时间差就不一样了,等汉王醒悟过来的时候,这份遗诏已经先行好几天在送往京师的途中了,几天的时间,当时的交通工具大家都是马,没有太大的优势要追几天的路程几乎不可能。
《大明风华》剧照
所以说想要在一个靠造反起家的爹的手下造反,是永远不可能的事。他不但生前能镇得住你,就连死后也能把你算计得死死的。你会说直接领50万人打回去不就成了吗?哪有那么多想法?还真不成,古代谁做皇帝讲究的是个章程,你若名不正言不顺的就位,那只能引来天下兵马的共同讨伐,就算你汉王能一路杀回去把太子太孙都干掉了,你坐在龙椅上也不是皇帝,只会成为全天下的靶心!
朱棣能造反成功是钻了他老爹留下的空子,朱元璋当时制定的藩王制度有一条是危难时刻可以起兵勤王的,所以朱棣当时才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汉王现在没有这个借口,如果硬要上,那结果只会像三国时期董卓那样的下场了。